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巴里坤县城。巴里坤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钟卫亮摄

巴里坤,一个奇妙的地方。

抓一把土,能捏出文化的汁液来;拔一根草,也能嗅出文化的气息。一千次行走巴里坤,会有一千次的感悟;一千次定格巴里坤,会有一千次的感动。

时逢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成立70周年,而以千年的视角观察巴里坤,70年之变意蕴悠长,值得细细品味。

巴里坤,就像一本打开的典籍,记载着西域风云、千秋演变、文化传承,字里行间透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巴里坤,就像一扇开启的窗口,展现着草原新貌、田园新色、古城新姿,光影之间透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巴里坤,不得不说的景

巴里坤草原,是新疆天山山系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占到巴里坤县域总面积的49.7%。2015年入选中国美丽田园。一种纯净的野韵的美在你眼前轻轻荡漾,美的让人想一不留神摔个跤、滚进她的怀抱,嗅着带草香的空气,听着鸟儿婉转的歌声,让精神在天地间畅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巴里坤湖。(资料图片)

一日游四季,十里不同天。夏季的茵茵草原、冬季的飞雪漫天、春天里的百花盛开、秋天里的气爽天高,聚拢在东天山北麓,随着海拔的升降,一日走过四季时光,一日尽览四季美景。这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氧吧,负离子含量高达八级,每一口空气入肺,都像汽化了的清泉,把肺叶凉爽的洗一遍。

巴里坤湖,古称蒲类海,在汉代已有记载。清代诗人史善长曾作诗赞曰:“滟滟溶溶波一片,古苇纤鳞都不见,周三百里磨青铜,历万千年澄匹练”,独具“迷离蜃市罩山峦”的奇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巴里坤县夜景。巴里坤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钟卫亮摄

清道光年间的拔贡、巴里坤文人李维城博览群书、才气横溢,他曾撰拟“坤郡八景”,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八景文化是中国传统仙道文化、审美旨趣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产物,以“四字格”为景观的主要命名方式,将地理景观、地理感知、文化诠释、审美情趣熔铸一体。李维城笔下的巴里坤八景:天山松雪、瀚海鼍城、龙宫烟柳、镜泉宿月、岳台留胜、黑沟藏春、尖山晓日、屯稼堆云,百年传誉、余韵悠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家湖湿地景区成为游客打卡地。巴里坤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钟卫亮摄

巴里坤的景,并不惊艳,却养人;并不震撼,却撩人。可观赏、可触摸、可共享的美丽巴里坤,是名片也是请柬。

巴里坤,不得不说的名

无论游牧部族还是农耕群落,无论丝绸之路还是玉石之路,无论平定疆土还是屯垦西域,无论商贸往来还是文化交流,巴里坤都是一个纽结。

巴里坤在历史上有很多称谓,《汉书》中称巴里坤为蒲类,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蒲类国因蒲类海而得名。据《汉书》记载,“蒲类国,户三百二十五,口二千三十二,胜兵七百九十九人,内设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各一人。王治疏榆谷。”这是蒲类国一名最早见于中国典籍。《后汉书·西域传》记载:蒲类人“庐帐而居,逐水草,颇知田作。有牛、马、骆驼、羊畜。能作弓矢。国出好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巴里坤汉城德胜门,建于清雍正九年(资料照片)

到元代,蒙古人将蒲类海改名为巴尔库勒淖尔。巴尔库勒蒙古语“老虎的前爪”,“淖尔”是“湖”的意思。清朝雍正年间,根据巴尔库勒的转音将地名改为巴里坤,因此,巴尔库勒淖尔也正式更名为巴里坤湖。到清乾隆年间,巴里坤设府置县命名镇西。府所在的县取名为“宜禾”。 民国时设镇西县。解放初期,巴里坤的县名仍然称“镇西”,1954年1月4日,中央人民政府将“镇西”名称取消,镇西这个沿用了181年的名称,再次被“巴里坤”所取代。

1954年9月30日,经新疆省人民政府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正式成立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1955年2月,改称自治县。

巴里坤,不得不说的人

东天山,在汉代文献中称为“祁连山”或“祁连天山”。《史记》的《匈奴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大宛列传》和《汉书》的《霍去病传》、《张骞传》等文献,都记载了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数万骑兵进击匈奴,在东天山地区大获全胜。霍去病的墓,史称“为冢象祁连山”,就是仿巴里坤山的形状而建。

