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4条简讯 | 阅读时间约为4分钟◆ ◆

01

医生谈超雄综合征打胎

“超雄综合征”又一次冲上热搜。这一次,劝“打胎”的声音依然响亮。

近日,据“九派新闻”等媒体报道,四川一名孕妇在产检中检出胎儿患有“超雄综合征”,十多万网友劝她“打胎”。7月20日,这名孕妇的家属在网上表示,已做完终止妊娠手术。

在此之前,“超雄综合征”多次上过热搜,网友劝“打胎”的声音每次都占大多数,理由是“超雄综合征”的孩子长大后性格暴躁,犯罪的可能性更高。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产科林琳博士告诉“医学界”,网络所强调的那些可怕的暴力倾向、反社会人格等,都是少数。大部分“超雄综合征”患者和正常人没有太大的区别。

检出“超雄综合征”必须“打胎”吗?

终止妊娠之前,这名孕妇曾在网上发布一份产前诊断报告单。报告单显示,胎儿胎龄25周零5天,通过羊水穿刺检查发现样本Y染色体数目偏多,推测为XY与XYY嵌合,或者其他复杂核型。

这名孕妇在网上询问该怎么办,大量网友建议她终止妊娠。有网友称,“超雄”孩子比普通男性多一条Y染色体,很大概率会性格暴躁,做事情具有很强的攻击性,甚至还会有明显反社会人格。还有支持“打胎”的网友表示,做孕检的意义不就是筛掉不稳定因素,留下优质基因吗?

这不是“超雄综合征”第一次冲上热搜。今年年初,电影《涉过愤怒的海》上映后,剧中角色李苗苗与“超雄综合征”引发网友讨论。当时也有大量网友表示,检出“超雄综合征”的胎儿不能生下来,因为这类孩子以后更容易成为罪犯。

“超雄综合征”与犯罪的关联,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1965年和1966年,美国遗传学家Patricia Jacobs先后在《自然》《柳叶刀》等发文称,相较于普通大众,携带XYY染色体的男性更易变成罪犯。据其研究,普通人群中“超雄综合征”的出现率约为1‰,但在男性罪犯中检出率高达20%。

此后几年,陆续有科学家“复刻”同类研究,发现性染色体XYY的男性在监狱、精神病院中特别常见。由此,一个假说慢慢形成:“超雄综合征”患者缺少自制力,情绪控制不良,好斗、进攻性强,有反社会行为,容易犯罪。

虽然之后有科学家指出,此类研究样本过小,结论不具有代表性,且没有将遗传、环境两者结合考虑,但这类呼声仍难以扭转学术界与社会上的主流观点。许多媒体报道对此加以渲染,并将携带XYY性染色体称为“超人综合征”(Superman Syndrome),XYY男性更容易伤害他人甚至犯罪的观点日益流行起来。

但随着研究深入,科学家们逐渐发现,“超雄综合征”与犯罪并不存在显著相关性。1990年后,有研究从“超雄综合征”患儿出生起开始无偏移的长期跟踪,发现他们可能智商略低,学习知识有些吃力,但绝不是“天生的犯罪分子”。

“目前,‘超雄综合征’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复杂的先天身心障碍,部分患者的智力发育可能轻度落后于同龄人,导致其学习困难,学业成绩欠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产科主任王利权告诉“医学界”。

此外,由于潜在的神经精神异常易感性,“超雄综合征”有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社会适应力,对其生活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具有多年遗传咨询经验的林琳告诉“医学界”,根据国家卫健委规定,如果孕妇在产前超声检查中发现可导致胎儿死亡的六大类致死性畸形,包括无脑儿、严重脑膨出、严重的开放性脊柱裂、严重的腹壁缺损伴内脏外翻、单腔心和致死性的软骨发育不全,医生应建议终止妊娠。

此外,如重型地中海贫血等严重基因病可能导致胎儿死亡、新生儿预后不良,患者的医疗照护可能产生巨大的家庭及社会负担,一经确诊,医生也会建议孕妇和家属考虑终止妊娠。

“‘超雄综合征’不是致死性的疾病,且预后相对较好,不属于终止妊娠的绝对医学指征。”林琳说。她强调,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胎儿去留的决定权归属孕妇本人及其丈夫(或胎儿生物学父亲)。针对绝大部分非致死性畸形或染色体异常,应该由具有遗传咨询资质的医师说明疾病表现及预后,协助孕妇及家属在充分知情理解的情况下做出决策。

