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余载春秋,他以木为媒介,刀工为笔触,在行走间汲取新文化,在写生中创造新技法,让古老的东阳木雕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黄小明,这位1965年出生于浙江东阳的木雕大师,用百余件匠心独运之作诠释了他对东阳木雕的深厚感情。
东阳,一个因木雕艺术而闻名世界的古城,是黄小明艺术之路的起点,也是他技艺精进的沃土。现如今,该地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之一,而黄小明则被誉为东阳木雕界的“金手指”。
黄小明作为第二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论坛的发言人,我们在论坛前采访到了他。
统筹|马晨
采写|刘京 周弯 杜祎璠
1
匠心初启:从学徒到大师
16岁时,黄小明便在木雕厂工作的父亲影响下,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冯文土先生学习艺术雕刻。尽管学习木雕并不是自己主动做出的选择,但他表示,任何技艺的学习都有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过程。
在父亲的督促下,黄小明每天都要投入两三个小时练习绘画构图,无论成果如何,不到晚上十点便不能休息。然而,三四个月后的一个深夜,当父亲询问他为何还未就寝时,黄小明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深深爱上了东阳木雕这门古老的艺术。
自那以后,黄小明的木雕之路便一发不可收拾。
▲黄小明创作中 图/嘉宾提供
为了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黄小明考入浙江工艺美术学校系统学习了木雕、绘画、设计等专业知识。毕业后,他回到木雕厂继续创作,并在东阳木雕技校任教。
▲黄小明创作中 图/嘉宾提供
“东阳木雕不仅仅是我的工作,更是我的爱好、生活和人生追求。”从业四十余年,作品百余件获国家级省级金奖,这些作品不仅是对他精湛技艺的证明,也是对东阳木雕这一传统艺术的最好诠释。
2
行旅悟艺:木雕之旅与匠心巅峰
黄小明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于东阳木雕创作,仅闭门造车则难以超越自我。他说,很多灵感与元素风格的融合都是来源于个人的亲身游历,经历多了,眼界也就高了,作品也就自然而然多了。
刚学习东阳木雕之时,黄小明常常与朋友一起外出写生,从本地的人文风光出发,并结合自身的感受进行构思创作。刚开始还是好几个人一起前往,但慢慢只剩下他独自一人。
后来,黄小明参加了数次政府组织的各地博物馆参观和旅游活动。平常,他爱好游山玩水,从江南水乡到西部草原,从热带雨林到雪域高原,他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他还特意以游记形式展现各地风光,并将其发布到个人公众号上的《跟着木雕去旅行》栏目。“每去到一个地方,你感受的不仅仅是当地的自然风景,也是当地的人文气息,这种感受融入到东阳木雕(创作)中,你才会做出更好的作品。”
2016年,黄小明踏上为期近一个月的南极之旅,深入探索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企鹅的多样生活习性。归国后,他巧妙运用东阳木雕技艺,精准再现了极地风光,精心雕琢出19只企鹅形象,它们或自顾自低头梳理羽毛,或灵动地穿梭于碧波之间,或展现出相互嬉戏的欢快场景,更有企鹅衔石求偶的温馨画面,栩栩如生。2017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的黄小明木雕艺术展上,该作品让人眼前一亮,赢得好评如潮。
▲《企鹅》图/嘉宾提供
从业四十多年来,黄小明的灵感犹如井喷,创作热情有增不减,作品一件接着一件,且都保持着高水准。2019年,“明心慧木 ——黄小明木雕艺术展”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进一步诠释木雕新美学。谈及得意之作,他直言《乾隆宝座》集时间沉淀与技艺挑战于一身,是其艺术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2005年,黄小明40岁。历经两年时间的潜心投入,他带领70多名木雕匠人,通过5000多小时的精雕细刻,终于将乾隆宝座完美地呈现在世人面前。然而,制作过程可谓是难上加难。
20世纪60年代,鉴于沈阳故宫博物馆藏品不足,为丰富展览内容,特从北京故宫博物院皇极殿调运全套乾隆宝座及地台至沈阳。2005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启动乾隆宝座复制计划。此宝座的复制绝非单纯模仿,而是一场跨越世纪的工艺追溯与再现,要求形神兼备,从材质、色彩到韵味均需与原件一致。其中,繁复的蟠龙雕刻尤具挑战性,需精雕细琢上千条形态、尺寸各异的龙形图案。
▲《乾隆宝座》图/嘉宾提供
历经测量、设计、选材、雕刻、上漆、贴金等复杂工序的重重考验,黄小明及其团队每一环节均力求极致。最终,乾隆宝座成功复现,完美填补了北京故宫皇极殿内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空白。
在黄小明看来,无论是东阳木雕还是其它创作,最重要的是学会总结,进而对未来做出明晰的规划。“你不能固步自封,只关注自己得了什么奖,然后沉迷于原来的荣誉上停滞不前。”
3
传承创新:黄小明的匠人哲学
“传承和创新是对立和统一的。只有传承没有创新,那就是不流之水;只有创新没有传承,那就是无根之木。”在东阳木雕这条道路上行走了几十年,黄小明始终认为,传统工艺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平衡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
“有创意的人才能成为‘大家’,没有创意的人顶多就是个高级‘工匠’。”四十余载的职业生涯里,黄小明不断开启各种东阳木雕艺术“实验”。结合了速写技法的挂屏《胡杨之韵》,巧妙融合速写技法,以线条交织的韵律捕捉生命跃动,装饰性极强;而《晨》则大胆借鉴了西方油画的浓烈笔触,通过细腻雕刻技法,精准捕捉藏袍质感与人物肌理,开创了超现实主义木雕这一技艺。
除了独创速写木雕等艺术表现形式,黄小明团队更将东阳木雕的应用疆域从古典的寺庙、园林、住宅装饰,拓宽至现代家居设计与室内装饰,品类已逾百种。
不破不立,这是对他创作生涯最好的诠释。
在黄小明看来,东阳木雕这门老手艺要想走得更远,单靠创作是行不通的,还应不断鼓励年轻力量参与进来,为这一工艺带来新鲜血液。“博大精深的工艺文化与艺术要想更好地传承与发扬,应当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毕竟酒香也怕巷子深嘛!”
为此,他积极利用互联网招生,致力于吸引更多青年才俊加入,并鼓励他们形成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共同将东阳木雕推向更为广阔的舞台。继2016年成功招募21位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顶尖艺术学府的年轻学徒后,2019年又正式收编了4名新徒。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报名者中不乏国际面孔。“我们还有非洲的学生,但大多是实习性质的。”
▲黄小明及其团队 图/嘉宾提供
不过,这条路仍然任重道远。黄小明说,目前许多年轻人在学习东阳木雕创作后,往往不会扎根于这个领域,较少人会真正留下来。即使部分学校开设了相关专业,部门学生毕业后也往往迫于生活压力而转行。
▲黄小明创作中 图/嘉宾提供
如今,黄小明仍然在东阳木雕这一领域潜心耕耘。“当大家看到这件木雕作品时,首先会问这是什么,然后才会问这是谁做的。我这个人是排在最后面的。因此,如果能通过自己来对整个行业地发展和进步贡献一份力量,那这件事情就是值得的。”
《中国匠人》
网易上流X非遗匠人内容共创栏目
让我们一起保护·传承·发扬非遗文化
有什么想对我们说的,欢迎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