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963年,“四清运动”开始在全国试点,原本是为了防止“修正主义”与“和平演变”,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出现了“乱打、乱捕、乱杀”等现象,然而在浙江省诸暨县枫桥镇却采取了另一番景象,由此形成“枫桥经验”,被老人家赞赏并指示推广。但是,这一做法却遭到今天佞人们的非议。
时间轴:1963
1963年,“四清运动”拉开序幕。
这是三年困难时期结束之后应对财政困难的一项解决方案。
此时周边局势日趋紧张,印度在西面中印边界制造事端妄图侵占我们的领土,美国在南面亲自下场参与越南战争,东面蒋介石正在积极谋划“反攻大陆”。
战争的阴云笼罩上空,随时可能一触即发。一旦发生战争,势必涉及到经济战,而此时我们刚刚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清理干部队伍中的腐败分子,防止“修正主义”与“和平演变”,全国各地陆续开展“四清运动”的试点。
于是从1963年开始,开展了由一线领导挂帅主持的“四清运动”,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比如“四清运动”中随意殴打他人、逼供信、变相体罚等事件时有发生,有些地方还出现了行凶放火、打死人和自杀的严重事件。
“四清运动”中的一些积极分子极尽所能,对基层干部和群众采取辱骂、刁难、威胁、恐吓等方式,对他们的人格进行侮辱,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这种乱打、乱捕、乱杀的事件不仅针对黑五类,而且还发展到批斗黑五类的家属子女。
这些严重事件不止发生在一地,而是全国各地都有发生,这让上下关系与干群关系由原来的同心协力变得紧张和矛盾。
经过了三年困难时期之后,黑五类的问题彻底暴露出来。虽然我们经过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但是这只是从经济层面进行了改造,黑五类并未彻底从思想上进行改造。
革命战争时期,大多数干部都能保持革命的作风,但是革命胜利之后,一些人就想躺在功劳簿上,准备享受自己拿命换来的特权,不再跟着老人家继续往前走。
封建主义体制表面上被摧毁了,但是封建主义思想在这些人的脑袋里依然根深蒂固。
黑五类的群体是一个复杂的阶层,黑五类包括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人、右派及其走狗,他们之间既相互合作,又相互斗争。
比如在“四清运动”之前,地主和富农阶级在领导岗位获得了权力之后,便会将他们的心腹安排在关键岗位,这些心腹之中就有反革命分子、坏人和右派,此时他们之间属于相互合作的状态。
然而,在“四清运动”中,这些人则充分暴露了自己的丑陋嘴脸,要么通过检举揭发对方来保住自己,要么就拉别人垫背,总之将人性中的丑陋暴露无遗。
“四清运动”中执行的各种经验和大兵团作战,更是促使黑五类丑陋人性的大爆发。
老人家对于历次运动的宗旨,都是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在1961年的七千人人大会上,老人家明确指出,“对于反动阶级实行专政,这并不是说把一切反动阶级的分子统统消灭掉,而是要改造他们,用适当的方法改造他们,使他们成为新人”。
然而,一线领导挂帅主持的“四清运动”在实际执行中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隔阂。
三年困难时期和“四清运动”期间发生的种种事件,让老人家深刻意识到,“阶级斗争”依然存在,它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尽管“四清运动”出现了种种问题,但是这并不代表当时全国各地就没有更好的做法。同一时期发生在浙江省诸暨县枫桥镇的“枫桥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份答卷。
枫桥镇位于诸暨的东面,面积165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如今总人口9.6万人,其中常住人口7.6万人。
1963年,“四清运动”风起云涌之际,矛盾斗争不断尖锐化之际,枫桥镇这里却呈现了另一番景象。
在“四清运动”中,枫桥镇采取的不是“桃园经验”的大兵团作战的方式,而是放手发动群众,不断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情况,由此出现了与“桃园经验”不同的“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
那么“枫桥经验”是如何形成的呢?这要从1949年说起。
1949年5月,诸暨县实行农业合作化之后,枫桥的人民群众就建立了治保会,还建立了“集体承包,专人负责,大家监督”的监督制度,对黑五类人员也建立了档案和改造制度,以上这些措施为监督改造黑五类人员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在接下来的“抗美援朝”、“三反五反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之后,我们迎来了周边的和平环境,“一五计划”的建设让大家的生活比解放前有了明显的改善,因此社会关系变得和谐稳定。
但是,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作为国民党的遗老遗少们其贪婪本性又暴露了出来,一些干部也开始蜕化变质,开始想方设法攫取财富。
更是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之后,三年困难时期来临,中印边境发生冲突,各种反华势力蠢蠢欲动之际,这些黑五类人员开始撕下他们的伪装。
因此针对这种严峻形势,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被提上了日程。
1963年,在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时,中央确定了“一个不抓,大部不捉”的方针,但在后来的“四清运动”中,实际执行时却并非如此。
一线领导对于这场“阶级斗争”采取了强势的态度,要找出根子所在,因此在全国许多地方具体推行的过程中,采取了保持定指标的做法,即“关一批”、“判一批”、“杀一批”。
然而,诸暨县的枫桥镇在实际过程中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
有人说因为江浙地区属于吴侬软语,这里的人吵架都轻声细语,民风淳朴的人不可能大动干戈。实际上并非如此,这个理由也并不成立。
明朝时戚继光招募抗倭的义务兵就在诸暨县的南面,当时那里可是民风彪悍,论格斗可以直接跟日本浪人和武士一较高下,因此不存在“大家都性格好,斗不起来”的说法。
当然,不排除另一种可能性,即南方地主与农民的关系没有北方那么紧张,之前我们介绍的“四清运动”的三大样板都是北方地区。
解放前南方多地主,北方多富农,南方多租佃,北方多雇佣。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南方的农民相比北方的农民生活水平高一点。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原因在于北方战乱多于南方,过去历朝历代的首都基本上都在北方,首都是一个国家最富庶的地方,由此带动了周边的邻省。正因为利益所致,导致了北方多战乱,因为利益会驱使各种势力争斗抢地盘。
解放前为什么会有人闯关东呢?谁愿意背井离乡去一个冰天雪地的穷乡僻壤呢?原因一方面是为了躲避战乱,另一方面因为土地被剥夺了无处为生,只能背井离乡。
战乱无疑会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夺去人们的财产,这一点在今天的股市里也是同样的道理,哪里有战争,哪里就会有资本跑路。
所以相比战乱的北方,南方更安定一点,则而安定的环境就容易形成积累,对于农民来说,也一样会形成财富,只不过没地主那么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