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情绪或情志对身体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七情失调是引起内伤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又称“内伤七情”。《黄帝内经》中讲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要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志过激、精气妄耗,才能保持正气充盛,使疾病无从发生。
心之志为喜,肝之志为怒,脾之志为思,肺之志为悲,肾之志为恐,情绪和脏腑的联系依靠气机的运行来建立,比如《黄帝内经》中所指: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意思是:怒气能伤肝,但悲能够抑制怒;喜能伤心,以恐惧抑制喜;思虑伤脾,以怒气抑制思虑;忧能伤肺,以喜抑制忧;恐能伤肾,思能够抑制恐惧。
不同的情志对不同的脏器会产生对应的影响。例如,过喜或过悲都可能对心脏产生影响;经常生气会伤害肝脏;长期忧思会伤害脾脏;过度悲伤会伤害肺脏;而过度恐惧则会伤害肾脏。因此,中医认为调摄情志是养生的重要内容。在中医理论中,“情志相胜”的理论认为通过相应的情志调节可以相互制约和平衡,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例如用喜悦来缓解悲伤,用愤怒来克制忧虑等。
然而,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你感到身体不适,请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并咨询专业医师的意见。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保持情绪的稳定和平衡,可以通过适当的休闲活动、运动、冥想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和调整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