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热热!俗话说“热在三伏”,好像一“入伏”就热得叫人苦不堪言。
2024年的“三伏”从7月15日起至8月23日,共计40天。有媒体报道称“今年三伏不一般,长达40天”。“三伏”到底应该多长?40天的“三伏”是不是比30天的“三伏”更热呢?
(来源:AI文生图)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所谓“伏”是指阴气受阳气全面压制而藏伏于地下。《史记》文字记载:“伏者,隐伏避盛夏也”有种说法是“伏”代表10天,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或者说初伏、中伏和末伏都是怎么算的呢?
首先,三伏是根据中国传统历法来推算的,这里说的传统历法主要是干支历。干支历是指使用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相互搭配进行计数并编制而成的历法系统。具体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不过各自形成的年代有所不同。计算三伏时所使用的是干支纪日,也就是天干和地支搭配起来记每天的日期,60一循环,几千年来未曾间断。
俗话说“夏至三庚数头伏”,意思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日,这一日起10天就是初伏。今年夏至是6月21日,为丙辰日。此后第一个庚日为庚申日,即6月25日,第二个庚日为庚午日,7月5日,第三个庚日为庚辰日,7月15日。所以7月15日起10天为初伏。
末伏的定义为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我们不妨先算末伏。今年立秋为8月7日,那么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应该是8月14日庚戌日(立秋前一个庚日是8月4日庚子日),8月14日(庚戌日)到8月23日(己未日,庚申日的前一天)就是末伏。
(制图:水兄)
有了末伏的定义,你也可以将中伏的定义为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至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或者就先定下初伏和末伏,中间一段就是中伏。
于是2024年的三伏就是:
初伏 7月15日~7月24日 10天
中伏 7月25日~8月13日 20天
末伏 8月14日~8月23日 10天
共计40天。
仔细思考不难得出结论,如果夏至后第一个庚日来得早,那么当年三伏大概率是40天,如果夏至后第一个庚日来得晚(如过了7、8天才到一个庚日),那么当年三伏有可能是30天。三伏天的长短与历法的计算有关,并不完全反映天气的变化,40天的三伏并不意味着一定比30天的三伏更热。不过,三伏天确实处在盛夏,暑气最旺的时候,防暑降温来不得半点马虎啊。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