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读书笔记:《从塞北到西域》里欧文·拉铁摩尔眼中的商队

作者/孙树恒

”在骆驼商队和铁路货车之间堆放着货物。那里只有两步或者四步的距离、却弥合了两千年的鸿沟,在商队来回进入将大汉王朝和罗马帝国两相分隔的古典时代以及蒸汽时代之间、摧毁了过去、终启了未来。”这种突然的感觉,开启了拉铁摩尔理解和认识中国的生命之旅。诉说了这位"20世纪人"的一带一路的故事。

当然作者的初衷不是科研、遵论所谓传教或远征,更像是一个追寻梦境欣赏异城风情的青年,但这在某种意义上,一切都始于这样的一个夙愿、即以传统商队的方式完成这一旅程。在《从塞北到西域》这部著作中,拉铁摩尔的探险之旅无疑充满了惊心动魄的篇章。

拉铁摩尔在百灵庙遇的这个骆驼客手中以240元租来了九头骆驼。虽然仅有九头骆驼。1926年,他带着这支商队从归化城出发,一路向西,目标直指遥远的古城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塞北到西域》生动刻画了商队的遭遇,记录了商队遭遇风雨、沙尘暴和大雪的恶劣气候,在荒无人烟的沙漠戈壁中,克服水和食物的短缺的艰苦条件。在此背景之下,拉铁摩尔生动直观地呈现了当时边地的历史现场。他重走商队路线,描述了商队的历史渊源,更深人地认识中国的基层社会与生活世界。

沿路可见从内地前往边地从政、经商、军人、毒贩、流浪汉、乞丐和朝圣者……生活在当地、具有各自习俗的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藏族、满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客观反映了边地多民族聚居共处的悠久历史。因此,这本书不仅是关于内陆商路的田野调查,而且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塞北与西北风貌的生动纪实,为了解当时的自然景观、历史地理、风土人文等提供了一手资料。

骆驼们凭借着自身强大的生存能力,为拉铁摩尔提供了必要的物资支持。凭借着一只叫苏吉的忠诚的狗与自己为伴。怀抱两把枪、笔记本和照相机与一本《荷马史诗》开始了漫漫旅途。

然而,在旅途中,他们遇到的土匪、税务官员和流寇的威胁。这些恶势力试图抢夺他们的财物,甚至危及他们的生命安全。但拉铁摩尔凭借着外国人的身份和丰富的经验,巧妙地应对了各种挑战。用智慧化解了危机,最终带领着商队安全地抵达了古城子。

这段旅程不仅考验了拉铁摩尔和骆驼商队的意志力和生存能力,更让他们体验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收获了珍贵的经验和友谊,更深刻地理解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从塞北到西域》中,拉铁摩尔所描述的途经内外蒙古的道路主要是以下几条:

(1)从张家口到库伦, 向北到达西伯利亚边缘的恰克图;

(2)从库伦到蒙古西部的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

(3)从归化到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

(4)从归化到古城子,一直往前走到达乌鲁木齐或哈密

最后,拉铁摩尔选择从归化到古城子,将其换算成英里,1英里大致相当于3里。

从归化到古城子有1797英里,可分为71站,每站60-100里,事实上,重型商队通常需要120天便能走完全程,"挂急程"的商队可于90天的保证期内加价运送商品,而对于轻装前进的旅客来说,70天就算快的了。

在《从塞北到西域》中,拉铁摩尔所描述的商队,有许多具体的细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无论何时何地,必须买通行证,它的(征税)有效期会一直持续到次年相同的日子。

2、商队的帐篷,源于漠西蒙古的样式,却融入了“八卦”的古老智慧。尽管现今的帐篷并非八边八面,但其形制仍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帐篷内的布局,也沿袭了蒙古包的传统:进门厨具置右,水桶和工具归左。尤其注意,携带鞭子入内是大忌,应置于帐外。而火灶更是神圣不可侵犯,它代表着家族的温暖与守护。在火柴未普及的时代,火对游牧民族而言,既是生活之必需,也是心灵的寄托。

商队的凳子有规矩,早晨锅头坐,下午二头享,夜里守夜人,火堆旁歇脚,标志一天结束了。

3、汉人、蒙古人穿鼻在鼻孔下,哈萨克人则在上。鼻钉常致发炎流血,哈萨克对骆驼认知与蒙古人不同。维吾尔族人善用缰绳控制骆驼。

4、商队结构虽然简单,但每个成员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由于历史背景和具体情境的限制,驼队的人员分工和权益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特点。

如“定链子”便是其中之一。这个词不仅代表了驼夫对骆驼的管理职责,还蕴含着他们对这份工作的敬意和执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个驼夫照料着18头骆驼,两链子组成一把子,两个驼夫分别负责两侧的骆驼。他们不仅各自承担着管理骆驼的职责,还需要在装卸货物时互相协助,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驼夫们每天需要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完成36次装货卸货,一头骆驼的载重量为375-400磅,每头骆驼在驼队里都有自己的位置。