“我们还遇到过一些孕妇,经过多次试管婴儿终于怀上了,结果被发现是‘超雄’,也不愿意放弃。”王利权告诉“医学界”,他会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都告诉孕妇及家属,帮助他们思考、决策。

虽然“超雄综合征”不属于终止妊娠的绝对范畴,但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生理和精神心理层面的异常表现。《布伦纳遗传学百科全书(第二版)》介绍,XYY男性的发生率为1/1000,患者通常容貌、性发育和生育力正常,但身高可能超过平均水平,存在认知、语言和行为缺陷的风险。

有研究表明,相较于兄弟姐妹,“超雄综合征”患者的智商缺陷可量化地平均降低约10%。另有研究发现,“超雄综合征”患者患自闭症谱系障碍的风险高于正常人,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的概率更高。这可能是因为这类患者更易出现一种特殊基因,而相关基因与社会反应、自闭症状有关。

部分“超雄综合征”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精子缺陷,表现为严重少精子症或无精子症。也有患者性征发育迟缓或睾丸小,以及癫痫、口腔疾病发生率升高的报道。

“超雄综合征”患儿还存在更高的结构畸形异常风险。国内有综述文章援引深圳市人民医院数据指出,该院产前诊断的26例“超雄综合征”患儿中,有3例产前超声异常,还有2例产前超声未见异常,但出生后发现结构畸形异常。

但在林琳看来,这些风险并非无法控制。“超雄综合征”的病情轻重(疾病表型)主要取决于患者自身的染色体核型,部分患者可能终生没有表现,仅仅是因为其他疾病就医而意外发现异常。“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医疗机构开展儿童早期发展训练及心理精神康复治疗,能够帮助存在精神神经发育异常的患者实现社会功能、生活质量尽可能与正常人相同或接近的目标。”

“超雄综合征”冲上热搜后,有网友表示,自己怀孕了也要主动做检查,看看胎儿是否有“超雄综合征”。

不过,王利权告诉“医学界”,针对“超雄综合征”的检查并不在常规产检范围内。除非孕妇有明确的产前诊断指征,否则不会特意排查。

林琳也表示,“超雄综合征”发病率很低,尽管典型患者的表现令人望而生畏,大部分患者和正常人没有太大差别,不会对家庭生活和社会秩序造成负面影响。因此,目前并无法律法规或行业指南、共识等,强调必须对“超雄综合征”进行针对性检测。

哪些情况下才可以获得临床医生许可,进行产前诊断?王利权介绍,可能建议孕妇做产前诊断的情况包括夫妻任意一方曾被检出染色体基因异常;曾有先天性严重缺陷婴儿的生育史;孕早期接触过放射线等可能导致胎儿先天缺陷的物质;胎儿发育异常或有可疑畸形;孕妇年龄超过35岁,羊水过多或过少。

广义的产前诊断涵盖多种方法,分为有创、无创等形式。无创检查主要指超声、磁共振等影像学诊断。通常,公众熟知的产前诊断是侵入性的有创检测,如绒毛取样术(绒穿)、羊膜腔穿刺术(羊穿)和脐静脉穿刺术(脐穿)。王利权介绍,影像学检查主要看胎儿有无脏器发育畸形。“超雄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异常,必须通过侵入性的有创检查才能确诊。

近年来,孕产妇的产前诊断意识明显加强,越来越多孕产妇主动向医生咨询产前诊断。王利权说,除了“超雄综合征”,其他染色体问题,包括女性多一条X染色体的超雌综合征,男性多一条X染色体的克氏综合征,女性少一条X染色体的特纳综合征等等,在产前诊断临床工作中并不少见。

由于高龄妊娠女性增多,技术进步帮助许多以前不可能生育的遗传病患者和致病基因携带者夫妇实现了拥有自己的亲生孩子的愿望,这给产前诊断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现在优生优育知识日益普及,出生缺陷防治的宣传力度大了,国家也有相关的经济补贴帮助有需求的女性完成产前诊断。做的人多了,我们的压力确实比以前大。但为了下一代的健康,再辛苦也是值得的。我们还要继续努力,钻研技术,为广大孕妇提供更优质的产前诊断服务。”林琳说。

(来源:医学界)