一介书生班超投笔从戎,建首功于巴里坤。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班超以军中假司马(代理司马) 之职,随将军窦固追击匈奴呼衍王至巴里坤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任尚碑。(资料图片)

任尚于东汉永元十三年(101年)继班超之后任西域都护。《后汉书》记载,任尚曾于东汉永元四年(92年)以中郎将持节卫护北匈奴单于於除鞬屯伊吾;后又于东汉永元五年(93年)偕同王辅追擒叛逃的於除鞬。此战役的经过刻在1957年在松树塘发现的一块汉碑上。1981经著名的历史学家马雍辨认,碑头刻有“汉平夷碑”,碑文中的“惟汉永元五年”“任尚”“蒲类至西海”等字,确认是东汉《任尚碑》。

东汉阳嘉六年(137年)8月,敦煌太守裴岑在巴里坤诛杀北匈奴呼衍王。发现于巴里坤县石人子乡的《裴岑纪功碑》记载:“惟汉永和二年八月,敦煌太守云中裴岑将郡兵三千人,诛呼衍王等,斩馘部众,克敌全师,除西域之灾,蠲四郡之害,边境艾安,振威到此。立海祠以表万世。”对此历史事件,《后汉书》中未记载。裴岑在战役胜利后,勒石纪功,留下了这一重要物证。字体是东汉流行的隶书,但兼有篆体韵味,笔锋苍劲而优美,因而广泛流传,驰誉书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裴岑纪功碑。(资料图片)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以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随军的左屯卫将军姜行本与能工巧匠在松树塘利用天山松木,制造出一批攻城器械,一举攻灭与唐朝对抗的高昌。特立《姜行本纪功碑》于天山。对此《旧唐书·列传第九》中记载:“及高昌之役,以行本为行军副总管,率众先出伊州。未至柳谷百余里,依山造攻具,其处有班超纪功碑,行本磨去其文,更刻颂陈国威德而去”。

巴里坤在清代是统一新疆的大本营,是天山北麓三大军事重镇之一。清朝出师伊犁平定准噶尔、出师天山以南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前锋部队或驰援部队,都是从巴里坤出发、最终完成统一大业的。雍正七年(1729),为反击准噶尔袭扰吐鲁番、哈密,清朝政府任命岳钟琪为宁远将军,进驻巴里坤,筑城屯兵。“城周长八里,高二丈,城门四:东承恩、西得胜、南沛泽、北拱极”。初以安西同知驻防,后成为镇西府治。这是清代天山北路兴建最早的城市。与汉城东西相距500米的满城,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为携眷常驻的两千名满旗兵而建。四门筑有4座小瓮城。城内有4条街,住有官署、库房、兵丁及家眷。1888年,满城驻扎的满兵奉调奇台。

1876年,左宗棠西征大军收复新疆时,巴里坤这一隅之地发挥了巨大作用,全体军民以全民族利益为重,积极为西征大军聚草屯粮,担负运输,支援战马,充当向导。巴里坤城南岳公台下刻于1918年的《保安碑》记述了这一史实。1898年,巴里坤民众为纪念左宗棠指挥大军收复新疆的功绩,修建了左文襄公祠,内有一副楹联:“运筹帷幄扫魑魅乃砥柱中流,大军出关一统边陲其功盖天山。”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大一统”的千秋治理,让边塞巴里坤成为正气浩然的历史舞台。

巴里坤,不得不说的事

东天山像一座巨大的藏经阁,一万年的智慧蕴积在这里。文化遗存灿若星辰。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在巴里坤深度交融,这是新疆独特文化景观的一个缩影。

走进巴里坤草原,突然就能发现某个古代民族扔在历史上的那些散乱的碎片,由那些碎片就可以拼接出一个悲喜交加的故事。新疆考古研究所于1981年至1982年间在巴里坤古城南湾古墓群(据今3100—3900年),发掘出新疆最早的丝绸残片。

巴里坤山北坡就像一部裸露在土地上的3000年前的史书,有你读不懂的符号,引诱你去猜想的奇妙图画。已发现多处古代游牧文化的大中型聚落遗址。迄今国内首次发掘的西汉前期匈奴王庭级遗址,入选2007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甘露川。融媒体中心记者 曹新加摄

