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一生可谓历经坎坷,作为革命领袖,他为了人民和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样一个先己后人的伟大领袖,一生都在燃烧自己,殚精竭虑,最终难以抵御无情的病魔,于1976年不堪重负,与世长辞。

而面对伟人的逝世,毛主席的贴身警卫处处长汪东兴建议,在悼词上应该加上一条指示。

那么,这条指示究竟是什么呢?

汪东兴出生于1916年,家境贫困,但他从小胸怀大志,决心改变农民的艰苦生活。

16岁时,他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并投身革命事业。

他不仅虚心学习进步思想,提高觉悟,还影响了更多的人加入革命队伍。

在延安那段剑拔弩张的岁月里,汪东兴的可靠也使他成为毛主席的定心丸。

为了保护主席的安全,他们两人几乎成天形影不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反动分子蠢蠢欲动的紧张时刻,汪东兴依然将毛主席保护得严丝密缝,让敌人没有任何可乘之机。

因此,毛主席对他非常信任,两人积累了深厚的默契,彼此信赖,情谊深厚。

毛主席日理万机,昼夜不分地处理国家事务,积劳成疾,不幸患上了肺炎。

当时几位开国功臣都因操劳过度,身体状况堪忧。

毛主席作为国家的领袖,肩负着巨大的重担和压力。

新中国正值建设关键时期,各国对这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虎视眈眈,毛主席每一步的决策都小心翼翼,思虑再三,病情因此难以好转。

毛主席一向坚持不能干预自身抵抗力,拒绝注射针剂,但为了接见美国总统尼克松,为了展示中国人的强健体魄和良好精神面貌,维护民族尊严,他才接受了注射治疗。

虽然有所成效,但终究无法扭转乾坤,除了控制病情,只能听天由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令毛主席痛心的是,他眼睁睁看着周总理和朱德相继去世,自己的左膀右臂霎时间被卸下,这无疑给了他沉重的打击,无尽的哀伤让他近乎痛不欲生,身体情况更是每况愈下。

病魔缠身的毛主席终究还是不可避免地油尽灯枯。

1976年,伟大领袖毛主席与世长辞,这一沉痛的消息让全国人民都难以接受,举国哀悼。

为了让这一位创立新中国、带领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领袖和中国今后的光辉成就永在,为了让人民能够永远怀念这位伟大的领袖,中央决定保留毛主席的遗体。

华国锋等领导人迅速撰写了悼念文稿,而此时,曾全心全意守护毛主席安全、与他朝夕相处并深受信任的汪东兴提出了一个建议:

在悼词上加上一条指示,以表达对毛主席的敬意和怀念。

这一建议得到了华国锋的赞成,并最终体现在了悼词中。

那么,汪东兴提议要加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

汪东兴16岁便已经踏上了革命的道路,并在延安时期负责毛主席的安保工作。

在反动分子蠢蠢欲动的紧张时刻,汪东兴尽职保护毛主席,使敌人无机可乘。

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中央决定保留他的遗体,以便人民永远怀念。

汪东兴提议在悼词上加上一条指示,以表达对毛主席的敬意和怀念,这一建议最终体现在悼词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汪东兴究竟在悼词中加什么内容呢?

他又是为何要这样做呢?

9月16日,有关部门就毛主席悼词文稿一事,开了一次会。

早在此之前,汪东兴就安排了悼词文稿的提前起草。

这次悼词的主题没有详细描述毛主席的伟大功绩与一生的曲折经历,而是更侧重于安抚人民的情绪。

在商讨会上,众人对文稿草案进行了修订。

汪东兴提议在悼词中加入毛主席生前的指示,也就是三要三不要。

这一提议立刻得到了包括华国锋在内的主要领导的一致同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要三不要是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后总结出来的,也是他留给人民的宝贵财富。

1976年9月18日,毛主席追悼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

当时150多万人民群众前来追悼,场面庄严肃穆。

伴随着《国际歌》的响起,在场群众掩面而泣。

华国锋强忍悲痛,宣读了3600字的追悼词。

尽管悼词如此长,但要概括伟人那波澜壮阔的一生,又岂是区区几千字能够做到的?

毛主席逝世后,以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践行着悼词中增加的三要三不要政策,拨乱反正,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毛主席不仅深受中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世界各国也纷纷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他的敬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9月9日至19日的10天内,有105个国家的领导人专程来华吊唁,有123个国家的领导人来电缅怀,还有53个国家为毛主席降半旗以示尊重。

世界众多知名媒体和报纸,也用了大量篇幅来报道毛主席的生平事迹及其照片。

毛主席一生致力于民族解放事业,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他不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还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战,摆脱殖民统治,走向独立自主。

他的一生,燃烧自己,为人民和国家奉献所有,无私无畏。

正因为有了毛主席,中国才能从黑暗中走向光明,人民才能从苦难中迎来新生。

他的伟大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沿着他指引的道路,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