“绳子系法很有技巧,不能勒腿还得牢固,这样走起来又平又稳......”
7月31日上午,“齐学艺”暑期文化公益课堂在沁阳市文化馆继续开课,孩子们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抬火轿”,亲身体会非遗文化的魅力。
活动现场,“高抬火轿”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卫平均、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宋保林亲自指导授课,给每一位前来体验的孩子和家长们详细讲解踩高跷的技艺和注意事项。
“不要停,原地踏步,用手臂来调整身体平衡。眼看前方迈步,家长在旁边辅助。”
在传承人的亲自教导和家长的协助下,孩子们小心翼翼地站立起立,有的还能走上几步。脚下的高跷不仅增加了孩子们的“身高”,也让他们了解了更多与高跷有关的非遗知识。
“以前只带孩子看过高抬火轿的演出,今天能够让孩子亲身体验,能够在暑假里了解非遗文化,我觉得很有意义,孩子也很高兴,学的也很快。”学生家长贺冬枝高兴地说。
山王庄镇万南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抬火轿”的发源地。早在唐宋时期,当地就有踩高跷、闹花轿的习俗;到了明代,“乐圣”朱载堉对花轿进行创新,让轿夫脚踩高跷进行表演,“高抬火轿”由此诞生。2008年,“高抬火轿”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然而,这一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也面临着新考验。表演成本高、占地面积大、对演员技艺要求严格、现代各种表演形式冲击……踩高跷40多年的卫平均不甘心,立志要将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递下去。“要从娃娃抓起!”卫平均说,自己每年都会为孩子们免费培训高跷,希望把高跷人才从小培养起来,让“高抬火轿”这一技艺走进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接住非遗传承的接力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