02

MEI Pharma停止临床股价反上涨21%

近日(7月22日,8:30),MEI Pharma宣布,该公司已经进入战略选择评估阶段以实现股东资产最大化,未来面临的选择包括破产结算或者资产出售,公司将停止一切临床开发,只保留部分药物的非临床合作项目,公司CEO David Urso,CMO Richard Ghalie,董事会主席Charles Baltic将要离职,裁员将很快开始。

这也标志着这家成立20多年的Biotech正式步入倒计时。

有趣的是,在宣布该消息后,该公司股价非但没有下跌,反而上涨。7月22日中午一度达到超过35%的涨幅,截止22日收盘,股价比前一个交易日上涨约21%。

处境尴尬的MEI Pharma

MEI Pharma最开始叫做Marshall Edwards Inc.,当时开发的核心管线是一种细胞凋亡药物phenoxodiol,可以使得癌细胞对凋亡敏感。

2012年转型成MEI Pharma(实际上就是前者名称的缩写),开始寻求收购有前途的癌症药物。

转型后这家公司手中有三条管线,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9(CDK9)抑制剂Voruciclib,小分子线粒体抑制剂ME-344,以及PI3Kδ抑制剂Zandelisib。其中Zandelisib是这家公司大力推广的核心管线。

2022年,MEI Pharma寄希望于Zandelisib在滤泡性淋巴(FL)适应症上获得加速批准,也确实在TIDAL试验中取得了较高的客观缓解率(ORR)。

然而,由于数据尚不足够成熟,且缺乏随机对照试验的支持,FDA在审查后拒绝了Zandelisib的上市申请。MEI Pharma随后决定停止在日本之外该药物的开发,仅由其合作伙伴Kyowa Kirin(协和麒麟)推进日本境内的II期试验。

实际上FDA的决策反应了当时对于PI3Kδ抑制剂的态度。

之前就有多家公司在PI3Kδ抑制剂中获得了不错的ORR,但是验证性临床最终失败,吉利德的Idelalisib,Incyte的Parsaclisib都是加速批准后,自愿撤市的前车之鉴。

因此当FDA关闭加速批准的窗口后,MEI Pharma的处境相当尴尬。

寻求合并遭到MEI拒绝

在2023年时,处境同样堪忧的Infinity Pharmaceuticals(成立于1995年)找到了MEI Pharma试图合并。

有趣的是,Infinity Pharmaceuticals这家公司的核心管线是PI3Kγ抑制剂eganelisib,那时候这家公司已经为了核心管线耗尽了自己的现金储备,Infinity的管理层在去年3月份提到,合并是这家公司免于破产的唯一方法。

根据合并协议条款,Infinity将成为MEI的全资子公司,MEI的股东将拥有合并后公司约58%的股份,而其余股份将由Infinity的股东持有。

合并以后的公司会在账上拥有1亿美元现金,同时获得eganelisib,ME-344,Voruciclib三条管线组合。

MEI似乎在最开始同意了收购,也确实看到了收购可能带来的好处,但是到了最关键的投票环节,MEI的股东对合并提出了异议。

Cable Car Capital和Anson Advisors这两家公司共拥有MEI 8%的股份,在最关键的时刻,他们牵头的一个小组给出了8美元更高的报价,提出可以用8美元收购MEI,而当时MEI的股价是7.2美元。

虽然MEI的管理层也声称8美元的报价大大低估了公司的资产,认为这太少了,但是关键的投票环境,票型让合并彻底失败——以恰好51%的票型反对该交易。

Infinity的管理层也并没有食言,失去了资金来源的Infinity Pharmaceuticals很快就在2023年下半年破产,而现在破产的轮盘转到了MEI Pharma的头上。

实际上MEI Pharma的财务状况也不支持这家公司继续花钱下去了,该公司账上只剩下5660万美元,账上现金将不支持这家公司再运营一年了。在资金难融的背景下,这家老企业寻求破产或出售反而不一定是坏事。

(来源:佰傲谷BioValley)

03

大模型的竞争已卷到中医药

从2024年众多新品面世的热闹程度来看,大模型的激烈竞争,已经卷到了中医药。无论是科技巨头、中医创新企业,还是研究机构,甚至是地方政府,均已加入这场中医药大模型混战。

贴上大模型标签并不难,但只有中医药的效率和边界真正得到质的提升后,大模型才有更重要的实际价值和意义。

长久以来,中医药一直是毁誉参半的对象。中医药与大模型是“天作之合”的好评背后,“计算机算命”的质疑声也未断绝。中医药和大模型的结合,是蹭热度还是真需求?动脉网与多家率先开展中医药大模型研究的企业、研究机构聊了聊,供行业参考。