甘露川是巴里坤湿地草原的核心部分。这里的地形东高西低,南有巴里坤山,北有莫钦乌拉山,山泉顺着山涧沟壑汇流于盆地之中;东边又有无数泉汇集成的招摩多河、柳条河、水磨河由东向西流入了巴里坤湖,因而形成一条长百余里的河谷大草甸。唐代文献称其为“甘露川”。自唐代就是重要屯田之地的甘露川水草丰茂、土地肥沃,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并存。唐军出伊吾收取高昌并统一西域后,于公元710年设置伊吾军。718年移驻甘露川。《资治通鉴》卷二一五记述:“北庭节度,防制突骑施、坚昆,统瀚海、天山、伊吾三军,屯伊、西二州之境,治北庭都护府,兵两万人。” 《元和郡县图志》伊州条记:“伊吾军,在州西北三百里折罗漫山北甘露川,置刺史为使,景龙四年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伊吾军,在伊州西北三百里甘露川,兵三千人,地五千亩,马三百匹”。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唐代文书中,有多件表明伊吾军屯田的文书,如《唐开元十年伊吾军上支度营田使留后司碟为烽铺营田不济事》《唐伊吾军典张琼碟为申报剧田外斗数事》《伊吾军典王元淙为申报当军话烽铺剧田亩数事》《康检勘伊吾军剧田顷亩数文书》《唐伊吾军碟为申报请烽铺剧田所得职斗数事》《唐伊吾军诸烽铺收贮粮食料斗数文书》等等,文书上大多钤有朱红色“伊吾军之印”。唐代边塞诗人骆宾王从军来到伊吾军驻地,挥笔写下了《夕次蒲类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河古城遗址。融媒体中心记者 曹新加摄

古城,凝结着中华一体的史证;烽燧,连起祖国不可分割的版图。巴里坤境内或生土夯筑或石块堆砌的古代烽燧有80余座。石板墩、白墩、马王庙东山顶、大红山北、中湖村、三塘泉、四塘泉、三塘湖石板墩、岔哈泉、东庄子烽燧被认定为唐代烽燧。

当丝绸之路北越东天山、横穿巴里坤草原,以北新道的崭新面貌嵌入历史的时候,东西往来不绝的商贾贡使扮演了文明使者的角色,群山环抱的巴里坤热闹繁忙了整整1000多年。巴里坤城由此升华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成为新疆八大名城、三大商都之一。

“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屯田戍边,是历代中央政权治理边疆的千古国策,是开发边疆和保卫边疆的重要遗产。巴里坤是清朝前期在新疆最早创办屯垦的地方。康熙五十五年(1716)春,清政府在巴里坤设立驻军大营,并派遣绿营官兵500名专门从事屯垦。康熙六十一年(1722),巴里坤清兵播种青稞2000石,秋天收获15070石。雍正八年(1730),屯兵收获青稞30680石。到乾隆、嘉庆时屯垦进入高峰阶段,变单一军屯为以民屯为主、军屯为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镇西(巴里坤)设粮务道,建仓廒储粮。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在府城南街西侧建起了八座大粮仓,每四座成一行,南北走向,两行向对。每座粮库长24米,宽11米,高6.5米,可储备粮食6000石,总储存量达4万8千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75年巴里坤汉城东街。(资料图片)

清乾隆末年时,巴里坤城汇集的骆驼有两万多峰,号称“万驼之城”。商贾如织,四方辐辏。来自四面八方的驼客们带来了四面八方的消息,20世纪30年代前后到新疆传教的法国传教士蜜德蕊•凯伯和法兰西丝卡•法兰屈形容巴里坤是“戈壁的耳朵”。民国初期,当时巴里坤县城有商号一百余家。据《巴里坤县志》记载,其中“万顺荣”“仁和兴”“裕顺祥”“魁顺和”“田德全”“兴盛昌”“义兴晟”等八大商号为最有名,后来又崛起驼商刘华。“万顺荣”在奇台设有中药铺“魁顺祥”,此外在张家口、归化城、迪化等地也有商号;“万顺荣”是巴里坤县资本最雄厚、经营范围最广的商号;“裕祥厚”收购巴里坤的畜产品等地产,运往归化、包头出卖,并在奇台和归绥设有分号;“兴盛昌”和“义兴晟”各占汉城北街半面街,号称“骆半街”“王半街”。

