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熟知的中国古典酒诗,与冬天相关的场景比较多,但到了夏天,诗人是不是就不喝酒了?其实不然,而且花样反而更多,这是因为夏天到林下饮酒赋诗,更为雅致。
北宋梅尧臣有一首诗,《中伏日陪二通判妙觉寺避暑(时有僧鼓琴于座上)》:
绀宇迎凉日,方床御绤衣。
清谈停玉麈,雅曲弄金徽。
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
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
绀宇是指寺庙,中伏这一天,梅尧臣和两位通判到妙觉寺避暑,他们盘坐在方床之上,穿着清凉的夏装,手持玉塵谈文论道,听寺僧弹琴助兴。因为已经到了中伏天气,酷热已经有了从盛转衰的迹象,隐约感受到秋天即将来到的气息。于是梅尧臣说,如此凉风暗袭、清雅惬意的好天气,不必再学着河朔饮的样子避暑,就这样煮茶品茗,同样也让人乐而忘归。
这里有一个肚松特别喜欢讲的典故,叫河朔饮。说的是三国时期一位名将,叫张松,每到三伏天就日夜饮酒,把自己彻底喝嘛、毫无知觉为止,说是要避一时之暑,史称河朔避暑饮。
虽然梅尧臣他们没有饮酒,而是在品茶,但诗中却透着几丝酒意。
而晚年以醉翁自称的欧阳修,年轻时与梅尧臣在洛阳相识,饮酒唱和同样是家常便饭。因为当时在洛阳的最高行政长官钱惟演,也是北宋初期文坛名宿、西昆体骨干诗人,他就喜欢笙歌宴饮,以招徕文学名士。而欧阳修和梅尧臣,就经常是他的座上客。
梅尧臣的上首诗,写于公元1031年,而到了第二年,也就是1032年的中伏,在钱惟演组织的宴会上,欧阳修和梅尧臣又各自写了一首饮酒避暑的唱和诗。
欧阳修的诗,叫《钱相中伏日池亭宴会分韵》:
樽俎逢佳节,簪缨奉宴居。
林光拂衣冷,云影入池虚。
酒色风前绿,莲香水上疏。
飞谈交玉麈,听曲跃文鱼。
粉箨春苞解,红榴夏实初。
睢园多美物,能赋谢相如。
而梅尧臣的诗,叫《太尉相公中伏日池亭宴会(得山字)》
何言避徂暑,清宴水轩闲。
竹气阴池凤,云峰照衮山。
玳簪方映座,䌽服亦承颜。
乐奏寒波上,杯香绿芰间。
瓜浮五色烂,帘捲半钩弯。
今日宾裾盛,袁刘岂足攀。
相比之下,这两首诗与梅尧臣的上一首,不仅酒趣盎然,而且场面热闹且奢华,一闹一静,一个清幽雅致,一个花团锦簇,同样是描写中伏天的生活,却各有各的妙处。其实再读他们在数九寒冬写的酒诗,也一样,无论气候如何,也无论身处何境,只要诗性不改,生活总是充满不同声色的美好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