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在昨天发布了《彭德怀在朝鲜战场上和金日成吵了一架,事后称:我的内心害怕极了》一文到“覃仕勇说史”上,文中讲到: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三次战役结束后,尽管苏联顾问史蒂科夫,以及金日成、朴宪永等朝鲜领导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极力彭德怀要停止前进的做法,但彭德怀坚持己见,并拿出了毛主席在1月9日发来的电报,重申了志愿军就地转入休整必要性。
最终,史蒂科夫被斯大林撤职,而金日成和朴宪永词穷理屈。
这样,志愿军就地转入休整便成为了定局。
老覃在7月9日发布的《大战过后,彭德怀无心再战,面对毛主席的催促,只好把丑话讲在前》一文中也讲到,实际上,第二次战役结束后,彭德怀就倍感志愿军已经兵疲将乏,有意暂停对敌攻击,就地转入休整。
而美国那边,因为其战略重心在欧洲,不愿卷入亚洲的持久战中,也有了停战的愿望。
不过,美国当时号称“世界第一强国”,面子还是要的,不可能因为连挨了两场痛揍,就慌慌张张地从朝鲜撤兵,更不可能站到前台向中朝联军跪地求和。
他们在急切间想要做的事就是:一、不再向朝鲜增派军队;二、保持三八线的稳定,并想办法恢复三八线战前的状态;三、唆使以印度为首的十三个国家跳出来调解,呼吁通过谈判和平解决朝鲜问题。
鉴于美国人没有亲自出面求和,毛主席认为其缺乏足够的诚意,极可能是在施行缓兵之计,为的是赢得喘息之机,一旦喘息过后,又对我军行凶,因此,催促彭德怀发起第三次战役。
其实,在彭德怀看来,就算是美国人想赢取喘息之机,我们也不妨接受十三国的调解,暂时休兵,因为,我们比美国人更需要喘息。
但是,所有的军事行动都必须服从于政治行动,彭德怀还是带领广大志愿军鼓起余勇,勉力再战,终于又取得了第三次战役的胜利。
这第三次战役结束,我志愿军将士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继续接着打下去了,休整,必须休整。
毛主席是世界级的军事家,也是世界级的政治家,当然也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发出了志愿军就地转入休整的命令。
那么,对美国而言,继第一、第二次战役失败之后,又遭遇了第三次战役的失败,他们还能保持此前的“矜持”吗?
美国总统杜鲁门还能继续躲在幕后操纵其他国家的领导人为停战而奔走吗?
毛主席认为他们是不能的了。
果然,杜鲁门不得不亲自出面向中国求和了。
杜鲁门之前多次被麦克阿瑟忽悠得晕头转向,那是因为他属于军事门外汉,看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如此强大,害怕了,于1951年1月13日让联合国通过了一个先停火后谈判的“五步建议”并转交中国。
应该说,这是杜鲁门当时能做到的最大的妥协了。
因为这个,他已经承受到了来自美国各界政要所施加的巨大压力了。
毛主席本人不在前线,尽管也知道中美双方的武器和物资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但终究不知道这种差距是叫花子在和龙王比宝,另外又顾虑于总的国际形势和战略意图,经过反复盘算,总觉得美国人接下来的动向只可能有两个:
一、无心恋战,在我军冲击下,半推半就地退出朝鲜半岛;
二、在大丘、釜山负隅顽抗,最终被我军打得无法立足,仓皇退出朝鲜半岛。
彭德怀却异常清楚双方实力差距,尤其是志愿军那条动辄就被敌机炸得稀巴烂的后勤补给线,很难支撑志愿军越过三八线向更南面的地方前进。
当他一看到杜鲁门的反应,就意识到美国人是已经发生战略性判断错误了!
他激动得跳了起来。
他认为这是一个极其有利于中朝方的绝好停战机会。
美方肯主动求和,就表明了他们还没有看出我军弱点。
我们现在已经进到三七线,本来就无力守住,正准备往回撤,如果在这个时候接受停战,正好把停战线置于三七线,从而把朝鲜的经济中心、战略要地和大部分国土都控制在手。
即使这只是美方的缓兵之计,我军也可以抓住这个喘息之机补兵运粮、休整部队,利于日后再战。
可惜的是,毛主席坚信,只要我军再打下去,结局就只有一个:即美国人退回日本。
他在1月14日,致电鼓励彭德怀:争取下一次战役开始后,一鼓作气,将敌人赶出朝鲜。
在毛主席的鼓励下,彭德怀也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怀疑,没有据理力争,而是召集志司的指战员一起制定下一战役的作战方案。
如此一来,我们非常遗憾地错过了这个难得战略机遇窗口。
很快,我军就要遭到了李奇微的疯狂反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