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往东30里,小地名叫玉林村,村中玉林水库碧波荡漾,在波光粼粼的水库边上,坐落着佛教寺院玉临庵,此处丘陵起伏、山环水抱状如莲花,而玉临庵恰居“莲花”之内。
(一)
上午,距离早饭结束已经过去两个小时,心悟师终于将庙里的卫生打扫得差不多了,只剩天王殿前黄葛树下的叶子还没有清扫干净。
她身着一袭暗黄色海青站在树下挥动着一把长柄扫帚,那是用一种在农村被称为“铁扫把”的植物晒干后制作而成的,她将黄葛树掉落后仍然鲜绿的叶子扫成一堆,准备就地晒干后拿来烧火做饭用。
天王殿紧邻五观堂,门前是一个宽敞的坝子,尽管时值烈日炎炎的酷夏,坝子仍然一片荫凉,就连地砖也因常年光照不足而青苔斑驳,这全赖边上的三棵百年黄葛树,其中最大的一棵已经800余岁了。
三棵枝繁叶茂的黄葛树冠犹如三把巨伞撑在天王殿和五观堂上空,遮天蔽日,在佛经中,这种树也被称为“菩提树”,2500余年前,佛陀的前身释迦牟尼就是在一棵古老的菩提树下静坐悟道,从而成佛,而这里的三棵黄葛树,传说是三位守庙人的化身。
玉临庵是一座始建于唐代的佛教庙宇,当地流传在北宋初期,当时还是皇子的宋真宗赵恒到四川灌县(今都江堰)镇压王晓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动乱,经过此地时前方吉报传来战事平息,当地人为了纪念真宗御驾亲临,便将庙宇改名“御临庵”,后因避讳又改为“玉临庵”。
玉临庵尽管历史悠久,但在文革时期庙中古迹遗失殆尽,庵堂成了学校,文革过后虽恢复了它的宗教场所身份,但在2008年5.12地震时,身处龙泉山脉的玉临庵未能幸免,仅有的庵堂损毁,如今纵览整个庙宇,所有建筑均为地震后新建,唯有那三棵黄葛树是饱经时间风霜的古物。
古老的黄葛树给玉临庵带来浓荫与灵气,但也给心悟师的日常打扫增加了工作量,黄葛树一年四季每天都会掉叶子,并且一天不定时,可能早上刚清扫完,下午又掉落一地。
心悟师说,就这块坝子她一天要扫好几次,这个季节还算好的,特别是秋天,叶子掉得更多更快。
心悟师是玉临庵的现任主持,一位出家30年、年近80岁的比丘尼,法名释果良,17年前她来到玉临庵,当时整个庙宇也只有黄葛树下的一间土灶小厨房和一间庵堂,条件十分简陋,那时她就发愿要振兴道场,没想到很快遇上5.12地震,整个玉临庵几乎成为废墟,恢复道场只能重建,但这是一项投入巨大的工程,资金不够,心悟师就把自己出家之前创业所置的产业卖掉筹款,加上居士和十方信众的帮助,才逐渐在废墟上重建了庙宇。
如今的玉临庵规模达到了6000平米,含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客堂、五观堂、学堂、居士楼等建筑,殿堂雄伟,佛像庄严,庙内各项设施一应俱全,但最令人意外的,却是庙里数量惊人的客房。
记得刚到玉临庵的那天下午,心悟师正好带着两个当地信众参观庙里的环境,我跟随在他们身后,看着心悟师拿着那把“铁扫把”,拖着有些疲惫的身躯,貌似她刚打扫完某处卫生,他们穿过大雄宝殿,拐进居士楼,心悟师打开一个个房间,只见小一点的房间里面放着两张床,大一点的有七八张床,更大的则是放着十几二十张床的大通铺,大大小小的房间总共约能容纳上百人居住,并且所有房间里的床单被套生活用品具备,大部分还是崭新的,但都空置无人。
“为什么要修这么多房间?这些房间都是给哪些人提供住宿的?”后来我忍不住好奇问了心悟师。
“以前会有师父到庙里讲授佛经,也有很多信众前来听课,讲经需要几天时间,他们会住在庙里。但是这两年很少有师父讲经了,就算有,来听课的信众也非常少了。”心悟师解释道。
“那现在这么多房间不就空着了吗?”
