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突发自然灾害时
政务新媒体有什么作用?
提问:
遇突发自然灾害时
政务新媒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01
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越是自然灾害发生等危害特殊情况,越要体现政府机构及相关部门的信息权威和波次发布,从职责角度,谁牵动自然灾害事故的处置与应对,谁就担负信息发布引导的责任;从受众角度,公众期待及时获得官方的权威信息,政务新媒体的信源是第一手的,也是最能体现信息准确与权威的,这比任何获悉转发的消息都更直接;从传播角度,自然灾害中的各类信息交织,容易产生传言与谣言,官方信息的及时准确详实,是避免谣言产生的重要因素;从政府形象角度,应对灾情中会开展大量工作,这些工作需要广而告之,边做边说,一方面受灾群众获知后,可以缓解焦虑情绪,一方面则是信息公开的需要,政府做了什么,效果如何应直面群众的监督与评价。
02
动态跟进灾情处置
动态发布是灾害信息应对的重要特点,随时灾情形势的发展,随着抢险救援措施的推进,随着群众需求诉求的变化,相关部门的工作举措也是动态跟进的,政务新媒体的滚动信息通报就是最及时反映工作进展成效的公告牌,这种“类直播”式的报道,体现网络发布与实体工作的同频同步,用充分的实时实用信息,来让公众形成对救灾情况的客观印象,也是让受损群众有了可依赖可信任的官方信源,是把信息有效汇聚的重要手段。
03
实时对接群众求助反馈
互动性是政务新媒体的天然优势,这在自然灾害应对中更为重要。群众通过@、留言、评论、直播等方式,反映实际状况,具体诉求,期待就的是迅速得到关注和解决,政务新媒体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之一,特别是这种诉求与处理反馈是在公开方式下进行,在众多网民的围观下开展,更能展现灾害中为民服务的态度与效率。从传播的角度说,每一个具体事件正是积累形成,公众对于救援处置能力的信心与正向评价。
政务新媒体遇自然灾害时的工作
注意事项
01
要明确发布主账号
主账号要率先发声,并通过主动说明、持续发布等方式,告知社会,相应的账号是本地区发布相关灾情及救助情况的主平台阵地,要积极认领发布责任,并吸引媒体及公众的注意力,来促进政府权威信息的传播与推广。
02
建立以抢险救援为核心的矩阵群
如应急、公安、交通、民政、气象、通讯等部门的政务新媒体账号,应在政府主账号的牵动下,以加挂话题、互相转发、@等方式,将与灾情应对服务群众有直接关联的信息反复强调聚合传播,体现统筹调度和各司其职,避免重要信息只在单一账号发布而降低传播力。
03
建立求助救助情况的转办机制
对于灾情中群众通过网络反映的危险与求助,政务新媒体账号要主动承担起信息发现、接纳、转办责任,用最小闭环将网上信息转化到实体的救援服务中,并适时适度地将处理情况通过信息回复、跟踪反馈等方式作为发布内容,这种具体求助事件的办理是很能吸引公众关注的。
04
要实施24小时值守
与平时不同,灾害情况下,时时都可能有重要信息要发布,刻刻都可能有群众的紧急求助,因此相关政务新媒体账号必须保障全天候的值班值守,并把这种工作状态恰当地让群众了解到。
05
要注意发布信息的匹配性
应以应对灾情为核心内容,减少常规或其他无关信息的发布,毕竟特定时段和区域,群众关注的就是灾害处置情况,不要让群众关切和发布内容形成偏差。
06
要注意现场图片、视频等直观信息的使用
越能直观反映工作场景的传播力越强,越是真实发生的越有感染力,一个视频片段一张场景照片都不用过多文字说明,大家也能感同身受。因此,从发布内容上说,应突出有现场感的视频和照片,而这些素材的来源,要么从一线工作人员处建立起收集渠道,要么和当地的网民群众加强互动,转发收集大家的记录,可以建立相应的话题、专栏来集中展示,灾情报道中,素材越丰富,视角越广阔,越能全景式地记录下特定时期的众志成城患难与共。
福尔猫斯
一个不愿露脸的业内人士,告诉你舆情后面的可能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