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董指导

-------------------------------o--------------------------------

本期要点

#手机 #折叠屏 #荣耀 #小米 #UTG #铰链 #AI

-----------------------------o------------------------------

理工科和金融的复合背景,让我可以用前瞻的视角、通俗的语言,理解、阐述技术发展。国内头部私募投研工作、头部财经自媒体创业经历,让我更喜欢从“商战“角度,理解竞争、理解企业、发现机遇。

今天就来聊一下“折叠屏”。

人都是贪婪的,既要又要还想要。

比如对于手机,我们就希望:用它的时候,屏幕大大的,刷剧看比赛都过瘾;不用它的时候,又能小小的,放兜里包里都方便。于是,折叠屏手机就诞生了。

从产品经理角度看,折叠屏手机和用户的刚需,是王八看绿豆、看对眼了。正所谓,抓住刚需,必成大器。

但实际上呢?从2019年开始,折叠屏就被年年看好、年年爆发、年年元年。一元五六年,结果,手机渗透率还是只有1.7%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也有一些好苗头。比如,增速还不错,国内折叠屏手机2023年增速达到114%,已经连续4年每年翻倍。

基数低、增速高、空间大、需求刚,怎么看都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赛道。关键就是,放量元年来了吗?

我的判断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从折叠屏产品和行业本身来看,发展很快,有几个临近放量的信号。只是,目前消费者普遍钱袋捂紧,手机更换意愿薄弱。一旦消费能力、意愿都回暖,折叠屏,将会成为换机主力。

信号1:国产品牌玩家入局,折叠屏产品力大幅提升。

折叠屏作为中高端机型,动辄六千到一万元,如果买来的手机还又厚又重、电量不耐耗、屏幕不耐折,自然不能打动消费者。因此,和苹果对标,是否有产品力,就成为关键。

在2013年到2019年期间,基本都是三星在默默探索,产品虽然也有提升,但速度并不快。这几年,国内品牌陆续入局。从2023年发布会来看,折叠屏,几乎是各品牌高端机型的必选形态。人多思路多,友商们参数互比,也再次喜闻乐见。

中国玩家入局后,带来了产品层面的快速发展:更薄、更轻、形态多样。

先来看效果。

“减薄卷王”,目前当属“荣耀”。2021年初,行业内折叠厚度为1.5厘米,2023年,荣耀Magic V2则系列率先将厚度减少到了1厘米以下,开启了“毫米时代”。

通过提升屏幕、铰链、电池等设计,目前最新的Magic V3,折叠厚度只有9.2mm,重量仅为226g。和iPhone 15 Pro Max的重量几乎相等,厚度也仅剩1毫米之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形态方面,也有了外折、内折、横折、竖折,还有技术储备的三折。尤其是竖折,虽然展开面积没有横折大,但是可爱的外观,非常受女性喜欢。

众所周知,一款消费电子产品,如果没有获得女性的认可,是很难普及的。这在Vision Pro的发展上也是一样。

“价格屠夫”小米,也终于上新了“小折”新款。也许是受了小米汽车女性热卖的影响,“小折手机”的宣传口号也十分“卡哇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前质疑折叠屏最多的是“价格过高”。但这个质疑只能对一半。价格确实是影响普及的因素,但iPhone、特斯拉问世的时候,价格也不低,但依然买者众多。

关键是“值不值”,就像广东有钱人的说法,可以买价格高的,但不可以买贵了。

目前,从产品力来看,已经对得起价格、比得起苹果了。而产品力背后,是制造力提升。

信号2:制造方案逐渐统一,规模降本成为可能。

制造业,一条核心规律就是“发挥规模化优势、量产降本”。规模化就意味着要有标准化。不然各家零部件都不一样,那就很难大规模生产。只有方案统一,供应商设备才有复用性,也敢于上规模。

在折叠屏手机中,无论提升体验、还是降低成本,都有两个最重要的部件:显示屏幕和机械器材。这两个领域,随着中国玩家的入局,制造方案提升了,方向也逐渐统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显示屏领域,最重要的是“盖板”。主要起防护作用,但又要求折叠性和透光性良好。相当于,肌肉硬汉又温柔可人。可想而知是多么困难。

2020年之前,盖板材料主要用的是CPI(透明聚酰亚胺),可以粗糙地理解为硬塑料。看起来平淡无奇,但要做出高质量产品并不容易。和材料多个领域类似,CPI产品的头部公司也是以日本、韩国为主。小米首款可折叠手机的盖板供应商就是韩国克隆工业(KOLON)。

CPI的透光性略差、容易有蓝光;也容易有折痕。于是, 2020年三星首次采用UTG材料(超薄柔性玻璃)。

玻璃如何能弯曲、反复折叠呢?这个问题想想就很难,实际生产更是很难。而基本原理就是减薄。当玻璃足够薄(小于100微米)的时候,柔韧性会显著提高,再辅以一些化学处理、镀膜等,就可以做到弯曲折叠但不断裂。

这个方案效果很不错,目前也已经成为了行业主流。国内公司也纷纷采用了UTG方案。

机械领域最关键的零部件是“铰链”,粗糙可以理解为门的合页,它的主要作用是支撑、保护屏幕,完成折叠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铰链设计,可以说是折叠屏手机中牵一发而动核心的模块。也是各品牌微创新最多的、必争之地。创新主要瞄向:结构设计、加工工艺、和材料选取。

结构方面,根据手机闭合时铰链侧面的形状,可以分为U型和水滴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U型的开创者是三星,2019年采用了滑轨加双转轴。这种形态优势是简单、容易弯折,但会导致内部空间浪费、凹痕显著、闭合不紧密、也比较厚。