本文主要观点如下:

1、不止于赛博中医,药物研发、临床辅助诊断已有成效

2、深度学习和知识图谱是两条技术路径,1+1才能大于2

3、数据是基础,六大要素组成高质量的中医诊疗语料库

4、交叉人才、用户接受度、知识产权等难点尚待解决

5、可用、有利、经验证且基于真实场景的,才是中医大模型

“中医药大模型,已经多到老祖宗的名字都不够用了”

仿佛有一道闸门在这两年被打开,大批中医药大模型争先涌出。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已有数十个中医药相关的大模型相继亮相。

部分中医药大模型

诸多行业文章对当前的中医药大模型进行了整理罗列,本文不再赘述。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的中医药大模型都有多个应用场景,上述表格仅作简单分类,不代表该大模型仅属于这一种应用场景或一种功能。

华为、百度、阿里、讯飞等科技大厂,基于算力算法优势,积极联合中医药在内的垂直领域开展垂直行业大模型;清华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等科研院所也在积极通过大模型等先进技术进行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当然,中医药大模型赛道肯定不乏中医药产业界的“土著”,如云南白药、华润江中、太极集团、天士力等知名中药企业,以及大经中医、中医聪宝这类专研中医AI多年的创新企业。

此外,在一些具有中医药产业基础的地区,相关政府也在着力发展中医药大模型产业。6月,亳州市宣布和华为公司合作,正式建设中医药产业大模型-华佗中医药大模型;同期,中医药横琴大模型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正式启动;早些时候,由天津多个政产学研医单位联合开发的首个面向中医针灸领域的“天河·灵枢”、“海河·岐伯”大模型分别发布和开放内测。

大模型之多,颇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感。为了迅速将产品的技术基础和功能特点传递给用户,与用户建立情感链接上的独特辨识度,国产大模型在命名上也花费了一番功夫,从神话人物到圣贤百家,甚至是道家术语、动植物名称,各类名字不断出现,上演了一场大模型的“封神榜”。

中医药大模型也纷纷请出扁鹊、华佗、神农、黄帝、岐伯、张仲景等开宗立派的大人物,或使用本草、灵枢、岐黄、轩岐等中医药高频词,来寄托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精神和使命。

命名的仪式感,一定程度反映出行业对大模型未来发展潜力的期待。但大模型归根结底是关于生产力的革命,终究还是要回归真实场景,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技术的最终归宿,也是大模型良性发展的开端。

不止于赛博中医,药物研发、临床辅助诊断已有成效出现在很多医院或体检中心的AI中医机器人,因如老中医一般把脉、开方,形成反差感,而被戏称为“赛博中医”。这其中或有调侃成分,但也确实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到了传统中医药的与时俱进。

多位采访对象表示,现阶段的中医药大模型应用场景主要包括新药研发、问诊导诊、辅助诊疗和康复健康管理。

中医聪宝董事长顾高生认为,中医药+大模型是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一场革命,面向康养机构、药店诊所等偏消费场景的大健康养生服务是中医药大模型目前最有希望落地的场景,当然2C场景更有市场,“这类场景语言交互需求强,和大模型在语义理解、生成交互的技术优势是比较契合的。在辅助诊疗场景,则考验大模型对多模态数据训练、处理和图像识别上的能力,也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如,聪宝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国医大师专病机器人,加入了大模型技术后,就实现了系统升级,预训练模型减少了20%的训练时间,处方相似度提升了10%。”

中医聪宝研发的“聪宝素问”大模型,可对用户提出的中医药问题做到“有问必答”,并通过“围栏”技术保障养生保健应用所必须的科学与严谨。需要注意的是,“聪宝素问”大模型已经升级到了3.0版本,如杭州市卫健委“智能中医分诊服务”通过机器人问答来匹配“适合你的中医”,系统上线“浙里办”;应用场景更多元化,可根据多模数据和专家经验数据,为医疗机构、医生、保险公司、医药企业赋能。

中医药大模型对新药研发、中药产业发展的助力,也吸引了大批中药企业的注意力。

如天士力“数智本草”大模型能够帮助研究者完成中医药理论证据的挖掘和总结,也可结合相应算法快捷实现药材与复方的筛选和优化。根据“天士力研究院”信息,天士力利用大模型中天然产物分子大模型,完成糖尿病肾病及肺纤维化的天然产物分子筛选,通过高效虚拟筛选,精准预测和优化候选分子的药效和安全性,从而加速中药组分新药的发现和开发过程。

