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布新闻,宣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关于这颗代号“596”、外号“争气弹”的原子弹,其背后的故事早已被许多国人熟知。
邓稼先、王淦昌、于敏……一个个“大佬”以常人无法企及的毅力,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埋头研究,终于用核武器为新中国筑造了新的“长城”。
当然,在这些重量级人物中,被美国人称其“顶得上五个师”的钱学森,在普通人当中的知名度应该是最高的了。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钱老曾经亲口说过,他有一位师弟比他更“牛”,甚至可以顶得上两个他。
870枚核弹,指向中国!
1945年8月6日和9日,随着日本上空的两声巨响,原子弹正式踏上历史舞台。
巨大的冲击波、六千度的高温、强烈到令人瞬间失明的光波……
这两颗原子弹摧毁了日本军国主义最后的抵抗意志,但同时也引发了世人的惊惧和疑问:这种恐怖如斯的炸弹,会不会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
如果说从整个人类的高度来看待此事过于宏大的话,那么世界各国则面临着一个更现实的问题:要是原子弹炸到自己头上来呢?
带着这种恐惧,各个世界强国纷纷开始研发原子弹。
对于4年后成立的新中国来说,核战争的风险更是如同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说过:
“帝国主义忘我之心不死。”
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再加上帝国主义妄图统治全世界的野心,新生的中国在西方国家眼里无疑是最大的“眼中钉”之一。
正因如此,美国才会在咱们建国后不到一年,就急吼吼地纠集了17国联军,悍然出兵朝鲜半岛。
在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顽强斗争下,17国联军被打回“三八线”以南。这场以弱胜强的“立国之战”,让中国人民真真正正地站了起来!
然而,铩羽而归的美国人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
2006年,乔治•华盛顿大学国家安全档案馆提出请求,要求美国国家档案和记录管理局公布一份清单。
经过长达9年的等待,这份名为“1959年原子弹需求研究”的清单终于被公之于众。
清单显示,中国有117个城市赫然出现在核打击名单上,美国军方计划一旦开战,就会向咱们这些城市投放总共870枚核弹!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钱老在被美国人软禁5年之后,仍旧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回国之路。
也就是在彼时,钱老留下了一句至今令人闻之不禁“泪目”的名言:
“如果种苹果树是我报效祖国唯一的方法的话,我可以去种苹果树!”
师夷长技以制夷:“苹果树”的诞生
钱老这句话,是对他的导师冯·卡门作出的回应。
冯·卡门1881年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49岁那年移居美国。
到1938年,他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是航空工程领域中当之无愧的“大拿”。
1935年,24岁的钱学森怀揣报国理想,远涉重洋赴美留学。
他先是就读于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一年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攻读航空专业。
在加州理工,钱学森师从冯·卡门,系统性钻研现代数学、原子物理、量子化学等各种现代科学的基础理论。
钱老矢志归国之时,正是国家用人之际。建国之初,百废待兴,那时候实在是太缺各种人才了。
但与此同时,国家贫弱就意味着,科研人才很难接触到最尖端的前沿知识,也很难拥有相对优越的科研环境。
所以,冯·卡门就提出了一个现在估计会被称为“灵魂发问”的问题:中国那么穷,你回去能干什么?难道去种苹果树吗?
今天的我们当然知道,钱老回国之后,种下了好大一棵“苹果树”,一直荫蔽炎黄子孙到如今,让我们免于兵燹之祸。
但在上个世纪50年代,除了毛主席和钱老这样的高瞻远瞩之士,有几个人能想到中国会如此之快地走上伟大复兴之路?
