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绍兴7月23日消息(记者 李晓晓 见习记者 陈爽)在浙江嵊州,生发于田间地头的越剧,是最能引发人们集体记忆的精神DNA,咿呀婉转的唱腔中,才子佳人、家国情怀等故事情节穿越千年流转,激荡起朴素的情感共鸣。

多年来,以“让老百姓富起来、乐起来”为思想指引,借由“村越”,对于富与乐,这个“越剧之乡”正给出新注解: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恪守平衡,从偏安一隅到向五湖四海渗透,这场联动城乡、惠及全民的视听盛宴,打开了嵊州文化新图景。

接地气,聚人气

根植于民更见蓬勃活力

7月18日晚,长乐镇沃基村文化礼堂内人声鼎沸。第二届“越嵊州 越有戏”乡村越剧联赛小组挑战赛第二十场开赛,长乐镇和剡溪镇两支表演队伍激战正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村越”比赛现场(央广网见习记者 陈爽 摄)

“听何处,哀怨笛;风送声声,人道是,大观园,四季如春……”“男花旦”商云江首个出场,凭借《葬花吟》林黛玉一角儿,引来满堂彩。现场除了三个专业评委外,台下的300多名村民观众,便是300多名“草根”评委,用他们的话说,演员在台上一开口,扮相是否考究?是否鼻腔发音?尹派还是傅派?心里门儿清。

在嵊州,下至少年儿童,上至银发老人,从田间地头到工厂机关,提起越剧,人人都能哼上几句。当饱满的艺术种子,与适宜的温度、土壤相遇,便释放出旺盛的生命张力。

“村越”的参赛选手均为本地业余戏迷,首届吸引了500多人参与,今年上升为800多人。随着两届比赛深入人心,“村越”带来的集体认同感和凝聚力与日俱增,与15个乡镇的15支参赛队伍相对应,每个乡镇各组建了一支30至50人左右的啦啦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赛现场,热情洋溢的啦啦队员(央广网见习记者 陈爽 摄)

“都是忠实戏迷自发参与的,演员唱到哪里,我们的‘加油’声就喊到哪里,大家团结一致为荣誉而战。”60多岁的邢月亚是长乐参赛队的啦啦队队长,当晚,尽管团队以1:3落败,她对比赛前景依然表示乐观,“最终出线概率很大,继续努力”。

越灵文化越剧培训的负责人钱玲玲发现,今年赛前,找自己进行专业指导的选手明显多了,业余选手开始用职业化态度看待比赛,“同样的一群人,从羞于开口、不敢唱到敢唱了;从简单装扮仓促上场,到越来越关注服装、扮相等细节,‘村越’为大家提供了学习、实践和进步的空间”。

寓乐于民,浸润人心,乡村的文明风貌也在悄然改变。

采访中,当地干部不断提及一个现象,以前村民们通过打麻将、刷短视频消磨时间,现在一有空,大家就聚在文化礼堂里,排戏、切磋唱功,生活充实多了,乡村的夜晚热闹了起来。戏曲“变脸”、武术少年、非遗项目嵊州吹打……赛前预热活动也更加丰富,一些沉淀在民间的文艺项目,依托“村越”,逐渐形成规模效应,展现在了舞台正中央。

重内涵,塑全城

越“嵊”越浓的文化图景

首届“村越”以个人战赛制为主,今年则以乡镇为单位,分为PK选拔赛、小组挑战赛、淘汰赛、总决赛4个阶段,预计10月下旬结束嵊州市内比赛,紧接着是全国戏迷邀请赛,全部赛程将于12月份结束。

这种赛制,让上届“村越”总冠军罗雪洪多了不少松弛感,“接下来,要在细节上精益求精,”他所在的三江街道参赛队,队员涵盖了油漆工、厨师、裁缝等职业,“都是老票友了,经常聚在一起切磋技艺。”目前该队已取得四场连胜。

作为新嵊州人和一名理发师,15年来,罗雪洪经常边理发边和顾客探讨越剧,在克服了因口音导致的咬字不清难题之后,他从越剧“小白”成长为“村越民星”,其演绎的《祥林嫂》“贺老六”一角儿广为人知,罗雪洪将成功归因于“受嵊州越剧艺术氛围熏陶”。

整个嵊州,像一座开放的大型越剧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戏台上的演出,吸引了大量戏迷( 央广网发 嵊州市文化馆供图 )

有资料显示,嵊州拥有100多个民营剧团,8000多名越剧从业者,各种戏迷组织近130个,全市建成越剧文化示范村近30个、城市社区戏迷角20多个,越剧艺术学校、越剧博物馆、越剧小镇、越剧戏迷俱乐部……越剧城市地标与文化小品相得益彰,为群众的戏曲生活提供了充裕空间,托举出高质量发展的“村越”时代大戏。

为响应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台的《加快推进越剧繁荣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自2023年起,嵊州推出“富乐嵊州·村村有戏”大展演活动,覆盖所有行政村,全市200多座古戏台因此活力盎然,常见“水袖飘荡,轻吟曼舞”,“村村有戏、越韵不断”已成为嵊州乡村的普遍现象,如今,叠加“村越”效应,经由实战演出锤炼,嵊州越剧的综合实力升级,区域知名度持续打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锡学院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体验“村越”比赛(央广网发 嵊州市文化馆供图 )

这样的嵊州越剧,吸引了无锡学院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引得俄罗斯友人在“村越”赛场长袖善舞。随着“村越”爆火,商云江、罗雪洪、“小穆桂英”王欣湉等“民星”们,经常受邀到嘉兴、衢州、杭州等地演出,他们是新时代嵊州越剧的推广者,也是展现“村越”气质的代言人。

传承创新并重

稳中求进向未来“嵊”放

当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发出“我们拿什么面对今天的时代?”的行业追问,当“村BA”“村超”现象触及乡村文化振兴的新脉动,“村越”,将以怎样的探索,推动传统越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为嵊州城市“IP”注入新内涵?

自启动首届“村越”大赛开始,嵊州便积极寻求答案。

“我们多次到贵州榕江向‘村超’团队取经,”嵊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委委员、嵊州市文化馆馆长姚华江说,“戏曲与足球相比,在广谱性和影响力上有明显差异,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老百姓发自内心地享受比赛,这种氛围下的感染力和体验感,很难不让人动容。”

“村越”创新在稳步推进。赛制变化上,从个人赛到团队赛,旨在增强全民参与热度,增加社会覆盖面,参赛选手向低龄化方向倾斜,每支参赛队必须至少有一名12周岁以下的小演员参加,以助力越剧代际传承;后续在舞台设置、舞美设计、灯光效果等方面,“村越”也将做出调整,以更贴近年轻人的现代审美;在传播方面,拓宽了赛事直播渠道,打造在线观看热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周岁的“小穆桂英”王欣湉演出前化妆(央广网见习记者 陈爽 摄)

姚华江反复提起前阵子余杭小百花越剧团在上海演出的新版越剧《沙漠王子》,每场结束后返场三次,三场演出创收70多万元,实现了市场和口碑双丰收。“还是传统的故事情节,舞美、服装、光影等用现代化方式呈现,‘村越’创新也应与时代同频,体现嵊州特性,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向内深扎根,从基层厚土里寻求灵感滋养;向外广求索,以兼容并蓄的姿态创新艺术表达,这样的“村越”,值得人们用温情的眼光去审视。

夜色深沉,袅袅越音在空气中散去,“村越”赛程已走完三分之一,属于嵊州人的富乐生活仍在继续。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