此外,由国药太极作为智库联合开发的“本草智库·中药大模型”,收录了覆盖中药全产业链的2000余万条中药研究底层核心数据,让中药材有了“基因身份证”,实现中药研究底层核心数据与中药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有机结合,对中药材种植、质量控制、药物研发等中药全产业链关键环节有中药价值。

中医辅助诊疗是大多数中医药大模型都希望实现的能力,但各厂商的研发路径却不尽相同。大经中医创始人、CEO李文友说到,中医诊疗数字化和智能化一直是中医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按照技术演进路径,已经历了符号逻辑、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三大阶段,随着技术的进步,模型规模的扩大,使得模型出现了“知识涌现”的能力。至此,人工智能进入“生成式AI”新时代。可以说,中医药大模型是部分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在大模型技术作用下的迭代产物。

2023年8月,大经中医发布的“岐黄问道”大模型便是基于其完备的知识图谱体系生长起来的。大经中医基于过往八年的高质量中医数据和数智中医计算积累,构建了完备的中医知识图谱体系,并将其应用在中医CDSS系统中。而知识图谱转化所形成的1100多万条中医自然语义数据也成为了大经中医“岐黄问道”大模型的训练数据。

大经中医副总经理、研发总负责人赵静表示,知识图谱和大模型深度学习虽然是两条技术路径,但可以多技术融合发展。“首先,我们要利用知识图谱在可解释性、可信性、知识标准化方面的优势,增强我们大模型从预训练到应用的全生命周期各环节,提升大模型的训练效果和推理结果的可用性;反之亦然,基于大模型在语义理解、内容生成的技术优势,来增强知识图谱从构建到应用的全生命周期各环节,提升知识图谱生成的效率和质量。”

“没有场景,形成不了后面的数据反馈,中医药大模型就是一个空中楼阁。”多位受访者表示,要把大模型放到具体场景中应用,在使用中实现优化。

数据是基础,六大要素组成高质量中医数据

一个行业共识是,在中医药大模型的训练中,如何收集和整理高质量的中医数据,是中医大模型开发面临的首要问题。在此,我们要先明确,何为高质量的中医药数据?

大经中医李文友介绍,中医知识链包括了人、病(疾病)、症(症状、体征)、证(病理性概括)、法(治疗方法)、方(医方)、药物六大要素。以上六类要素完整且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真实的,即为高质量数据。

首先,中医典籍、经典名方、专业文献这类静态数据,经过专业的辨伪存真,可作为高质量数据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前述表格中,我们也能看到这类数据是很多大模型的数据来源。

例如“海河·岐伯”大模型便是以《黄帝内经》等中医典籍为核心,抽取四库全书医家类资料、传统中医文献与全文中医药械资源的文本素材、以中医药领域的基本概念、知识、理论、基本、药物、方剂为节点,以节点之间的关系为边,形成的完整知识图谱。天士力的“数智本草”大模型也是吸纳了中药古籍、方剂、中成药配方,以及文献摘要、临床方案和中药专利、药典政策指南等数据,整体参数量达到了380亿。

中医药大模型的高质量数据另一个重要来源,是每天在真实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临床数据,如脉象、舌象、经络、穴位数据,以及中医专家的医案数据、诊疗经验等。

但这类数据在价值挖掘上存在两个难点,一是临床数据记录不完整或表述不一,二是一些临床数据沉淀在各类医疗机构、名老中医工作室中,隐秘性较强。

具体来看,中医类电子病历系统,除采集西医规范中的内容外,还需要记录患者的脉诊、舌诊、面诊等诸多内容。但中医电子病历模板目前尚无全国统一模板,标准不一,以及中医生诊疗记录习惯不同、专业术语用词不规范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中医病历质量及大模型训练质量。

此外,中医药学术流派林立,各有其独特的诊疗方法论,中医历来也有“道不传非人、法不传六耳”的传统。这都导致中医公开数据的质量普遍较低,高质量数据则非常私密。

在数据收集部分,中医聪宝通过两条路径来收集中医临床数据,一方面,中医聪宝基于可规模化、可复制的中医智能医共体/城市中医大脑,汇聚了全国18个省市的超5000家医疗机构,每天系统中产生的“活数据”都可经脱敏后使用;另一方面,中医聪宝自主研发智能中医传承创新平台,帮助全国不同流派的名老中医进行经验落地。