幸运的是,在上下五千年的华夏历史上,从来都不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仁人志士。
冯·卡门的另一名“弟子”,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名字叫郭永怀。
师兄与师弟:是同门,也是知己
郭永怀1909年出生于山东荣成,论年龄来说比钱学森大了两岁。
不过,与1936年就“拜入师门”的钱学森相比,郭永怀直到5年以后的1941年,才成为冯·卡门的学生。
到郭永怀“入门”时,钱学森已经取得博士学位,被冯·卡门聘任为助教了。
这样算来,他确实也该叫钱老一声“师兄”。
又是同胞,又是“师兄”,钱学森自然不免要多多照顾这位比自己大的“师弟”了。
当然,共同的报国大志才是让两人能够成为好友的真正原因。
据郭永怀回忆,当时在加州理工的中国人其实不少,但钱学森曾经说过:
“和我最相知的只有郭永怀一人。”
于是,师兄弟二人经常在一起促膝长谈,不光是切磋学问,也会探讨如何学以致用,把自己学到的东西用来报效祖国。
1945年,36岁的郭永怀凭借一篇解决“声障”难题的论文,成功拿到了博士学位。
次年,钱、郭二人联合提交了有关超声速流动的论文,这意味着在超声速飞行器的设计方面迈出了重大的一步。
之后,由于分赴两所不同的美国高校任职,两人暂时分别。
彼时,郭永怀去了位于纽约州的康奈尔大学,钱学森则去了麻省理工学院。
虽然这两所大学都处在美国东北部地区,相隔不算太远,但毕竟两人都身有教职,还要做研究,因此基本上也只能靠音书往来了。
但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两人就开始不约而同地谋划回国之事。
这不仅是爱国志士的格局,同时也是两人知己至交的明证。
比这两位科学界大师稍早半个时代的鲁迅先生说过: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善哉斯言,信哉斯言。
跨越太平洋:16年漂泊,终归故土
1956年9月,太平洋上。
碧海蓝天,一艘名叫“克里弗兰总统号”的邮轮行驶在水天一色之间。
这艘建于1947年的邮轮是一艘万吨巨轮,船身长达609英尺(约186米)。一年前,钱学森就是乘坐该船回到国内的。
这一次,搭乘此船回国的是郭永怀及其夫人李佩。
在归国之前,郭永怀已经在康奈尔大学取得终身教职,月薪800美元。
当时,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1:2.462,800美元就相当于将近2000元人民币。
作为对比,1955年我国刚刚实施行政级别工资制,最高为1级,最低为24级。毛主席拿的就是1级工资,再加上补贴,每个月拿到手的总共也就610元。
在美国享受着如此优厚的待遇,郭永怀却还是要执意回国。如果是现在,某些人一定会对他大加嘲讽:“真是个傻瓜!”
对于这种人,郭永怀本人早就给出过回答了:
“我当年出国,就是为了学成后回国!家穷国贫,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作为中国人,我有责任回到祖国。”
长途跋涉,漂洋过海,16年未见的祖国,越来越近了。
9月30日,郭永怀顺利下船,踏上了故乡的土地。刚一落地,他就见到了一个人。
此人名叫何祚庥,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身兼理论物理学家、科学哲学家和科学社会学家,也是一位妥妥的顶级“大佬”。
何祚庥为郭永怀带来了一封信,寄信人正是钱学森。
当时,钱老已经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所长。
在信中,钱老力邀郭永怀加入力学研究所,后者欣然应允。回国后稍作休整,他就在1957年出任了该研究所的副所长。
现实中的“擎天柱”:为我国“有核时代”顶起一片天
3年后的某一天,郭永怀突然接到了一个“秘密任务”。
彼时,由于“老大哥”忽然毁约,我国的原子弹研制工作陷入重大困境。
中央果断决策:原子弹一定要研制出来,没人帮忙,我们就自己来!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找到钱学森,让其推荐一个人来负责爆炸力学工作。
钱学森想都没想,一开口就推荐了郭永怀。
就这样,郭永怀成了我国核武器研究工作的“三大支柱”之一,另外两人分别是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和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
时间一晃,就是4年。一千多个宵衣旰食的日夜无声无息地滑过,转眼已是1964年。
罗布泊里一声震天撼地的巨响,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有核时代”!
正如电影《横空出世》里所说:
“史学家因为这天,要把中国的历史分为两节!”
这气势磅礴的一句话,点明了一个事实:中国人民从此挺直了腰杆子,再也不用怕西方国家的核讹诈了!
“争气弹”成功爆炸后,郭永怀稍微松了一口气。但他没来得及休息,一扭头就又去忙核弹的武器化研究了。
不幸的是,1968年12月,当郭永怀正在准备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发射试验时,他搭乘的飞机发生故障,在北京机场坠毁了……
噩耗传来,钱学森悲痛万分。这位被美国人畏之如虎的天之骄子,痛惜地说出了本文开头那句话:
“郭永怀能顶两个我!”
斯人已逝,但在我国早期核事业中可谓“擎天柱”的郭永怀,值得被国人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