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火了一年的“citywalk”余热未褪,“city不city”又出圈了。这句双语梗出自旅居上海的美国博主“保保熊”。魔性的语调,吸引了不少中外网友及明星艺人跟风玩梗。
中国外交部也对此作出回应:很高兴看到外国朋友们在中国享受美景美食,亲身感受生动真实的中国。中国就在这里,欢迎大家来。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city不city?
玩梗嘛,最重要就是开心
“city不city”到底是什么意思?根据原创博主的回应,“city不city”除了表示城市化,更重要的是什么东西让你感觉到非常刺激和开心。如果你自己创造什么是city的,这个也是很city的行为。
可见,“city”被创作者赋予了“洋气”的新含义,并适配于各种场景。逛街购物、景点打卡、品尝美食……万物皆可city。日常生活中,人们随时随地都能脱口而出一句“city不city”,来表达某种态度和感受。
为什么网民们热衷于玩梗?作为一种娱乐化的生活方式,“玩梗”体现了当代年轻人对个性化表达和社交认同感的需求。
置身于快节奏的内卷时代,卷学业、卷事业、卷家庭,每个人都为生活疲于奔命,被各种重担压得喘不过气。大部分人的现状是卷不动又躺不平,于是“松弛感”成为大家向往且追求的平衡状态。
轻松幽默的网络热梗,往往贴合当下的社会情绪,为网民们的焦虑和压力找到了宣泄出口。
当热梗融入生活,就成为了日常交流的一部分。年轻人在模仿和二次创作中传递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既收获了身份认同和群体归属感,也感受到了更多的生活乐趣。
借用TVB剧里耳熟能详的一句经典台词:“做人呐,最紧要就系开心。”玩梗嘛,开心就好。
双语梗出圈:
打开中国文化的新方式,好city啊!
与一般的流行梗不同,“city不city”通过外国人的视角看中国,展示中国的城市魅力,打破了部分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可以说,“city不city”爆火的背后,是中国文化的爆火。而双语梗的跨文化传播特质,让中国文化以更通俗、更生活化的方式走向了全世界。
1
创意来源于中国生活,又反哺中国生活
造梗博主“保保熊”是跨越多平台的网红,拥有国际化粉丝群体及跨文化生活背景。“保保熊”旅居上海,这恰是“citywalk”率先流行的城市。
上海有洋泾浜英语,中英文混杂的语言习惯信手拈来。作为住在中国的外国人,“保保熊”早已对文化交融的环境耳濡目染。他发现在上海,或是在中国各个地方的商务圈,会用双语说:“我们马上有meeting”“我们的project现在要delay一下”。他觉得很有趣,便萌发了“city不city”的创意。
2
中国不缺city,需要的是被世界近距离感受
中国火遍全世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华旅游。144小时过境免签、高铁出行、刷脸支付……中国有便捷的生活服务,也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更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为外国游客“说走就走的旅行”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人民日报评论说:“今天的中国,最不缺的可能就是‘city’,而需要的,恰恰是被世界近距离观察、体验、感受的机会。”
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类似的文化现象或会频繁出现。“city不city”借助短视频平台走红网络,启发我们要积极把握时代机遇,通过创新文化传播方式,让世界感受真实的中国。
网梗虽有趣,热度有周期
据说,大多数网络流行梗的热度持续时间只有不到两个月。网络文化更新迭代,热梗层出不穷。梗本身的记忆点越强,保持热度的时间就越强。
言简意明、易于模仿的“city不city”,尽管在信息碎片化的网络语境下找到了正确的打开方式,但我们都知道:没有一个梗能穿越热度周期。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河提醒:“在网络热梗为我们源源不断地带来流量和话题的同时,需要警惕越来越简单化、标签化、模式化的单纯依赖梗的宣传方式,最后演变成一窝蜂地跟进、复制,用户又会进入一个索然无味的审美疲劳阶段。”
武汉大学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则表示,语言学界对这一用语现象有过讨论,意见不一。语言是交流工具,该类用语简单实用,表意明白,又不失幽默风趣,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因此,面对网梗的流行,我们不妨秉持一颗包容、开放的心态。对梗文化的优势和不足保持清醒的认知,我们才能更好地将“梗”为己所用。
“city不city”还能热多久,我们不知道。但“中国热”、“中国文化热”正持续升温。
更多故事 :
拙见小助手↑
读完记得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