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总有许多的烦恼,好事坏事都会发生。遇见好事觉得幸运,遇见坏事觉得悲伤。这是普通人的常态。

但有一些人就能摆脱心中的喜怒,全然接受生命中发生的一切。

这本《臣服实验》就是这种态度的实践。

真总结起来,书的内容就一句话:向生命说是。

对于生命中发生的一切都给予接纳,不抱怨,不反抗。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但作者迈克· A·辛格就是这么做的。

为了将他的经历让更多的人知道,他写了这本书,希望对众人有所启发。在这本书中,不仅有他冥想和悟道的经历,更有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相融合的探索。

虽然在作者自己看来,一切困难的解决都有生命呼唤的征兆,为这巧合而感情生命。

不过用决定论的视角,从来都没有巧合。至于究竟如何,读者可以自己判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脑中的恐惧

迈克并不是一开始就能见到生命中所有发生的一切,他最初也只是个普通人。

一切都要从他听到脑中的嘈杂声音开始。

那天他和妻子的哥哥聊天,一瞬间他听到了内心嘈杂的声音。日后他不时地就注意这个声音,一直觉得很烦。为了摆脱这个嘈杂的声音找了一系列的书去研究,并开始了冥想。

冥想确实让他摆脱了这些噪音,但他不可能摆脱日常生活,完全沉浸在冥想的精神世界里。不过他当时的选择就是抛弃日常生活,钻研精神安定,这对他来说至关重要,同时他也认为走的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在许多年之后,他发现其实日常生活是一种修行,更能让他得到精神的锻炼,寻找一种安定。只是年轻的时候他并不知道,所以不停地辗转寻找一条精神之旅的途径。

作者的好几次经历都告诉他脑中的那个声音不可信。

当他在墨西哥,开着敞篷车到处流浪,遇到有人敲门时,脑中的声音告诉他是强盗。但他没有听从那个声音,打开门一看是一个小男孩。

小男孩说:“我的母亲让我送牛奶给你。”

他很吃惊,如果他听从内心的声音,就无法收获如此的善意。

同样的事发生了不止一次。

在湖边冥想时,他听到了马靠近的声音,他内心同样告诉他那是强盗。等他冥想结束后,他发现只是墨西哥当地的居民。随后他与这些人成了朋友。

如果他当时听从内心的声音,采取敌意的方式,恐怕就不会有这些朋友。

这几次的经验告诉作者,个人偏好往往会出错,抛弃这些个人偏好或恐惧才能看到生命真正的样子。

臣服实验

正因为有这样的觉悟,他开始了臣服生命的实验。每一次遇到重大决定,他都尽量忽略内心那个声音。

那个声音代表的是恐惧,恐惧未知的未来。那恐惧并不真实,如果顺从那个声音,很可能失去许多体验,失去更多可能性。

当他不愿意成为社区教师时,他顺从命运的安排,成为了社区教师。当他不愿意在自己买下的土地上造一座神庙时,他忽视内心的不愿意,造起那座神庙。

许多年以后,附近的土地都成了他的,成为了他与同伴们冥想的场所,成了他事业的基地。

如果他听从内心的声音,可能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

那么如何臣服生命呢?

首先就要放弃个人偏好。这个所谓的个人偏好,就是你的喜爱与你的恐惧。

你喜爱的事,你愿意做,你恐惧的事,你会逃避。但喜爱与恐惧其实是个人信念的反映,未必是真实世界的反馈。

当一个内向的人说我做不了销售,那是他自己相信自己做不了。实际上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如果抛弃这一个做不了的信念,真正心无旁骛着手去做,奇迹就会发生。

就这个意义上来说,个人偏好是一种桎梏。生命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而人的大脑一无所知。

所以作者会说越放手越自由。

生命中发生的一切都会让人成长,生命的潮水会带来各种神奇的事情,顺服于它就能看到奇迹。

生命会让我们面对必须经历的事情,我们愿意用这个力量自我改造吗?愿意更深层次处理自身的决定吗?这就是所谓的臣服。

结语

一开始我并不能理解所谓的个人偏好,尤其是抛弃个人,偏好去做决定。

比如作者原先不愿意去做社区教师,他的大脑疯狂尖叫,但他接受了这个职位。如果是我,恐怕无法做到。

一件自己讨厌的事情,怎么能去做呢?难道不难受吗?

后来我才意识到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觉得这件事是讨厌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偏好,而这种偏好的来源就是自己的信念。

那么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人们喜欢给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打上喜欢或讨厌的标签。然而事实上所有的事情都是中性的,它可能会带来糟糕的结果,但也会带来成长的收获。

所谓个人偏好就是放弃了这种中性的立场。

如此,我才明白作者所谓的臣服到底是什么。

有人认为作者的这种臣服就是东方的“无为”。我认为这还是有区别的。

有兴趣,可以读一下这本书。

【文/云玖弋】

【声明:玖弋阁 已加入“维权骑士”版权保护计划】

玖弋阁,一周一书评,更多新书更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