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至25日,贵州大学林学院“乡约大利·侗行致远”实践团队走进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栽麻镇大利侗寨,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探索与创新古建之旅。同学们发挥专业特长,以风景园林、林业视角探索古建及其背后的历史民俗、文化风貌,并结合所学的构筑之技术探讨如何让“古”建发出“新”的魅力,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建筑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利侗寨建筑鸟瞰图。夏雪花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利侗寨建筑立面图。李芸君供图

走进大利侗寨,如同望见一幅中国山水画,建筑与自然彼此交融,美不胜收。侗族建筑顺山沟溯溪而建,根据地势形成溪两岸、平坝、坡脚三类布局,传统的卯榫结构,为其增添了特有的韵味和典雅之美。屋顶多采用歇山或硬山顶,单檐、重檐随机分布,使得整个村寨建筑风格趣味横生,立面材质多为当地本土杉木,就地取材,让建筑更好的融入到自然中,更显灵动。

为了带动侗寨文旅产业更好地发展,保持完好的古建筑是重中之重,恢复村落建筑美学,保护传统古建是大利侗寨整村运营的关键之一。

保护先行,创新并重。为客观了解当地传统民居现状,实践队对侗寨内200余户传统民居进行了走访调研,通过无人机摄影、实地测绘、现场访谈等多种形式详细记录了当地民居的实际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践团队对传统民居外立面进行调查研究。李奇阳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践团队对传统民居内部进行调查研究。彭凡供图

“我们什么都不懂,导致房屋内很多空间废弃了,很需要你们来指导一下,你们是专业的,我相信你们。”当地需要进行民居“旧改”的杨大哥这样说道。基于此类情况,实践团队记录整理了大利侗寨每一栋传统建筑的特色元素与独特风貌,初步编撰成《建筑改造设计指引手册》,手册中不仅包括所有建筑立面类型、空间布局关系,还收录了丰富的传统建筑形式与各种花纹样式,并提供“修旧如旧,融合创新”的改造样板,目的是通过这份手册为村民改造建筑提供参考借鉴,切实平衡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问题,维护村落统一风貌不被破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践团队了解村民“旧改”需求。黄路凌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传统木窗与现代玻璃相结合。彭凡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践团队讨论《建筑改造设计指引手册》内容。黄路凌供图

只有保护传统古建,古建才能“反哺”乡村。对于村民而言,易于复制、切实可行的改造蓝图具有重要价值,因此除编撰《建筑改造设计指引手册》外,实践团队还选取了当地的一栋废弃粮仓进行改造。基于《建筑改造设计指引手册》,将传统木构技艺与现代材料相融合,创造出既保留古朴韵味又新颖别致的建筑新貌。整个设计过程中,团队合理运用场地周边自然环境,引自然光线与清风入室,让室内外景致交相辉映,使传统与创新和谐共生,老建筑得以焕发新活力。(黄路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