数据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模型表现的优劣。在数据收集后,开发单位还要设计数据清洗和预处理策略和规则,采用文本处理和强化学习等技术,进行自动数据预处理,同时结合人工审查,剔除错误和不准确的数据,实现人机协同的大规模中医诊疗预料准备,建立高质量的中医诊疗语料库。比如大经中医就花费了八年时间,打造了全国极少数的中医症状/体征的术语规范化词典。

在大经中医的岐黄问道大模型中,中医专家还会参与大模型的调整反馈工作,让大模型增加对中医知识和中医思维的理解,确保中医大模型回答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大模型的“基础能力”叠加上中医的“行业能力”后,中医大模型就具备了中医垂直领域的提炼、分类、模仿、推测、识别等能力,并通过与中医行业多种业务场景结合,成为可落地、可使用的中医大模型。

经观察,现有中医大模型的数据体量最高为百亿级,虽然和通用大模型动辄以兆计算的数据规模相比,前者规模不大,但这些数据皆是经过清洗的高质量数据,其一条高质量数据的价值或比上百条互联网泛内容的数据价值要高得多。

交叉人才、用户接受度、知识产权等难点尚待解决

中医药大模型,除了需要源源不断供给的高质量中医药数据,还需要了解行业Know-how,即对中医药产业拥有特有的知识,对理解力要求也更高。

大经中医李文友表示,中医药大模型更多的是对古老中医智慧的数智化传承,在研发过程中要注意中医思维逻辑的一致性和合理性、个性化治疗方案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以及大模型需要具备持续学习和自我迭代的能力,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医学知识和临床需求。同时,在研发团队建设方面,还要注重研发团队的多元化和跨学科融合,以促进大模型的创新和发展。

除了找到真实应用场景和大量高质量数据外,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智慧中西医研究中心副主任、智医存内CEO黄新霆认为,用户接受度也是一个需要值得注意的维度,“提高医生、患者的接受度,不仅要有好的诊疗效果,而且不能给用户带来使用上的负担。”

中医聪宝顾高生提到,当前中国在算法算力被“卡脖子”、运营成本高昂、收益分配等问题。顾高生提到,中医素有门派之分,如何对其进行合规合法合理的产业化,还需要完善知识产权相关的政策措施。

此外,受访者们还提到了兼具中医知识底蕴和AI技术能力的交叉人才培养、监管部门数据权属界定等问题。

可使用、对用户有利、经过验证且基于真实应用场景的,才是中医大模型

最后,让我们直面中医和大模型结合过程遇到的质疑。

智医存内黄新霆表示,当前行业缺乏对中医药大模型的标准界定,“目前国内发布的大模型很多,但要符合中医药大模型的特点却很难。可使用、对用户有利、经过验证,且基于真实应用场景,我认为是中医大模型需要具备的几个重要特点。”

中医聪宝顾高生认为,“疗效好”是中医大模型的最终评价标准。同时,基于大模型的中医信息化系统,可以和患者产生更高效率更多维度的交互,这也是新质生产力的表现。

在大经中医李文友看来,中医和人工智能有很大的同质性。中医这门学科存在很多的争论,其原因在于很多对中医不了解的人觉得中医太模糊、无法确定。但其实,如果我们将中医理解成一个“黑箱”系统,输入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得到一个有效的方剂,就会发现这一过程和AI系统的输入数据、输出结果类似。

大经中医赵静补充到,中医是一门历史悠久、富含哲理的医学体系。核心在于辨证论治、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中医这种高度个性化和综合性的诊疗思路,和大模型技术在处理复杂关联性、模式识别和深度学习的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总的来说,中医拒绝不了大模型,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大模型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为中医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大模型只是工具,中医的望闻问切、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等独特观念,依然是中医药的灵魂所在。

(来源:动脉网)

04

曾经大热的SPD被频频废标

7月5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吉林省肝胆病医院医用耗材及检验试剂SPD管理平台建设及集中配送服务项目废标公告》,因响应供应商不足3家,SPD(院内物流管理系统)项目废标。