5、在商队中,锅头为主厨,负责领导骆驼队伍。副骑手和二头共同负责水源,他们中的佼佼者可能成为商队的头人,拥有绝对处置权。头人虽无月薪,但享有差旅费和奖金,他们需有责任感,能主动工作,驾驭商队完成旅程。这些头人,被汉人尊称为“领房子的”。只要能驾驭他的商队完成一个来回,就能得到八九十两银子的往返差旅费。有些人得到150两,甚至有人会得到300两。

6、骆驼食物。而驼队运送的每100箱货物,都得搭配运送大约30箱归化城晒干的豌豆,或在终点古城子晒干的大麦,都是最便宜的饲料。白天,他们一路跋涉,直到夜幕降临。晚上,骆驼们得到休息,而放牧的人则轮流守护它们。这种行程安排不仅高效,还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有趣的是,尽管有“天黑以后骆驼禁食”的说法,但它们在路上仍会贪婪地啃食沙葱,这种植物能让骆驼在一定范围内散发出大量刺鼻气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从塞北到西域》一书中,拉铁摩尔所描述的驼夫形象是坚韧、勤劳且充满智慧的。他们不仅是驼队的驾驶者,更是沙漠和草原的守护者。这些驼夫通常拥有多年的骆驼驾驭经验,对骆驼的习性和行为了如指掌。他们深知如何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与骆驼共同生存,并确保驼队的顺利前行。无论是面对沙尘暴、缺水还是食物短缺等困境,驼夫们都能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它们的主人兼驼夫均没有在《从塞北到西域》中留下姓名,只是简单地作为"可恶的骆驼客"被提及。他是在最后一刻爽约的最初立约者的替补者,曾经是土匪。而他的助理摩西是商队的代言人。

2、驼夫们对于回民的评价带有一种深深的敬意和认同。他们认为回民不仅具有勇气和上进心,其信仰的“清真”二字更是代表了他们内心的清净与真实。然而,就像英国人看待爱尔兰人一样,汉人看待回民时,也带着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尽管回民被公认为纯洁,但他们的纯洁并非仅与虔诚相关,更多的是与礼拜的仪式紧密相连。在亚洲与欧洲的文化差异中,我们也能看到穆斯林独特的同情与同理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有人对你说:“他的房子(或帐篷)比我的干净,那么他就是穆斯林。”这种表述无疑是以亚洲人为第一视角的不管他是哪类亚洲人,也不管你是哪类欧洲人,两者之间的差异。

最后还有一点值得牢记,穆斯林要比文化元素迥异于我们的蒙古人或汉人更具有同情或同理心。除了游牧者向陌生人展示的外在礼节,除非你能用游文者的语言或者通过水平较好的翻译和他对话,否则很难和蒙古人人交流。

3、一个驼夫的标准工资是每月2两银子,或者说是5先令。

4、午后正餐时分,炒米和炒面任君品尝,更有“清凉去热”的奇效。商队规定,返程缺米时才供应醋,以解谷物之弊。夜晚歇脚,锅头烧火煮茶,守夜人坐凳火旁,其余人则品茶抽烟,“驼夫的胃与骆驼的胃一样",铺开毛毡,盖上大衣就睡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驼夫们虽然干着苦力,但他们有一种独特的精神,能够在艰苦中找到生活的乐趣。他们围坐火堆,咒骂天气、水质和食物,却也能自嘲和相互慰藉。这种坚韧和乐观,正是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总会听到有人反问:“驼夫是干啥的?”然后用直白的小调自嘲:吃的粪,喝的尿。烂麻口袋睡哈觉。然后另一个人会应和:“是的,但这种生活已经不错了,日子总是要过的嘛。”

6、驼夫不比他行头的价值高多少,因为他每跑一趟货都要备好几双鞋,每次离开古城子都要买一身新衣服和一件羊皮大衣。他工作与其说是为了工资,不如说是为了运货过程中的特权。有时依据特殊合同,他在刨除运费的情形下会得到更高的薪水,但最好的出路是投奔准许这种传统特权的东家。关于一个驼夫可以带多少行李或者捎多少私货,并没有确切的限额,通常他们交易的都是小物件,扎足腕的绑带、镜子、腰带、彩色印花布、廉价俗气的珠宝和女性饰品。

驼夫奔波,不只为生计,更重要的是想买几头骆驼,既实用,又保障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从塞北到西域》这部著作中,拉铁摩尔不仅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他重走归化城到古城子的沙漠古道的亲身经历,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这段历史深厚的思考和珍视。

1、作者一边读《荷马史诗》,一边与虱子,如此日复一日,经过一场漫长的“拉锯战”,竟然在极寒天气来临之前就摆脱了虱子的困扰。这个过程很像布尔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先后目睹了医马术和医驼术,同时我也正在医治一个因“魔鬼附体”而患病的男子。我们为此忙活了好一阵。

3、当沙尘暴、暴雨和冰雹肆虐时,他们不得不暂时停下匆忙的脚步,歇息片刻。关于羊的交易,商队遵循着古老的规则,羊皮归蒙古人所有,这背后是深深的尊重与信仰。在商队中,羊不仅仅是食物,更是维系生命的纽带。

