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专掌制诰、史册、文翰等事务,负责考察并评议制度,详细校正各类文书,并备天子顾问之需。遇国家大政事、大典礼,翰林院需召集诸臣共议,与各部门共同参决。
图片点击可放大
明朝翰林院组织架构图
翰林院主官为学士,品级为正五。
其下设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二人,品级均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二人,品级均为正六品;五经博士九人,品级为正八品且职位世袭;典籍二人,品级为从八品;侍书二人,品级为正九品,但此职位后来不常设;待诏六人,品级为从九品,同样不常设;孔目一人,未入流;修撰品级为从六品;编修品级为正七品;检讨品级为从七品;庶吉士则无定员。
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均属学士之列,他们除负责翰林院的日常管理工作外,更常担任皇帝的顾问。皇帝赋予他们极高的荣誉,当天子亲临太学听讲,或举行郊祀庆成等宴会时,学士需侍坐于四品京卿之上,以此彰显其尊崇地位。
除学士之外,明朝翰林院中还有侍读、侍讲,他们专门负责讲解并诵读经史典籍。此外,这一板块还设有特殊的五经博士,他们分别掌管专门经典的讲解与传授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五经博士的后裔能够世袭获得圣贤先儒的优给待遇,但他们并不需要参与书院的具体事务管理。
明朝翰林院的内务事务则由典籍牵头,侍书、待诏、孔目协助,共同掌管翰林院的章奏、文移之事,并负责管理翰林院的图书。
修撰带着编修和检讨,他们一起构成了史官团队,负责记录王朝的历史。修撰主要负责修实录,记录皇帝的言行,讲解经史,还要写典礼的文稿。
检讨主要负责修国史,就是写国家的历史。而编修则更多地负责起草诏书和处理机密文件,为王朝的政务提供支持。
最后来说下庶吉士群体,他们主要由科举考试中选拔出的具有潜质的进士担任,类似于今天的企业管培生。
在任期间,他们有机会参加“转正”考核,每三年进行一次。通过考核并留下的人,如果是二甲出身,则会被授予编修职位;如果是三甲出身,则会被授予检讨职位。
而那些未能留下的人,则会转任其他职位或被外放。
明朝宣德五年时,曾命令学士负责庶吉士的教习工作。而到了万历年间以后,这项教习工作则由吏部和礼部的侍郎共同负责。
为什么明朝很多尚书也兼任大学士呢?自成化年间起,周洪谟之后,礼部尚书与侍郎的职位必须由翰林出身的人担任,而吏部两位侍郎中也必须有一人出自翰林。
凡是由翰林出任尚书的人,都需要兼任学士衔,六部都遵循这一惯例。侍郎则需兼任侍读或侍讲学士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