6月20日,《珠海市人民医院医用耗材SPD项目废标公告》下发,因同样的原因,该SPD项目被终止。

时间拨回到两年前,SPD概念一度曾经在行业里爆火。根据中物联的数据,2019-2022年10月期间,公开开展SPD项目的公立医院从32个迅速增长到647个,其中四分之三是三级医院。按照2021年末11804家公立医院为基数来计算,渗透率仅仅只有5.5%左右,空间巨大。而这会产生多少收入呢?根据开源证券的估算,按照SPD客户一年收费平均约600万元,随着医院渗透率的逐步推进,2025年SPD市场规模大概在135亿元左右。

但是到了2024年,SPD的“废标”在业内并非个例,这期间发生了什么?折射出了中国医疗机构(尤其是大三甲为代表的公立医院)的采购趋势又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业界人士表示:近年来,院内物流管理系统处于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但在SPD迅猛扩张的同时,管理疏漏与合规性问题浮现,使原本的“解药”变成了“毒药”。

比如,去年12月20日,山西省药监局通报多家医院因过度依赖SPD耗材管理而监管不力。而SPD项目虽实现医院与合作方信息高效互通,但缺乏有效监管可能引发安全隐患。尤其是医院信息系统泄密风险,可能触发廉政风险、管理危机,甚至催生“商业统方”行为。

集采、反腐等背景下,SPD“翻红”

SPD是Supply(供应)、Processing(加工)和Distribution(配送)的首字母缩写,一般称之为院内物流管理系统,是一种新兴的集中配送模式。可以一般理解为对药品和器械的供应、库存和领用使用这几个主要环节实现集中统一处理的管理方法。通过信息化手段,SPD系统一般都可以实现对药品、医疗器械在流通途中状态的实时掌握,这样就能确保药械都有可追溯的记录,不但能向前追溯到源头,也能向后追溯到具体使用的患者。

中国SPD服务实践的先河可追溯到2009年,当时南京鼓楼医院作为先驱,率先在药品业态中引入了SPD模式。

2013年,国内首批SPD项目正式拉开帷幕,初期主要聚焦于药品领域,并由上药、国药等大型商业公司负责实施。自2019年起,随着集中采购政策的实施,医用耗材SPD项目开始广泛展开。

SPD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医院内部物流管理模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了完善的医院内部物流供应体系。

什么是SPD

其优势之一就在于,能够减轻医院在药品、医疗器械管理方面的成本与负担,进而提升药品、医疗器械的管理与配送效率。

SPD系统通过实时追踪药品、医疗器械在供应链中的流向和库存情况,建立了一个透明的流通记录。

集采、DRG/DIP支付改革下,SPD满足医院控费需求。

在集采后,尤其是医用耗材领域,医院成本进一步压缩,SPD模式在中国医疗市场加速兴盛起来。

对医院的实际赋能包括:

通常情况下,医院年度耗材损耗率在6%左右,而SPD管理费则大致控制在3%左右;

随着UDI(唯一设备标识符)的实施,即便发生耗材遗失的情况,也能通过SPD系统精准追踪问题所在,为全周期的全程溯源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通过采用SPD系统的“预入库,后结算”模式,医院能够有效实现耗材的“零库存”管理;

医院在仓储环节所需的人力成本也相应降低。

*** 当前,SPD行业的主流商业运作模式倾向于运营外包模式;依据现有数据的统计分析,医疗SPD服务的费率主要在1%-3%。

此外,政策的大力支持也是中国医疗SPD迅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安徽省卫健委2021年发布的《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版)安徽省实施细则》,将“使用SPD对医用耗材实行全流程规范管理”认定为最高级A级标准。

2022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了《关于2022医学工程研究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以“开展医院管理研究,促进卫生事业发展”为工作宗旨,将“医用耗材SPD精细化管理模式”正式纳入研究申报内容。

SPD概念股,因医疗反腐再次“蹿红”。

2023年下半年,随着医药领域反腐风暴的深入进行,涉及SPD(供应链服务平台)相关概念股的公司,如开开实业、塞力医疗、国科恒泰、九州通等,展现了显著的市场走势,呈现出积极的大行情。因为SPD这种透明度减少了供应信息被篡改或掩盖的可能性,便于监管部门进行全程监管。

2023年也是SPD“爆发”之年。

根据中物联医疗器械供应链分会数据,从2019年到2022年10月,已收集到中国开展的SPD项目从32个迅速增长到647个,而截至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开展医疗器械SPD项目的医疗机构已达到了1800家。

