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爱奇艺搬家到腾讯,平台变了,但快乐没变,大部分的创作班底延续了之前三季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精华。现在已进入到第二赛段,毫无疑问“喜人”就是这个三伏天里最爽心的“电子西瓜”和“赛博可乐”!

原因来自于,这一届太“疯”太“颠”,所有人都“飞”了。连看似不食人间烟火的女神高圆圆都看得又哭又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说“一年一度”还算留下了成人世界里最后一片“体面的遮羞布”,那“喜人”没在顾忌什么的。卡点上价值,音乐加煽情,这些传统小品里的“封建残余”几乎被彻底撕掉了,年轻人贴脸开大。好久没笑这么开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东真的很懂是什么人在看他的节目:打工人。所以“喜人”一上来的定位,就是在打工人最最最珍贵的周五晚上,忘掉工作的一切,就纯乐,就开心。创作者们用喜剧不断去解构打工人,尝试引起观众的共情。

由郭展豪、杨雨光和大锁组成的“葱姜蒜”,他们的《熬人奇妙夜》就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在熬夜过程中的思绪和矛盾。“请让我在凌晨三点前,早睡吧。”看到在深夜里对着空气发疯大喊的主角,多少人会深深共鸣,是编辑本人没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刷手机,吃宵夜,点赞前任微博,脑子里一堆破事冲破脑壳,基金绿了,架吵输了,班上吐了……然后屏幕前的我们笑着笑着就泪失禁了,因为我们知道每个熬夜不睡的晚上,不是不想睡,而是不舍得睡,只有夜不断变深的这几个小时是属于自己的。早晨属于通勤,白天属于工作,傍晚属于不知道加不加班的emo……

这个作品里面最癫的一句:十一放七天假,那双十一为什么不放十四天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由“莎全莎美”的于莎莎、孔令美、郭甲醛表演的《年终大奖》则对“老板”这个物种展开了讽刺解构。年终大奖是和老板一起到三亚度假,老板说放松一点,员工战战兢兢;老板爱好工作讨厌休息;发个朋友圈,还要记得取消“仅老板不可见”,活着可太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男的独角戏《工作的她》简直把“班味”给咂摸透了。老板说的开短会从来不短,晚上九点老板买的饮料是不加糖不加奶双倍咖啡因的冰美式,跟打工人的命简直绝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喜剧组合“酷酷的滕”的作品里,银行遇到了劫匪,每个人“欢欣鼓舞”,一定要让劫匪把打卡器劫走,还合伙把老板从办公室里抬出来,疯狂塞进劫匪的袋子里……

打工人的焦虑与倦怠被写活了。喜人们主打叫做“摄像头”喜剧的创作方式,用人话说就是:像是在我家里装了偷窥摄像头一样,演活了我的生活。喜剧要好笑,首先就不能端着,得靠近普通人。

真的,不仅喜剧人不端着了,每个上班的普通人都决定,不装了,摊牌了。在这个周五特供的喜剧夜里,做一个痛恨被“螺丝钉化”的工具人。人生理想依旧璀璨,但得先活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呼声最高的作品之一是《小品的世界》,可以说是舞台版的《楚门的世界》——儿子怀疑一家三口所处的家其实就是个构造的小品,势必要砸穿观众前的第四堵墙。但妈妈始终在强行转移话题,坚决不让他砸墙,因为“这是新分的房子”, 但2024年,又怎么可能还会有房子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个作品对于90后、00后来说,甚至还有点小品版《头号玩家》的意思。从头到尾,作品都在通过解构的方式讽刺传统小品过于模式化、套路僵硬的问题,这可能也是春晚小品越来越难寻求到普通人共鸣的原因。

节目进行到第二赛段之后,癫狂指数加倍。喜团“呱呱乐”的作品《雷欧雷农场》中,路人挤奶工遇上了反抗父王赐婚的公主,便出现了一场离谱的闹剧,从人生大事婚姻,到国家大事战争,全部都发生得莫名其妙。彻彻底底的荒谬不仅让人发笑,还道出了世界的某种本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个作品《一心一意》更是“胡乱一气”,网约车司机和奇怪的coser一起搞成语接龙,完全抹除了日常经验逻辑,解构了理性和意义。就像马东说的,虽然哪都不挨着哪儿,但就纯乐,就开心。张雨绮也拍手说道,“我就喜欢这种精神错乱的感觉。”

而解构的另一个维度是对年轻人“崇高”和传统权威的放弃,我们都是普通人,于是我们更希望在作品中展现普通。比如,《大侠别动手》,把焦点设置在了武侠世界中没人在意的店小二身上;重新演绎西游的《八十一难》把最没存在感的沙僧作为主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轻人在发癫喜剧里笑得越大声,现实里恐怕过得越心累。也许必须用超反常的模式,才能纾解必须循规蹈矩的生活。

想要明天继续干活,就得找到让心灵活下去的方法,于是在夜晚“发疯发癫”。发疯的背后是靠大笑解压,靠快乐续命,这已经成为了当代普遍的大众情绪价值——人们发现原来被现代化社会逼疯的,不止我一个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撰文:林佳树

图片来源:微博、豆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