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帖称,上海某211大学,对学生就业的最低要求是办理一张银行卡,由家长在一个月内分四次打入4000元(每次1000),备注家教费用,然后打印流水给学校即可。由于难度小,家长们纷纷采用,给如此人性化的211大学点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这究竟是咋回事?

关于就业率造假,其实这个历史有点沉淀了。据2023年8月的报道,《北京青年报》曝光了一些高校毕业生存在的“纸面就业”现象。所谓的“纸面就业”,指的是一些大学生并没有真正就业,而是假装找到了工作。为此,一些学校甚至制造虚假的就业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一些高校将三方协议的签约率要求“层层传导”,有的辅导员为了“方便”学生,直接代其“网签”。甚至有商家为了帮助毕业生“假就业”,提供付费“盖章”服务,在假装就业的利益链上,竟然还产生了一套“盈利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有从事高校就业工作的老师透露,其实他们也承受着来自上级的巨大压力。如果完不成上级安排的“代签”任务,不能让学校的就业数据在纸面上“好看”,他们也会被施压,影响工作业绩。

据该报道指出,一些高校有令不行、明知故犯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剧场效应”导致有的高校争先恐后就业率一个比一个高,“囚徒困境”导致有的高校身不由己拔高就业率,“破窗效应”导致有的高校对就业率造假不以为意……对规则缺乏发自心底的尊重和敬畏,自行其是对规则进行变通和替换;一些人认为遵守规则是迂腐、笨拙和胆小的表现,绕过规则得了好处才显得灵活、聪明、有本事。

其实,促成高校就业数据造假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值得重视。

当前评判一个专业开设的必要性在于就业。若就业率不高,则专业设立的必要性降低。保专业即是保学校,高校专业的设立,不仅包括师资力量、教研设施的配置,还涉及相关经费的划拨。若被停招,则可能面临相关师资的安置、办学经费的降低等问题。

因此,毕业生的就业率确实成为高校当下卡脖子的“政绩工程”。如果数据难看,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不好交代。

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前段时间,就连华东政法大学都曝出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校友会不得不奔走呼吁,为学弟学妹们排忧解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独有偶,同样是在上海,有博主发帖称,真是想不到连复旦大学的金融硕士,这么顶呱呱的学校和专业,都在焦虑找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此可见,作为知名大学毕业生就业都处于困境,更何况普通的大学呢?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202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70万,较上年增加21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4届高校毕业生中,仅48%获得offer。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网上看到某些特定高校的就业率数据:某报告显示,2024年该校本科生就业率为66.5%,硕士生63.39%,博士生14.29%,总体就业率达到60.97%,数据还是相当严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之,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各行各业都内卷严重,今年有很多头部企业都启动了裁员降薪举措,有些企业已经停止了应届毕业生的录用,宁愿赔钱,也叫停了入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如此一来,考公赛道更加拥挤。但是,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最重要的还是调整求职心态,降低预期,先上车,先积累经验,后谋发展,相信所有毕业生都能拥有自己的一番天地!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