据开源证券推算,截至2022年10月,SPD项目在中国公立医院的渗透率仅为5.5%;根据中物联医疗器械供应链分会数据,截至2023年,中国医疗器械SPD项目在公立医院渗透率已达15%。

“一家独大”,或不再可行

中国医疗器械SPD行业呈现出激烈的竞争格局,其中,市场参与者主要涵盖:传统医疗器械制造商/经销商、第三方SPD服务提供商、新兴科技企业。

根据中物联医疗器械供应链分会统计,国药控股在医疗器械商业企业中占据主导SPD市场份额的显著位置,其市场份额达到41%。此外,塞力医疗、国科恒泰、上海医药、九州通等也在SPD业务领域也占据一定市场份额,其中,塞力医疗在IVD领域SPD更为有优势。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医疗器械SPD行业的集中度正不断上升,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优质资源正逐步向行业内的龙头企业聚集。此举不仅提升了整个行业的竞争力,也为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也需要注意到,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行业巨头过于集中的现象。

比如,近年来,全国多家医院开始将医用耗材的集中采购和配送工作委托给1至3家企业进行,这种医用耗材的集采集配模式越来越多。

湖南省脑科医院针对医用耗材SPD服务进行了招标活动,该服务周期长达五年,仅设立一个标段,且不接受联合体投标;这标志着该大三甲医院价值8.5亿元的医用耗材SPD项目将全部交由一家企业负责。

西林县公立医院集团的医用耗材SPD供应链集约化服务项目中标结果已公布,该项目旨在遴选一家服务商,负责医院智慧物流建设及后续药品、试剂、耗材的配送服务,服务期限长达六年。

余杭区第三人民医院医共体发布公开招标信息,旨在采购医共体检验项目配套试剂耗材配送服务,预算金额为5000万元,服务期限为三年。这意味着这8家医院未来三年的试剂耗材配送业务将统一由一家公司承接。

浏阳市人民医院在四月发布了体外诊断试剂配送及SPD运维服务招标公告,该项目仅选取一家供应商,预计年采购金额约为4400万元,配送期限为三年,总计金额将达到1.32亿元。

蒙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在四月也对医用耗材SPD服务项目进行了公开招标,同样仅选取一家供应商。该医院低值、高值、试剂的年采购金额约为7000万元,服务期限为三年,总计规模将达到2.1亿元。

在此之前,中日友好医院的物资(卫生材料)供应平台及配送服务项目,虽然服务期限仅为一年,但预算高达15.8亿元,同样由一家大型企业独家承担;

更早之前,包括元谋县紧密型医共体、普定县中医医院医共体等在内的多个机构,也都将医用耗材及检验试剂的采购配送业务统一交由一家企业负责。

但是,2022年,财政部公布了新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稿》第三十八条规定,对于采购人实施的信息化项目,涉及信息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安全防护等建设内容,必须进行专业分类或分包采购。

这一规定旨在确保信息化项目中的信息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和安全防护等关键环节不得由单一供应商独家承担,以维护项目的专业性和安全性。

因此,作为数字信息化相关的SPD平台项目,也不可以一家独揽,必须分包采购。

回到文首,吉林省肝胆病医院、珠海市人民医院的SPD项目因供应商不足而“废标”也就不足为奇。

而近期,大三甲医院耗材SPD项目的“废标”现象频繁显现。

今年伊始,周口市中心医院已公告宣布耗材SPD项目终止。该项目原计划运行三年,负责为医院提供医用耗材(涵盖高值、低值及体外诊断试剂)的SPD服务。至于项目为何中止,目前尚未有确切的原因披露。早在2023年10月,安宁市医疗共同体耗材(试剂)SPD项目亦被中止。同期,文山市紧密型医共体的耗材试剂SPD项目也遭遇了终止。

此外,相较于第三方SPD运营服务商,医疗器械厂商/经销商或通过SPD模式实现商业价值和市场份额的显著提升。

因此,为确保公正性,据不完全统计,部分公立医疗机构,特别是大型医院,在SPD项目招标过程中,明确提出“投标人需与招标人保持业务关系独立性”的要求。

例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SPD项目招标文件中明确规定:“投标人需确保与招标人无医用耗材销售业务关系。”同样,西安市第一医院在SPD药品智慧供应链服务项目的招标中也强调了“投标人需与招标人保持业务关系独立性”的条款。

(来源:MedTrend医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