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各位书友,今天路sir要给大家分享一个好消息,良辰周主播趣说清朝历史的节目已经火热上线了,目前只在自家平台上线,其他平台还要再等等。

大家赶紧订阅收听!一键三连走起来!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制王朝,清朝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算起,国祚长达296年。

说起清朝,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九子夺嫡、后宫争宠?还是闭关自守,丧权辱国?

其实,许多大家所熟悉的内容,压根就不是真实的清朝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首先要说的第一个认知偏差就是——清朝的闭关锁国。

都说清朝闭关锁国,推行海禁政策,断绝与外界的交流,导致我们原来一直领先世界的中华民族落后于西方,遭受百年屈辱,这是历史教科书留给我们的刻板印象。

清朝闭关锁国不假,我们落后挨打也不假,但我们不能把清朝跟闭关锁国划等号,清朝并非一直闭关锁国。

有人认为,清朝的闭关锁国始于1727年,雍正帝下令,不允许外国传教士来华传教,同时限制贸易。也有人认为真正的闭关锁国是从1757年开始的,乾隆皇帝一道圣旨,除了广州以外的各大港口都停止了对外贸易。

实际上,这些说法都有待商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便是流传甚广的广州“一口通商”是并不准确的,它针对的只是英、法、荷等西欧国家。与此同时,江、浙、闽三大海关并没有关闭,东亚地区的国际贸易也是能正常开展的。

也就是说,清朝的国际贸易从未真正地停滞数百年,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将清朝与闭关锁国划上等号。

举个例子。众所周知,《红楼梦》一书展示的是清代前期的贵族生活,在《红楼梦》里,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西洋物件。

比如第五十二回中,贾母给贾宝玉的雀金裘,就是后来晴雯病中也要强撑着给宝玉缝补的那件,极其珍贵,说是来自俄罗斯。贾府的日常饮食中,出现过由暹罗也就是泰国进贡的猪肉、茶叶和葡萄酒。

此外,贾宝玉屋里的西洋物件也很多,包括但不限于西洋钟、西洋镜子、人像画、西洋自行船等等。

如果清朝真的实行全面的闭关锁国政策,拒绝与其他国家接触,又哪来这些琳琅满目的小物件进入日常生活中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个,关于清朝的割地赔款与丧权辱国。

当我们评价一个王朝的盛衰起伏,往往离不开疆域的变化。古今中外,但凡是号称强盛的帝国,首先都得符合“疆域辽阔”这一点。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清朝还真是一点都不虚。

在中国历代王朝中,疆域最辽阔的是元朝,有18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而强盛时期的清朝疆域约140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元朝,比唐朝鼎盛时的1200万平方公里还要多。

但是,清朝疆域再大,那不还是割地赔款,都送给外国列强了?这是事实,自从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开始,晚清前前后后割让了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但话分两头,一方面,即便是割让了这么多的土地,清朝的领土面积,在中国历朝历代中还能排名前三。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清朝对疆域的控制能力比以往所有朝代都更强。论疆域面积,清朝比元朝差那么一点,排名第二。

但是,自从清朝从平定西北,一直到鸦片战争割地赔款,它这疆域规模维持了将近一百年。单说这一点,就得让秦始皇刘邦朱元璋大大服气了。

众所周知,一个中央王朝要统治一个超大疆域并非易事,单是治理地广人稀的边疆就是超级棘手的问题。边远地区,地广人稀,距离中央政权太远,如果派兵、派官,治理成本太高。可如果不管,时间一久,只怕人家都不跟你姓了。

因此,在清朝之前,绝大多数王朝采取的是“羁縻统治”,只要当地的酋长、土司给皇帝磕头,给朝廷进贡,朝廷就认可他们继续统治,至于怎么收税、怎么征兵,谁来当官,都由地方上的首领自己定夺。

这种宽松的统治有点像收小弟,只要你认我当大哥,一切都好说。可一旦帝国衰弱,边疆地区就容易离心离德,导致疆域快速缩水。

清朝怎么操作的呢?在内地,清朝基本沿用了明朝的制度,并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软硬兼施,基本上解决了潜在的威胁。

对于内外蒙古,清朝一面刻意与科尔沁等部落长期和亲,另一面给每个部落都划定了明确的领地范围,让他们只能紧紧地依赖清朝。

在新疆地区,清朝设置伊犁将军,在要地驻扎兵马,实现了有效管理。即便是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的西藏,清朝也坚持派遣驻藏大臣,并驻扎军队。

这就是为什么清朝直到灭亡前依然能够维持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并且牢牢统治着边疆地区。

不可否认的是,这样一个顶着无数骂名的王朝,实打实地统治了中国将近三百年之久,但就是在西方列强的轮番殴打下,它也维持了好几十年。

朋友们不妨想想,如果清朝真的费拉不堪,它怎么能坚持这么久呢?