“还有居士和挂单的师父嘛,而且做法会时人多要住,但基本没有住满过。”她有些尴尬的笑道。
“既然没有住满,那这些房间可以对外住宿吗?”我觉得这么多房间空着实在有些浪费。
“只要是信众都可以,因为有信仰的人比较守规矩一点。”心悟师回答。
“当然,这个信众包括很宽,不仅仅是佛教的,其它的也可以。”她又补充道。
(二)
玉临庵虽然规模可观,但据心悟师介绍,庙里年轻一点的比丘尼外出参学了,目前常住的只有她和弟子妙兰师两人,庙里不仅有庵堂建筑,还种着几亩菜地,妙兰师平时主要干地里和厨房的活,而打扫卫生的工作就落在心悟师身上。
“但是地方太宽了,我每天都要花费很多时间在搞卫生上,连学习的时间都很少了。”心悟师很无奈地对我说,当她说这句话的时候,她正拿着“铁扫把”拂去天王殿柱子上的一张蛛网。她觉得蛛网是个很麻烦的东西,因为刚清理掉不久它又结上了。
“那当初为什么要建这么宽呢?特别是那些客房,投入那么大不说,可能一时还用不上。”我表示费解。
“我当时想的是,要建嘛就要一次性建好,它可以用很多年,这样后面的徒子徒孙们就不用为建设操心,就可以专心学佛和弘法了。”心悟师回答。
等到终于空闲下来,心悟师上楼回到房间,她戴上老花镜,拿出一本《妙法莲华经》和一本《楞严经》给我,说是一起学习。这两本都是佛教中极为重要的经典,被誉为“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
“您平时除了学习外还打坐吗?”我问她。
“以前打过,现在几乎没有了,因为我没有那么多时间。确实打坐心会静,心静才会生智慧。但也不是全靠打坐,只要明白那个理。”心悟师回答。
“如何明理?”我继续问。
“主要是要找到我们那个真心,找到真心的本来面目。”心悟师说。
“那什么是真心?”我追问。
“真心妙用无穷,任何东西都是我们心现的。”接着她又补充了一句:“我们这个心,见山现山,见水现水,当你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你就回归自性了。”
《楞严经》曰:“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可这跟我们平时的修行有什么关系吗?”我很疑惑。
“我们本来就是佛,是迷惑颠倒的佛,每个人、花草树木、猫猫狗狗都有佛性,没有佛性怎么修得成佛呢?我们就是要转那个念,我们的心要不跟随境转,那个才叫学懂了,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落实到生活上,只能打个口头禅。”心悟师回答。
“我们应该如何了脱生死轮回呢?”我问了她最后一个问题。
她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翻开《楞严经》让我看了一段内容:“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静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如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知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屈相。”
心悟师认为自己对佛学不够精进,她知道这两本经书的奥妙,但是讲不好,所以她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这样才能更好的宣扬佛法。
但是庙里的琐事让她疲于应对,毕竟她已经老了,可以看见她头上冒出的白色发茬,她说这些年修建寺院维护道场耗了很多气,现在她有高血压,心脏也不好,玉临庵建在山丘上,坡坡坎坎比较多,有一次她打扫卫生的时候从石梯上摔倒腿受了伤,现在走路多了腿就会痛。
她希望庙里能来一些年轻的学佛弟子或者义工,同时也希望妙兰师少种一点蔬菜,两人够吃就行,如果两人一起打扫卫生就能腾出更多时间学习。
但妙兰师似乎在种地这件事上根本停不下来,尽管她每天几乎没有空闲的时候,她60多岁了,腰椎也有毛病,脊背都有些佝偻。但她坚信外面买的菜不健康,只有自己种的吃着才放心,她说自己几乎不在外面吃饭,如果必须要吃,就只吃白饭不吃菜。
但种地干活并不影响妙兰师学习,她几乎任何时候都在用手机听讲佛经,为了方便做事,她干脆用绳子把手机栓在腰上。她说自己出家前并不识字,来到玉临庵跟着心悟师三年后,已经能读“百字令”和“如来十号”了,她说的百字令不过是从经书上摘取的一小段百字内容。
“我小的时候没有读过书,现在来庙里就是来读书学习的。”那天她在地里摘豇豆的时候对我说,看着她戴着草帽满头大汗一脸憨笑的样子,我信了她的话。
在我离开玉临庵的那天,一上午都在下雨,所以也没有打扫卫生,中午雨停了,心悟师突然接到电话,一位从外省过来的比丘尼师父下午要来庙里讲经,她很高兴,随即拿起扫把赶紧大扫除,午饭都没顾上吃。
她将整个玉林庵里里外外打扫了一遍,忙活了好几个小时,接着又赶紧联系当地的居士和信众们前来听课。最后,她留我再多待几日,她认为能遇到有学问的师父讲经是难得的好事,也是有福报的人才能听到的。
下午,当讲经的师父到达玉林庵后,她告诉心悟师,她们一行人从五台山出发来到四川,一路上都是大雨,但当进入简阳时,天气突然放晴,到达玉林庵这边后,更是蓝天白云田园宁静一片祥和,她认为简阳是个好地方,因为这边寺庙林立佛法昌隆,也认为玉临庵是块吉祥宝地,天空突然放晴是心悟师一心维护道场宣扬佛法所得到的护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