水滴形的开创者,居然是过气了的摩托罗拉。其2019年发布的Razr,就采用了水滴形方案。这个设计,可以使得屏幕闭合时更紧密,折痕得到显示改善。而且贴合紧密、可以降低厚度、也减少灰尘入侵。

水滴形铰链,唯一的劣势就是,贵。设计复杂、零部件多。U型铰链大概60多个零部件,而水滴形则动辄一百到两百个零部件,价格于是也就增加到了U型的三到五倍。

但对于背靠供应链的国产玩家而言,只要需求对,卷来解决贵。水滴形是真的好看、真的薄,于是就成为了铰链的“主流方案”。

铰链工艺上,目前主要采用的是金属注射成型法MIM(Metal Injection Molding),即把金属粉末与粘结剂混合来进行注射成型。

这种工艺,量产效率高、也适用于生产复杂件(铰链精密度要求高),而且成本也比CNC的方法降低不少。根据民生证券研报显示,以智能手表为例,复杂的CNC生产手表件价格约80-100元,使用MIM辅以少量CNC,价格可降至40-50元。

另一种生产工艺是3D打印。也已经是非常成熟了。

工艺的确定,有点类似于新能源车里的“一体化压铸”,规模生产、提效降本。

材料端,国内玩家的思路也是从成熟技术里找跨界。比如,液态金属、钛合金、碳纤维、盾构钢等等。力求轻薄又有韧性。

整体来看,友商们可以玩出一些微创新差异化,但决定物料成本的制造端,方案基本统一了。留给供应商的,就是开工、降本。这也就是第三个信号。

信号3:中国供应链进场,平替、突破,都在推进

关于中国供应链的威力,就不用多说了。苹果、特斯拉都已经验证了。这几年,折叠屏的国产供应商,逐渐成熟。有采用土法平替的、也有高端突破的。

比如前文提到的UTG玻璃,在两年前基本是海外公司的天下。德国的肖特Schott独占40%份额、剩余为美国的康宁Corning、日本的旭硝子。

在UTG领域,三星公司还对我国手机商进行了“卡脖子”,它买断了德国肖特的超薄玻璃。导致肖特只能卖一些更厚的玻璃,给国内公司。

生产UTG时,海外公司可以直接将玻璃水拉制为所需产品,被称为“一次成型”。而国内宣称具备UTG技术的公司,大部分其实是“二次成型”,也就是先买来厚的玻璃原片(例如肖特的)、再进行减薄处理。

二次成型也可以做到一次成型的效果,但是技术也不容易,需要用化学试剂把玻璃腐蚀减薄,这对精密性、一致性也有要求。所以国内公司良品率还不高,正在从20%爬升到60%。

玻璃领域的公司,也是良莠不齐。比如2023年,东旭集团宣称首条UTG投产,但却被爆出占用子公司上市公司96亿元,导致上市公司都要被退市。还有创业公司,成立一年就宣称良品率达到80%,碾压国内老资格企业。

目前国内技术和业务领先的企业,主要是中国建材集团旗下的凯盛科技、以及安徽国资委旗下的长信科技。长信科技的玻璃原片为外采,而凯盛科技则采用自己的玻璃原片再进行减薄处理。

凯盛科技也是华为的合作伙伴,在2021年华为公开的“一种提高柔性玻璃弯折性能的加工方法”专利中,申请人就为凯盛科技和华为。2022年初,凯盛生产的UTG,实现连续弯折百万次不破损,并成功导入下游企业。最近也在尝试突破一次成型技术。

海外公司推动UTG从0到1、国内公司推动从1到100。未来,随着良品率不断提升,玻璃盖板的价格也会不断下降。而工艺成熟,也会为减薄带来更多空间。

显示的另一个关键部件就是柔性OLED面板。这个领域国外是三星、LG,而国内则以京东方、维信诺等企业为主。关于面板的发展、对决,可以参见另一篇文章,此处不再赘述。

在铰链环节,无论材料、还是MIM工艺、零部件,都是国产公司撑起大梁。但是在组装领域,由于对精密性要求高,目前多以中国台湾和海外公司为主。这也是未来国内公司从零部件发展到组装业务的机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年前,国内供应链加速了苹果的起飞、智能机的普及,这一次,在折叠屏领域,也会如此。

信号4:AI赋能手机,折叠屏形态更占优

如果只用大屏看剧玩游戏,似乎和中高端定位也有不同。如果能加入效率办公,就更有吸引力。

在手机上办公,在之前不太可行,屏幕太小、交互不易。比如office套件处理起来就格外麻烦。但是,这一波AI赋能手机,也许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

之前在手机上进行复杂业务不方便,但现在可以交给AI执行。而两个屏幕就可以成为工作界面、展示界面,对比处理、协同处理都会更高效便捷。

比如,一个屏幕开视频会议,另一个屏幕用AI生成文本、进行处理。一个屏幕看同花顺,一个屏幕看各种面食。

这个需求也符合人性。当AI成为执行者的时候,用户就成了老板。哪个老板不想多开几个窗口、看看员工到底在干什么。

AI让用户和应用之间的交互更方便,而多屏也如此。

结语

折叠屏手机还面临着一个应用适配的问题。目前也就主流几款应用可以做到完美适配,其余的也只是凑合能用。

但这基本就是先鸡先蛋的问题。随着折叠屏用户基数上升,适配也会赶上来。

总结来看,折叠屏确实已经在变得越来越好了。遗憾的是,中高端的定位,在此时虽不是生不逢时,却也是火候欠缺。毕竟,代表中产消费的中国中免,股价都跌了80%。

但是,对于手机而言,折叠屏却是唯一有趋势性的创新点了。因而,宁可一思进,莫在一思停。

-全文完

理工/金融 复合背景,

百亿私募/头部自媒体 双重经历

董指导 和大家一起

深度挖掘商战,前瞻发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