第三是“康乾盛世”背后的千疮百孔。

作为历史教科书必然出现的内容,康乾盛世得到了许多褒奖,甚至有人说,这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巅峰。

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有些经济学家研究古代的GDP,认为康雍乾时期清朝的GDP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以上,直到乾隆末年,还能稳压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的大英帝国一头。

要论劳动生产力也就是人口,清朝更是了不得。古代中国的两次人口巅峰分别发生在宋代和晚明,宋朝可能突破了1个亿的人口大关,晚明则达到了约1.5亿人。

清朝在这方面远远超过了前代:乾隆年间全国有3亿人口,鸦片战争爆发时,更是达到了空前的4亿人。

繁荣的经济与庞大的人口催生了强大的帝国,这一点从清朝的财政就可以看出来。康熙皇帝刚亲政的时候,清朝的国家财政就实现了扭亏为盈,当时每年都能结余几百万两。

到了三藩之乱爆发的时候,国库里已经攒了1400万两银子,成为康熙敢于平定三藩的重要底气。

平定三藩后,清朝一边发展生产,一边继续攒钱。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国库存银达到了新高峰,有4736万两白银。

这还不是清朝国库存银的最高峰,雍正年间国库存银超过了6000万两。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达到了空前绝后的8182万两。

看起来康乾盛世的清朝,真可谓“富得流油”。

然而,这场长达百余年的盛世,果真如烈火烹油一般繁荣吗?其实不然。就说国库存银,人们都很关注这几个高峰数值,但却往往忽视了其中的变化。

在康熙末年,清朝的国库存银就出现了急剧下降,在十年时间里少了两千多万两白银。

这笔钱用到哪里去了?康熙皇帝自己解释,西北用兵花了一部分,赈济灾民花了一部分。但实际上,无论是打仗还是赈灾,都远不需要上千万两白银。

那么,这笔钱究竟哪里去了呢?答案是:被各级官员贪污腐败,从内部侵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熙的孙子乾隆也遇到了同样的事情。乾隆四十二年,国库存银八千多万两,可到了二十年后乾隆去世的时候,只剩下了二千万两出头。

这么多钱又花到哪里去了?总结起来,这笔钱的开销有两方面,都很不光彩。一是军费,确切地说是用于镇压白莲教起义。二是乾隆皇帝和各级官员的挥霍与贪污。

先说起义,这场爆发于湖北、四川、陕西的白莲教起义虽然有秘密宗教的色彩,但归根结底是底层大众反抗清朝统治。起义持续了九年,清朝动员了全国军队进行镇压,前前后后累计花费了两亿两白银的军费。

说好的盛世怎么还会有这么大规模的起义呢?显然,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辉煌的康乾盛世并没有那么美好。

再说贪污,其实乾隆皇帝早就发现了贪污腐败的问题,比如震动全国的甘肃冒赈案,几乎把甘肃全省官员都牵连了进去,光是贪污2万两白银以上的就有二十多人。

虽然乾隆皇帝惩办了一些贪腐案件,但风气已经形成,只会愈演愈烈。到了乾隆后期,中央有和珅这样的大贪官,地方上也到处都是贪官污吏。他们不仅巧立名目捞钱,还把手伸到了国家税收上。

乾隆去世之后,嘉庆皇帝搞过一次内部排摸,发现仅仅两年时间里,全国就莫名其妙少交了两千多万两白银的税。这笔钱哪里去了?当然是进入了各级官员的口袋里。

即便是白银能进入国库,也未必就能安全。道光二十三年曾查出过一个案子,发现从乾隆末年开始,看管国库的官员和兵丁就沆瀣一气,偷盗库房里的白银,几十年间竟然偷了九百多万两白银,可谓骇人听闻!

诸如此类的贪腐行为不是个例,在当时比比皆是,康乾盛世的辉煌光芒下,其实到处都是老鼠,处处都有蛀虫。

在乾隆后期访问中国的英国使者马嘎尔尼看来,大清国已经成了一艘破船,只不过是因为有一个好舵手才不至于触礁沉没。

果不其然,在乾隆之后,辉煌盛世的隐患最终全面爆发,清朝跌入了黑暗的深渊。

特约撰稿人: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博士
编辑:莉莉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