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VCD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曾风靡一时。遗憾的是,一种新兴产业,却因为技术限制,被外国品牌与产品联合绞杀,百亿市场化为灰烬。

30年后,中国与外国的芯片大战,仍然持续推进。芯片缺失话语权的问题,依旧值得众人深思,思索解决之道……

灵光乍现,白手起家

上世纪80年代,由于技术限制,人们只能通过镭射影碟储存视频。曾经风靡中国的拉卡OK,便是通过镭射影碟播放的。

通常情况下,由于制作过程复杂,镭射影碟价格过高,一台影碟机接近万元,而一张碟片,同样需要400元,普通人家无法支付如此高昂的价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镭射影碟储存视频时间较短,方便性极差。是以,寻找一种新型替代品,用以同时储存声音与视频,成为人们的迫切选择。

也正是在这时,姜万勐先生出现了。

1992年,姜万勐在安徽省担任技术工程师,由于表现优异,他被上级看中,前往美国参观美国广播电商展览会,学习其先进电视广播技术。

姜万勐十分珍惜此次机会,全程认真倾听。突然,一个名叫斯高柏的公司,引起了姜万勐的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姜万勐

斯高柏的代表,为美籍华人孙燕生。展览会现场,他向众人展示了一项全新的技术:mpeg视频解码技术。

得知这一消息,姜万勐眼前一亮:既然CD用于储存、播放声音,mpeg用于呈现视频,为何不将二者结合起来,创造一种兼具图像与声音的装备?

就这样,姜万勐向孙燕生抛出了橄榄枝。令他意外的是,孙燕生对他的计划颇感兴趣,承诺鼎力相助,双方一拍即合。

不久后,一家名为万燕公司的企业拔地而起,从姜万勐与孙燕生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并将发明、制作兼具声音与图画的VCD作为主要发展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燕生

最初发明VCD时,万燕公司投入了大量的金钱。经过一年的攻坚克难,万燕公司成功产出第一台VCD,这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相较于镭射影碟,VCD体积小、价格便宜,操作方便。一经问世,便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VCD制作技术尚未普及的时代,万燕公司以4000元的价格出售。然而如此高昂的价格,依旧不能使消费者的热情减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支配收入逐渐增加,纷纷选择购买VCD。短短一个星期的时间,万燕公司的VCD库存已经销售一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镭射影碟机

1993年,VCD的销售量达到了100万台,给万燕公司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收入。

渐渐地,孙燕生意识到, MPEG-1的解码芯片是整个VCD技术中的核心,售卖MPEG-1的解码芯片,利润比VCD更高。

是以,他将大量从外国进口的MPEG-1的解码芯片,售卖给中国各个企业。那时众人没有想到,这一行为,竟然给VCD行业埋下了失败的伏笔。

万燕公司的强势崛起,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彻底引爆了中国的电子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是,从某种意义上而言,VCD的制作成本并不高,姜万勐采用的主要为CD技术与Mpeg标准,全部为外国的成品技术。

中国VCD只是将其组装在一起,并未掌握核心技术。更为致命的是,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知识产权意识并不强,便造成了市场无限饱和的状态。

大量国内外企业发现了VCD领域的巨大利润,纷纷参与其中。他们花费大量的金钱,从万燕公司购买成品VCD,随后带到工厂中拆解、研究,进而生产出完全相同的VCD产品。

他们在前人研究制造的基础上,实现快速组装VCD,一天时间甚至可以生产出几十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短短一段时间,VCD技术被全面破解,市面上的VCD企业也同雨后春笋般竞相涌现。

VCD的售卖价格,也从原来的2000元,断崖式下跌至1000元,甚至是几百元。是以,万燕公司同时失去了技术与价格优势。然而属于万燕公司的噩梦,却依旧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