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最佳典型就是《资治通鉴》,司马光写的时候,就想着让宋神宗多看看,别老听王安石搞什么变法。

熊逸版《资治通鉴》已经出到了第三辑,而我看完了第一辑的九册,花了两个月。从5月中旬看到7月中旬,总算看完了。至于第二辑以预计10月份开始,中间想看点其他的,比如中国史学史或者社会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不直接看《资治通鉴》?

理由太简单了,看古文累,还不能图个方便吗?

当然还有最关键的理由:《资治通鉴》上错误太多。毕竟当时条件有限,司马光可以参考的史料,和现在人可以参考的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就拿人名、地名的错误来说,多半是传抄的时候发生。但时间线上的错误,可就麻烦多了。

司马光怎么验证呢?

所以只能靠现代人了。

熊逸版特点

作者在解释每一条内容时,都会应用管理学、博弈论、哲学等多个学科内容,可以说是非常通识化的解读,并且贯穿古今中外。

比如在苏秦获得六国相印,荣归故里时,他感慨前倨后恭,人因为地位变化受到不同的待遇。作者抛出一个问题:苏秦还是原来的苏秦吗?

这其实是一个经典的哲学问题:忒修斯之船。

从这个经典的哲学问题,作者又提到了佛教类似的一个观点问题:佛教在不断的传播中,佛教本质受到了损害,哪怕在不断的修补。

对于忒修斯之船的答案,作者说用系统论的方式去看待所有元素是否变化,连接是否变化,如果它的元素没有变,但连接变了,那就变了。

而什么是连接?什么是元素?在不同视角下有不同的解读。

以苏秦为例,从物理角度看,他这个人的连接没有变化,人还是那个人。但是从社会关系上看,他接触的人已经变化,他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他就不是过去的苏秦。

这解的还挺有意思,解决了我对这个问题的疑惑,算是拓宽了眼界。

结语

《熊逸版资治通鉴》不仅是看资治通鉴,而是看正确的史料,获得其他学科的解读。

有条件可以入手,但不知道作者工作几年才能全部写完,毕竟是一个大部头。

【文/云玖弋】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声明:玖弋阁 已加入“维权骑士”版权保护计划】

玖弋阁,一周一书评,更多新书更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