1933年巴里坤商人朱炳个人出资并集股修建了新疆第一条出疆公路——哈密至绥远公路,断断续续通行3年。抗战时期,朱炳创建的新绥运输公司全部340辆卡车和5000匹驿马、3500头骆驼、2000辆胶轮大车用于转运苏联援华抗战物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藏寺·仙姑庙。来源:哈密文旅

巴里坤古城的庙宇最早建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由靖逆将军富宁安所建,他率大军进驻巴里坤剿抚准噶尔汗策阿刺布坦后,建碑亭1座于岳公台下,并修建关帝庙一座。清代巴里坤城内每50人就拥有一座庙,有“庙宇冠全疆”之说。月月就有庙会,正月十五老君庙、财神庙、凉州庙、无量庙等庙会;每年立春,农民抬泥牛,打“春官老爷”,在牛王宫唱戏;四月十九娘娘庙会;二月、八月文庙祭孔;五月十三关帝庙和关岳庙祭典……。现在仅存的地藏寺、仙姑庙是新疆境内保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庙宇群落。很多庙宇、道观也兼事同乡会馆。同乡会馆最多时有60多个。

“教育甲全疆”。乾隆年间,镇西府(巴里坤)设教授、廪增缺各5名,岁试取文武生各6名,科试取文生6名。学额高于迪化、昌吉、绥来、奇台等地。在清咸丰年间,镇西(巴里坤)在汉城东街文昌宫创立“松峰书院”,为镇西的最高学府。乾隆至光绪年间,镇西共出文举5人,贡生19人,武举47人。到清末,镇西还有一种社会教育组织,称为“文兴社”,设在松峰书院,由地方公益集资聘请有声望的文人定期宣讲孝悌、忠信、礼仪、廉耻的封建伦理道德,同时兼劝学。民国时任新疆省政府主席的李溶、刘效藜、陶峙岳的高级参谋王槐山等人,都在松峰书院留下足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们在松峰书院参加国学课堂开笔礼仪式。巴里坤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田腾山摄

蒲类海无海,点点滴滴洒进了班固的《汉书》;大河不大,细水长流大唐“甘露川”的记忆。走进巴里坤,就走进了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一眼千年,历久弥新。

巴里坤,不得不说的味

民以食为天。巴里坤有句方言专门形容饭菜可口:“一吃一个不言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请游客品尝巴里坤蒸饼。巴里坤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新龙摄

在巴里坤的日常面食中,蒸、烤、煎、贴、烙、焖、煮、炸、炒,可百日不重样。仅汤饭就有揪片子汤饭、切片子汤饭、炮仗子汤饭、二节子汤饭、寸寸子汤饭、香头子汤饭、方块子汤饭、杏皮子汤饭、拨鱼子汤饭、鸡舌头汤饭、丁丁汤饭、手擀长面汤饭、冬至饭、臊子面、粉汤饺子等几十种,馍馍类又有花卷、枕头卷子、蒸饼、烧干粮子、锅盔、油酥馍、炸油果子、糖花花、四股子、翻翻子、麻花子、烫面油饼子、死面饼子、羊血馍馍、烤馕、馓子、包尔萨克等几十种。

“天爷天爷大大的下,蒸下的馍馍车轱辘大”。麦香味混合着红曲、姜黄、香豆粉的味道,在巴里坤,蒸饼是绝对的诱惑。“舌尖上的巴里坤”来自独特的地理环境,来自特有的农牧产品,也来自每道传统美食几乎都沁入了文化的交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育一方文化。岁月流转,文脉不断。数千年的碰撞、数千年的积淀、数千年的升华,在古朴、凝重的文化底色上流淌着浓浓的乡愁。

巴里坤小曲子是内地汉族在移民过程中,由陕西眉户戏和甘肃陇东道情等地方戏曲的基础上演变派生出来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演唱形式,产生、存在和流行过的各类剧种有近100多个。无论是在闹市街边,还是在田间地头,小曲子都是百姓们主要的娱乐方式。唱得好的人被称为“唱家子”,伴奏好的被称为“弹家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巴里坤县社火。融媒体中心记者 曹新加摄