按照惯例,羊的归属决定了羊皮的分配。东家所购之羊,七成羊皮归头人,三成归随行先生;旅行者所购,则七成归锅头,三成归二头。在旅途中,乘客们轮流买羊,这不仅满足了口腹之欲,也为厨师们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然而,对于骆驼,商队的人们却怀有深深的敬畏。他们从不食用受伤的骆驼,即使它们的肉质鲜美,因为那是对生命的亵渎。骆驼皮的市价虽高,但遗弃在路上的骆驼却从不会被剥皮,这是他们对生命的尊重。

与羊的相处,汉商们同样小心翼翼。剔除羊骨、避免浪费,这是他们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在他们的信仰中,每一只羊都有灵魂,它们的生命是宝贵的,不容轻视。这种信仰与敬畏,贯穿了商队生活的始终。

4、回民按照其教义规定,在宰羊时对喉部下刀。蒙古人的做法则是剖腹,用手死死抓住心脏。如果技巧娴熟,几乎不会流血,该习俗可能是出于回避佛教禁止流血这一戒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看见在一个商队中,领头骆驼的长矛,上面挂着的旗帜则是商队老板的名号和归属地的标志。人们都认为这不是"一个古老的习俗"。与镖师系着一根腰带。腰带后面插着一面小旗,上面写着他们的名号和声明一样。

6、商队经过大敖包时,以纪念这一景象,驼夫有香时,会同蒙古人一起给大敖包上香,并献上绑有破布的木棍。

7、蒙古人骑马至大西路营地,与商队进行贸易。商队慷慨给予面粉,蒙古人则以修补手艺和小饰品交换。大宗商品如棉布、棉衣等也颇受欢迎。贸易中,蒙古人常用牛奶、奶酪和肉类作为交换,双方互利共赢,共同维系着这片古老土地上的繁荣

8、在一个芦苇井。井边有一座全蒙古最奇异的寺庙叫老爷庙,庙宇由红柳树枝搭建而成。这是座神龛大小的庙宇,长宽只有几步。最里面的壁龛顶部低到令人难以直立,壁龛内有一尊彩塑的老爷像,很可能产自北京,购于归化。老爷一只手捋着他的黑胡子,另一只手拿着我所见过的最直白的“天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在从兔耳山出发的路途中遇见了若干驮尸的商队,这回我们再次遇见了他们,通过与其中一支商队攀谈得知,他们运载了大约40位乘客的尸骸,20名活人以及一名奄奄一息的濒死之人。这名濒死之人是乘着驼车从古城子出发的,因为他是个老人,想在辞世前最后看一眼家乡。

10、在狼山,拉铁摩尔的商队巧遇哈密维吾尔人的商队,头人胡须浓密,他们是哈密王公的贸易使者。他们驾驭着高大而瘦削的单峰骆驼,这些骆驼虽源自远方,却在中国境内留下了异域风采,红、黄、绿的装饰和流苏,仿佛一幅流动的画卷。

11、在沿途总是遇见贩卖大烟的,在三趟湖绿洲看见了一些人除了毒瘾之外再无任何异常,而对他们的烟瘾无能为力。这里的男人和女人都是出了名的烟鬼,奇怪的是,这里的女人们25岁就变老了,主要是由于抽大烟。

12、 从1926年8月20日到1927年1月2日,距离从归化出发已经有130多天,在那段漫长而艰苦的旅途中,拉铁摩尔疲惫不堪,头晕眼花。但当他看到终点逐渐靠近,那种自豪感如潮水般涌来,让人欣喜万分。雪地行进艰难,每公里都伴随着更深的积雪。骆驼在冰冻的路面上艰难行走,不断跌倒翻滚。我们大汗淋漓,但稍一停顿就会被严寒冻结。那是一段充满挑战与自豪的旅程。

"这实际上意味着,"我胜利抵达后略带伤感地认为,"我现在基本上不再是一个旅行者了。那正是我曾经的身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从塞北到西域》这部著作中表达了深刻的意义。拉铁摩尔的行走并非简单的地理穿越,而是一次深入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他踏过的每一步。作者观察到的每一处景象,都似乎在诉说着千百年来的沧桑与变迁。在这样的行走中,拉铁摩尔不仅感受到了沙漠古道的艰险与美丽,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这段古道所承载的历史价值。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沙漠古道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通道,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促进了贸易的繁荣与文化的传播。拉铁摩尔的重走,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更加深入地理解古道的意义与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拉铁摩尔的思考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他关注的不仅仅是古道的地理与历史,更是古道背后的人文精神与生存智慧。他通过对古道的描述与思考,让我们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历史的关系以及人与未来的关系。

总之,《从塞北到西域》不仅是一部记录历史与现实的著作,更是一部引发人们深思的佳作。在“一带一路”这个富有远见和战略意义的倡议,旨在促进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全球经济的互联互通和共同发展。内蒙古作为向北开放桥头堡,通过加强与有关国家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与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倡议为参与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它不仅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还有助于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西部散文家协会会员,内蒙古通俗文艺研究会副秘书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