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郁有满
崇宁路因崇宁桥命名,桥下古为六箭河,为唯一东通东水关、西通西水关的河。以桥为界,分小河、大河东西两段。西段的大河,清代更名师古河,因有善智尼庵而命名。崇宁桥,位于六箭河中段,唐代咸亨二年造,因桥形偏斜,故名斜桥,宋代崇宁年间重建更名崇宁桥。1936年拓宽新生路时,在斜桥河底挖出古碑1方,刻有“崇宁桥”三个字。原桥西之北岸为大河上,桥东为小河上。大河上南岸对面为师古河上,明代中叶称文元里,清改名师古河上。1956年填没二河,连接为路基,取名崇宁路,并拆除桥梁。自明代始,中市桥至大河上居住的都是秦氏,故崇宁路上秦氏古建筑特别多。
崇宁路 大河上(1957年摄)
崇宁路 小河上(1957年摄)
秦淮海祠,建于清初,位于崇宁路102号至106号。无锡秦氏是宋代诗人秦观后裔,为大族,代有名人。
秦氏承志堂,建于清,位于崇宁路92号至94号。
秦氏宝仁堂,建于清,位于崇宁路126号。
秦氏宫保尚书第,为清代经史学家、曾任刑部尚书、署理翰林院掌院学士秦蕙田的故居。建于清,位于崇宁路63号、镇巷14号(因秦家后门也是相互往来的通道,东首有一横巷是支弄,通向师古河,此巷是主道,遂成为正巷,后人传为镇巷)。
秦蕙田先世秦永孚、秦仲孚于明代被旌表为双孝之门,秦夔在凤光桥堍造双孝牌坊,在今无锡烤鸭馆门前,1957年修筑崇宁路时被拆除。
牌坊有旌贞坊,位于崇宁路西段83号附近。明代为秦汉聘妻熊氏立。1956年拆除。
两浙文宗坊,崇宁路205号。据旧志载在师古河东,明秦梁立,朝南一面书“天垣谏议”4字,石柱木结构,上盖筒式砖瓦。1958年拆除。
孝子坊,崇宁路83号附近,凤光桥北。明陆爻立。1956年拆除。
秦氏章庆堂和景福楼。在崇宁路48号至50号,原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旧宅共六进,由曾任江西于县知县的王丰亭所筑。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探花秦勇均,返里途中殁于商州公馆。子玉斋,官教谕,扶柩返归后,购王宅为私邸,并予整修。第一进为石库门,门屏上绘秦琼、尉迟恭像。第三进大厅上由王澍所书的“章庆堂”匾额,倪承宽、秦勇均撰写的“雅望崇深推仰岱,宏献溥洽庆为霖”楹联。第六进即景福楼,呈井字形,中为天井,铺大方石板,坐南朝北与朝北朝南各六架五开间二层,有东西两厢房连接,因楼上楼下四面都有走廊可以转通,故又称转盘楼。转盘楼砖木结构,坚固结实,屋顶曲椽,飞檐,廊下有连环栏杆。楼上东面楠木窗八扇,镶嵌玲珑,飞金灿然。西边六扇,雕“孟女断机教子”“欧母画荻识字”及“八大锤大闹朱仙镇”“梁红玉擂鼓黄天荡”“赤壁鏖战”“空城计”等戏文故事。上述或已毁,或已拆除,或已改建。
秦氏“文献之家”,位于原崇宁路114号至116号。主人秦夔及其后代秦梁均为明代进士。秦梁还纂修过明万历《无锡县志》,故名。
许氏既翕堂,位于原崇宁路7号和东河头巷27号。主人许松佶,清乾隆时官至安徽布政使,后被罢官居无锡,购此宅。辛亥革命时期的警务长许嘉澍即居此。其转盘楼规模小于景福楼。青砖雕刻为罕见。房屋被拆后,其屋主许树铮十分地怀念老屋。
侯氏余庆堂,建于清,位于崇宁路49、51、53号,镇巷10号之一。
少宰坊,位于崇宁路52号,为明状元孙继皋立,1958年曾大修,1966年被拆毁,内进学士坊也被拆除。后代历有名人。如清代曾任浙闽总督的孙尔准;清末与吴稚晖一起公车上书的举人、后又一起在日本留学的孙揆均,研究近代经济史、中外关系史的学者孙毓棠等。小娄巷有孙继皋之少宰第,原为谈恺之宅,现已不完整。
崇宁路 明代少宰第(1959年摄)
解放后的几次洪灾期间,崇宁路曾几度遭淹,被称为“洪水走廊”。2000年市建设部门对崇宁路进行大修,重点对各种管线、道路、两侧景观等进行改造。整修后的崇宁路,以新生路为界,东段成为公检法司政一条街;西至中山路段,形成以“文渊坊”为重点的文化商旅街。
解放前小河上办有育才初级中学,后改为建华初级中学,解放后迁至新生路,为新生路初中,后名第十一初中、二十五中、电子职中。
上世纪90年代初,曾有专家在《无锡日报》上撰文呼吁,将崇宁路建成“文物一条街”。可这里多政法单位,经过10多年的大拆大建,这些政法机关已是高楼林立,很洋气,很威严,成为真正的“政法一条街”,有公安、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等,留下一些文物的“边角料”,计划在崇宁路西头北侧建设“文渊坊景观街”,向北延伸出文渊路,与即将改建的崇安寺相连接。2005年4月,秦邦宪故居修复开放。
崇宁路西端是中山路,路口有三凤桥烤鸭馆和慎余肉庄。三凤桥原通后西溪(三皇街)和凤光桥,故取名三凤桥,1954年拆除,现有名无桥。在三凤桥肉庄和烤鸭馆东侧的路旁,1981年起设有崇宁路花鸟市场,有近百个摊位,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年成交额不下200万元。后移至新建的南禅寺。崇宁路27号曾办有无锡市幸福食品厂。
(图片来源:《城市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