巴里坤社火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是由内地各省份的屯民携带而来,内地各省的屯民和军队都把各自最拿手的社火表演出来,秧歌、花鼓、花棒、霸王鞭、大头娃、太平车、旱船、舞狮、舞龙、高跷、竹马、耍鳖、抬阁、脑阁、二鬼绊跤、城隍出府、张公背婆等等,五花八门,形成社火精华的大荟萃。

巴里坤,在历史上文人著述甚多,清代最盛。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了巴里坤的万年松、古镜、碑刻;洪亮吉写下著名的《天山歌》和《松树塘万松歌》;徐松在《西域水道记》中围绕巴里坤湖水系考察了历史地理,在天山庙把笔题联:“赫濯震天山,通万里车书,何处是张营岳垒;阴灵森秘殿,饱千秋冰雪,此中有汉石唐碑。”道光年间知县金德荣流放巴里坤3年之久,3次在元宵节观看冰灯,写有长诗《巴里坤冰灯歌》。

马与歌是哈萨克族的两只翅膀。歌声悠扬入天际,舞姿飘逸动草原。天人一体,乐在天地之间。

巴里坤生活的诗意与味道,包裹着兼收并蓄的气质,是最包容的烟火气。

巴里坤,不得不说的变

在百年流光中,这里的变迁与祖国改天换地息息相关。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从浴血奋战中闯出一条革命之路,从自力更生中铺就一条建设之路,从敢闯敢试中开启一条改革开放之路,从砥砺奋进中擘画一条强国富民之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实根基不断夯实。

与祖国同行,与祖国共荣。在千年雪峰的凝视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满目苍痍、百业俱废的穷乡僻壤变成了一座处处藏春、生机勃勃的现代草原新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精致美丽的住宅小区。巴里坤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钟卫亮摄

在巴里坤草原上有一个流传了70多年的“四十顶黑毡房”的故事。新中国建立前,巴里坤各族人民饱尝战祸之害,哈萨克牧民的生活就更加悲惨,为了躲避战火和生存,数度迁徙,四处流浪。在县城周边曾出现这样一幅景象, 40户赤贫的哈萨克人散居在城外,没有牛羊、没有草场,靠乞讨或打柴度日,大部分只能勉强用几根木杆顶着几片破毡片搭建栖身之所,睡觉的时候脚还在外面,被称为“柯日克哈喇拉什克”,汉语的意思就是“四十顶黑毡房”。新疆和平解放后,党和政府为了使这些牧民有个安稳的生活,将这些在县城周边流浪的牧民迁到萨尔乔克——苏吉草原居住。县委派去汉族干部带领哈萨克牧民兴修水利、垦荒种田、发展牧业,建起了新村落。1955年7月,曾在四十顶黑毡房中生活的赛明、杰里甫斯、哈万成为巴里坤哈萨克族中最早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从目不识丁到学会了读书写字,还成长为县级领导干部。

哈萨克族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巴里坤草原大,骏马要换九付铁掌才能跑到边,萨尔乔克高,雄鹰要歇九次翅膀才能盘到顶峰,共产党、毛主席给哈萨克带来的幸福,比草原大,比山高。这首歌唱出了各族人民的心声:始终听党话、永远跟党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伤寒、麻疹等各种传染病像“瘟神”一样威胁着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城乡出现“只见娘怀胎,不见儿叫娘”的悲惨景象。1933年,巴里坤流行严重伤寒,80%的人受感染,死亡率达5%。1944年麻疹蔓延,城乡死亡小孩600多人。这年8月,哈萨克牧民中流行伤寒,1300多人丧生。1956年,巴里坤在大河乡建立全地区首个乡卫生院。2024年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75所、卫生技术人员684人,拥有床位244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人子乡春小麦高产示范田秋收现场。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华摄

水,是农业的命脉。巴里坤数千年的屯田史,也是一部水利史。但真正的控制性水利工程,是在新中国建立后才开始兴建的。巴里坤建成的第一座水库,是从1959年到1961年,由全县人民出工出劳和全体支边青年共同修建的,取名团结水库。有2817名支边青年参加了修建劳动,占修水库总人数的62.6%。当时江苏支边青年来到巴里坤,正遇上三年自然灾害,条件非常艰苦,住的都是地窝子,天气特别冷,晚上开夜工到零下30多度,冻伤手脚的人不在少数。团结水库成为支边人的精神标志。

