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铁匠朱其升欲进入中南海寻毛主席,警卫拦下后得才知其与主席有着深厚情谊,他竟是毛主席当兵时的好兄弟。
朱其升,湖北大冶人,1891年出生,比毛泽东年长两岁,并于1909年被选入赵恒惕管辖的新军里。部队训练时,朱其升能吃苦耐劳,专心受训,行军打仗时,他能扛枪抬物,拼命地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次,部队在过河时,马车因拖着重物不慎陷入河滩的泥泞之中。当时,天空下着雨,路面湿滑,马匹无法将马车拉出。
这时,朱其升毫不犹豫地跳进泥泞中,用肩膀扛起车杠,竭尽全力往上推。突然,一声咔嚓的巨响,车杠断裂了。
在这危急时刻,朱其升不顾个人安危,拼尽全力顶住断裂的车杠。幸好,周围的众人及时赶到,纷纷帮忙托住车杠,最终使朱其升幸免于难。朱其升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在部队传为佳话。
1911年武昌起义之后,众多有志青年纷纷投身革命,矢志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人民共和政权。当时正在长沙求学的毛泽东也怀揣着同样的梦想,他决意投奔湖南起义的正规革命军。
然而,当他到达军营,表明自己的意愿时,却因为缺乏熟人的担保而遭到拒绝。毕竟,当时的毛泽东仅是一名学生,孤身一人前来,无人能为他作保。
就在双方争执不下之际,朱其升从军营中走出,出面调解。在详细了解了毛泽东的情况后,朱其升深感其学识渊博,谈吐不凡,留下了深刻印象。
于是,他与副班长彭友胜商议,表示:“我看,他是个好人,又有知识,我们部队正缺有文化的人,光靠我们这些大老粗是不行的。班长,你就给上司说一声,收下他吧!就放在我们班上。”
经过朱其升与彭友胜的力荐,上司最终同意接纳毛泽东。从此,毛泽东以“毛润之”之名正式加入革命军,成为一名列兵,每月领取七元银饷,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在军队的日子里,毛泽东与朱其升之间的情谊深厚,宛如手足之情。朱其升作为一位老兵,不仅在军事上,也在生活上时刻关注着毛泽东,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
初入军队的毛泽东,面临着衣物短缺的困境,没有合适的衣物御寒,也没有毛毯来保暖。朱其升见状,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新发的蓝色棉衣赠予毛泽东,让他能够温暖地度过每一个寒冷的日夜。
当寒冷的冬夜降临,朱其升更是主动邀请毛泽东与自己同床共被,共同抵御夜间的严寒。即便在深夜,当毛泽东无意中蹬开毛毯时,朱其升也会细心地为他拉起毯子,轻轻地盖在他的身上,确保他能够安稳地入睡。
而在部队打牙祭的欢乐时刻,朱其升深知毛泽东对红烧肉的喜爱,于是他会将自己分得的一份红烧肉悄悄地夹给毛泽东,让他能够尽情享受这份美味。
南北议和之际,毛泽东与朱其升所在新军部队接获就地解散之命,两人与战友们依依惜别,从此各奔前程,音讯全无。朱其升则返回了湖北大冶的老家,重拾铁匠生涯,同时也耕种着自家的田地,过着朴素而平静的生活。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1950年的春天。一日,朱其升前往离家不远的下庄屋铁铺劳作。当他走进铁铺的一间房子时,目光被墙上的一幅彩色肖像牢牢吸引。他仔细端详着肖像中的面孔,眼中闪过一丝惊喜的光芒,不禁脱口而出:“这不就是我的润之兄弟吗?”
1952年,已年过花甲的朱其升决定给毛泽东写一封信,表达他多年的思念之情。他请夜校的孟老师代笔,将心中的话语化作文字,寄往远方的北京。
信寄出后,朱其升心中却忐忑不安。毕竟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不确定毛泽东是否还记得自己这个当年的穷朋友。然而,他仍然怀揣着一份期待,希望这封信能够唤起毛泽东对往昔岁月的回忆,也希望自己能够再次与这位老战友取得联系。
然而,一封寄自“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的信送到了朱其升的手中。当读到“其升兄”三字时,朱其升顿时热泪盈眶,感动万分。1952年10月,朱其升揣着毛泽东写给他的亲笔信,登上了进京的火车。
毛泽东一见到朱其升,无限感慨地说:我们见面太晚了。去年春天,彭友胜曾写信来,我也给他回了信。你为什么不早些写信给我,接到信后应早些来嘛!我多么想见见旧时的老朋友啊!
两人谈到了当年在新军的日子,也谈了同班战友的近况与分开后的情形。畅谈后,毛泽东留朱其升吃了晚饭,又嘱朱其升在北京要多住几天,游览一下长城、香山,看一看故宫、颐和园等名胜。
之后的日子,两人又见了数次,他们谈了分得土地后农民的想法,谈了手工业的现状和前景,谈了国家工业化的设想和道路,谈了实行农业互助合作的阻力,困难和光明的前途。
1956年夏,朱其升在汉口病逝。而毛泽东同这位普通铁匠的兄弟情谊却一直在人们中传颂。
参考资料:
毛泽东与一位普通铁匠四十年的兄弟情谊---知网
毛泽东与铁匠朱其升的交往---知网
毛泽东与新军战友朱其升---知网
毛泽东的第一次从军生活---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