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 玉螭纹“韘形佩” 故宫博物院藏

《红楼梦》第一百零九回,写到贾母给了贾宝玉一块珍贵的汉玉玦,有这样一段内容:“宝玉接来一瞧,那玉有三寸方圆,形似甜瓜,色有红晕,甚是精致。”2010版《红楼梦》电视剧里用特写镜头展示了这块“汉玉玦”——像一个小棒槌,主体为羊脂白色,下端有红沁,器型与原著中所写的“三寸方圆,形似甜瓜”显然还是有比较大的距离。从用词来看,“三寸方圆”说的是一个近圆形、较扁平的物件。至于说“形似甜瓜”,就差得更远了。要是认真从“玦”这种玉器的形制来说,问题就更大了。

在我国古代玉器中,以“玦”为名的大致有四种器型。第一种是有缺口的环形。《康熙字典》引《广韵》称:“玦,珮如环而有缺。”出土的玉玦通常放置在死者的双耳旁,且缺口朝上,也有置于死者胸部、眼部的,所以考古界一般认为这种玉玦在上古主要作为耳饰和佩饰。

第二种是带扣,即束带用的环形或方形玉器。1970年考古人员在西安何家村发现唐代窖藏金银玉器,在盛装带具的银盒上有墨书文字“玦”。有学者发现,以墨书文字中的“并玦”与“失玦”对照九副玉带,凡称“并玦”者均有带扣,凡称“失玦”者,绝无带扣,由此认定“玦”指带扣。还有学者认为,这个器型被称为玦,是由鐍、觼、璚(jué)逐步演化而来的。《说文解字》:“觼,环之有舌者。”其实,带扣由一个环形带缺的器物与其他配件组成,此器物本身与上古“如环而不连”的“玦”十分相似,由金属制成则称“鐍”,由牛角之类制成则称“觼”,由玉制成则称“璚”,因笔画较繁,有时干脆以“玦”字代替,在古代是完全可能的。

第三种是射箭用的钩弦之器,类似于清朝时的扳指,是开弓时套在右手拇指上,起保护手指作用的一种钩弦辅助用具。古称钩弦为“决”,又名韘(shè)。据考古发现证实,韘初见于商代,在春秋、战国比较流行。

除了以上三种之外,还有一种近乎扁平的玉器,中间为圆孔,外围是透雕的卷云纹或螭、凤纹饰。国内考古学界一般认为这是由韘演变而来的一种佩玉,故称之为“韘形佩”。考古出土的“韘形佩”多出自汉墓,所以一般认为此种玉器的出现始于汉代。

由于这种器物上往往雕镂螭形,清代又称之为“螭玦”。据《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雍正元年(1723)“正月二十三日,怡亲王交红色寿山石双螭玦扁钮长方引首一方……奉旨:双螭玦扁钮长方引首下边砣做腰圆形,镌‘为君难’。……钦此。于三月十三日红色寿山石双螭玦扁钮长方引首一方砣做腰圆形完,镌‘为君难’三字。……共配做一锦匣盛装,怡亲王呈进。”值得庆幸的是,雍正皇帝这方“为君难”红色寿山石双螭玦扁钮长方形印玺至今尚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据故宫博物院官网公布的照片,此印玺背部雕刻的“双螭玦”纹饰正是现在一些学者所称的“韘形佩”。

汉墓出土的螭玦,形制也并不一律,除了外围雕镂各有千秋之外,中心部位也并非全都是扁平的。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的一件螭玦就是“一面微鼓,一面向内斜收”的造型。徐州东洞山二号西汉楚王墓、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均出土了这种造型的螭玦。这种螭玦,从其微鼓的一面来看,与“甜瓜”表面所鼓起的瓜瓣是非常相似的。

“螭玦”这个名称并不是雍正皇帝的发明。在宋、明时期,人们就称这种玉器为“螭玦”。明代高濂《遵生八笺》载:“近日吴中工巧,模拟汉宋螭玦钩环,用苍黄、杂色、边皮、葱玉或带墨色玉,如式琢成,伪乱古制,每得高值。”也就是说,明代苏州地区已有伪造汉玉螭玦的风气。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弘历对仿制古玉、尤其汉玉情有独钟。在皇帝亲自倡导下,地方大员纷纷制作各种精美玉器,冠以“汉玉”“旧玉”之名,送进皇宫大内。苏州等地所生产的“汉玉”更是层出不穷。

综上,电视剧中所展示的“汉玉玦”,与历史上称为“玦”的四种玉器均无任何相像之处,是一件臆造品。《红楼梦》里贾母给贾宝玉的“汉玉玦”,应是一件现在常被称为“韘形佩”的玉器。书中说是“汉时所佩的东西”,虽然不排除真有这种可能,但考虑到当时的风气,其大概率应是一件仿制品。(原标题:贾宝玉的汉玉玦)(完)

作者/张德斌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