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与苏联的关系逐渐恶化,昔日友好的“老大哥”立刻换了一副面孔,很快撤回所有援助。面对此番变故,毛主席决定加紧还款,不给对方留下口舌。那中国究竟接受了苏联多少援助?会让周总理觉得为难,为何又能实现提前一年还清所有债款,这其中的过程,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真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友好同盟,苏联大力援助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正处于着手进行建设的时期,但是因为长久的战乱与纷争,中国的经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安定平稳的局势是新中国急需的发展环境,即便如此,这依然是一个烂摊子。

苏联此时已经是社会主义的领头羊,在此之前,为了加速二战的结束,苏联向国民党政府提供了3亿美元的贷款,但是随着国民党的垮台,这些贷款也就不翼而飞了。彼时,新中国与苏联同属一个阵营,为了恢复经济建设,中国再次向苏联申请援助,只是这一次是有偿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与斯大林相谈甚欢,于是第二年二月份双方签订友好条约,苏联承诺,向中国提供3亿美元贷款,用以购买军用物资,实际来看,这是为了攻打台湾做的军事准备,因为大部分贷款都是用来支付海军装备。以当时的情况来看,3亿美元是一个巨大数字,但是以新中国的国力,尚不足以产生动荡,更不可能演变成最后“逼债”的传闻。

毛主席自己也承认,这次借款的数额并不大,这也是吸取蒋介石的教训,况且中国百废待兴,最需要的不是借钱,而是和平。但是,朝鲜战争的爆发彻底打乱了毛主席的计划,金日成在中苏都不看好的情况下,发动了统一战争,由此引出了美国,而后无力对抗,中国不得已出兵朝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缩小志愿军与“联合国军”之间的差距,中国向苏联请求军事援助,而援助的重点除了人力以及技术上的帮扶,最重要的还是武器弹药。为此,周恩来多次亲赴苏联,与斯大林谈判,苏联方面,为了鼓励中国参战,表示可以提供需要的武器装备。但是,这些物资并不是白送,而是有偿援助。

入朝作战前,毛主席通过周总理向斯大林交涉,如果可以,希望以租借的形式达成交易,但是斯大林拒绝了,提出“半价折售”,中国只需要承担武器制造成本的一半费用,另一半由苏联负责。同时,苏联方面表示,中国经济处于危难时期,可以延缓付款的时间,将武器折算贷款,按一定的利息偿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不是处于困难阶段,苏联的军售,称得上优惠,但是夹杂着战争因素,再加上大部分装备都是苏联淘汰的产品,其中的利益就说不清了。

装备“掺假”,志愿军更新换代

1951年2月,朝鲜战争已经进行了大半年,中苏双方在北京签订协议,在此之前的武器以全价支付,而后按协约付款。其实,按照朝鲜战争的规模与耗时,中国是难以支撑的。按照战后统计来看,朝鲜战场上一个季度的子弹消耗量,就要中国投入数年生产的钢铁,而这场战争需要的不仅仅是子弹。

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中国共接收了64个陆军师,23个空军师的装备,再加上人才培养、技术援助,抛开无偿赠与的部分,中国得到了大约30亿人民币的装备,折合成美元,大概有13亿。而这些欠款占据了中国对苏联外债的六成以上,也就是说,未来的许多年里,中国都在为朝鲜战争的胜利买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很多人看来,苏联的形象是善恶参半的,有偿援助固然后患很深,但是毕竟有助于中国的军事建设,同时还附赠了许多飞机。只是,这些所谓的赠送更多是为补偿他们自己的“不地道”。在送来的装备中,大部分是二战时期淘汰的旧产品,不论与苏联装备之间的代差,一些坦克身上还残留着二战时期的弹孔,一些碰撞造成的擦伤,经过重新喷漆,作为新产品,运到中国。

空军方面,交易的对象是苏联几年前研制的一代机米格-9,这种飞机被苏联人看做失败的产品,远远无法与美国的F-48相媲美。因此,中国代表不惜与苏联顾问发生争吵,后来斯大林多次致电毛泽东,表达歉意,同时送出了300多架米格—15.尽管这些只是两个大国交易的小插曲,但是足以看出苏联对于中国的军事援助,掺杂着兜售淘汰军火的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论如何,朝鲜战争的胜利还是应该感谢苏联,不然,仅凭中朝,胜负难料。中国与苏联的往来还在加深,但是蜜月期总会过去。

援助扩大,中苏友好

朝鲜战争的胜利,让苏联进一步看到中国的潜力,面对这位不卑不亢的“同伴”,苏联决定加大援助的规模。除了高端武器装备,苏联是拥有先进技术的国家之一,作为社会主义的领军人,“技术扶贫”属于常态。在中国的两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逐渐走向正规,这些发展的背后,离不开苏联专家的身影。而在此期间,有两万多名苏联专家参与了中国建设,“一五六工程”也为中国的基础建设打下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苏联的援助十分有趣,提供免费的技术,机器设备通过货物贸易的方式进行交割。1955年,苏联军队撤出旅顺,将缴获以及携带的武器移交中国政府,这批价值9.8亿的军火,同样计入两国的贷款中。当时的中国,生产力尚处于贫乏状态,再加上天灾人祸,很容易陷入物资匮乏的境地,而苏联的农副产品单一,双方一拍即合,各取所需,展开相关领域的大宗贸易。

1958年之后的三年里,中国连续遭遇气候灾害,国内物资供应短缺,无法按照贸易规定交货,只能推迟交易,再次欠下苏联25亿卢布货款。至此,从1950年以来,面向苏联,中国总计欠款大约57亿人民币,占比达年预算支出的十分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斯大林时期以及赫鲁晓夫执政初期,关于这些欠款,苏联都未有直接的还款申明,也从未划定过具体期限,为何会演变成后来的“逼债”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