巴里坤县资源富集。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炭、芒硝、石油、黄金和膨润土等30多种。特别是三塘湖盆地,是一个天然聚宝盆,煤炭、石油、风能、太阳能资源组合为一个巨大的能源之库。探明千米以浅煤炭资源量534亿吨,为世界罕见的富油煤储藏区。这里已成为巴里坤县新型工业化建设的焦点区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哈密市2024年第三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巴里坤县三塘湖矿区举行。 融媒体中心记者 邢宝玉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塘湖已建成的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融媒体中心记者 普拉提摄

早在上世纪50年代,石油地质勘探工作者就在三塘湖戈壁进行地质调查。这里有一处地质构造被命名为“拯陆背斜”。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个以地质勘探队员的名字命名的地质构造。杨拯陆,是抗日战争中著名的西北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的第五个女儿。1958年3月,22岁的杨拯陆被调到北疆准噶尔石油地质勘探大队106队任女子勘探队队长,负责三塘湖戈壁作十万分之一的地面普查。9月25日,杨拯陆同翻译张广智去距三塘湖40多公里的四塘泉一带作收尾工作,午后4点,大风骤起,先是飞沙走石,接着是大雨倾盆,顷刻间又变成扬风搅雪,气温下降到摄氏零下20多度。杨拯陆、张广智不幸遇难。

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的杨拯陆曾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写道:“祖国博大的处女地,富饶的宝藏,非常需要我们去开发,我们地质工作者光荣的使命,就是把祖国地图上的空白点,染上五彩缤纷的颜色”。她用生命为三塘湖矿藏勘探开发染上了悲壮的色彩。

最荒凉的地方,却有最大的能量。这是诗人艾青的一句灵言妙语。戈壁惊开新世界。国家能源集团投资1700亿,建设全球首个应用二代技术直接液化煤制油项目。新能源并网发电装机规模达386万千瓦。“疆电外送”第三通道及配套电源项目2025年内将实现向重庆输电,新能源总装机容量将突破千万千瓦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在建设中的巴里坤民用机场航站楼。融媒体中心记者 于斌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巴里坤勉强算得 上工业的只有几家小煤窑和加工木器、铁器、皮毛的手工作坊。 1949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仅36公斤。 1954,巴里坤全县县域生产总值1052万元,人均生产总值430元。 经过70年的奋斗,2023年县域生产总值159.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5.81万元。 G7、G575、G331等干道纵横联通,将军庙——三塘湖——淖毛湖铁路今年1月开通运营。 大河机场将于年内竣工。 国家一类通商口岸——老爷庙口岸进出口货运量居全疆公路口岸第二位。 市场经济的神经末梢密植于草原,社会创造力和活力不断迸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巴里坤县古城与G575线连通。融媒体中心记者 于斌摄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在这片土地上,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守望相助的故事如撒落心头的种子,与根脉相连,与血脉相通,被哈萨克族孩子称为“割脐带爸爸”的草原医生杨忠贤、“马背上的法官” 马合沙提·扎依甫、“一斗青稞四世情”……一串串闪光的名字,一个个动人的事迹,为草原平添了滋润人心的美丽;在这片土地上,援疆干部与各族干部群众交心交友、交往交流,把责任与情感交融在一起,构筑起一座座大爱丰碑。

自然与人文在这里交织,历史与未来在这里交响。变化中的巴里坤,是文化自信的巴里坤;变化中的巴里坤,是开放自信的巴里坤;变化中的哈密,是发展自信的巴里坤。在这片古道热土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风生水起,气象万千,活力无限。

70年只是一个时间节点,但它更是刻画时代、升华岁月的里程碑。发展机遇交汇叠加,巴里坤已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一幅更加恢宏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图景正在呈现。这是经济大提速的新起点,也是民生大改善的新支点。每个人的心中,都装着一个未来,每一个未来的憧憬,都是那么美好,那么鼓舞人心。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如诗如歌,如画如律!

编辑|雷慧

责编 | 张玉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