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羡慕啊,这样的通知书可以珍藏一辈子。”

近日,陕西师范大学的老教授们,为新生写录取通知书的视频,备受人们关注。
从2007年开始便开始手写录取通知书,到如今已经坚持了18年,可谓是最走心的录取通知书。

这可把其他学校的学子给羡慕坏了,评论区的网友们也接连发出感叹,现在这录取通知书太卷啦,不过,是值得一生珍藏的礼物。

然而,在看过各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后,真真儿是被各校的通知书给“卷”到了。

是文化,是传承,是纪念
每年高考都是学生多年寒窗苦读的印证,它是人生中一个较为重要的转折点,也为“知识改变命运”提供了公平公正的平台。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最令人期待的,就是报完志愿后在家里坐等录取通知书,等一切尘埃落定,那无比期待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看着身边报了其他学校的同学,都拿到了心心念念的录取通知书,可陕西师范大学的准新生们,在家里是左等右盼,还没把自己的通知书等来,心里也是焦急万分。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今年已经是陕师大手写录取通知书的第18个年头。
通知书一共准备了两份,除了打印版的,还有一个版本是由学校的老师、书法家、校友,甚至还有上了年纪的退休老教授们,一笔一划用毛笔书写的。

毕竟他们要在15天内需要写完5200份录取通知书,难怪学生们迟迟没收到,就连人民日报也发文调侃:
录取通知书还没到?学校:在写了,在写了。

在今年写录取通知书的这些老教授中,平均年龄竟然就有75岁,年龄最大的更是高达91岁,这个年纪还能到学校一坐坐一天,给新生写录取通知书,这种精神着实让人敬佩。

看着视频里的他们,头发花白,个个带着老花镜,一只手颤颤巍巍的手握着毛笔,另一只手点在表格上,看得出他们对这项“工作”十分专注认真,生怕把哪个学生的信息给填错了。

甚至有一个年纪大点的老教授,为了控制颤抖的手,还用另一只手握住了写字那只手的手腕,全心贯注的为准新生书写着未来新的篇章,看到这里真的是要泪目了。

得知这个消息的准新生们和网友们,直接就被学校这样的行为给感动到了,纷纷竖起了大拇指:“一笔一划写的是未来的桃李满天下。”

正当大家都在为陕西师范大学,有如此用心的录取通知书而感叹时,在评论区里冒出来了个“杠精”:“这个完全可以用人工智能来解决。”

他估计是心疼这些老教授们,年龄这么大了还要做这样的工作,属实觉得不太合理。
毕竟在2022年的夏天,就有陕师大的学生拍到一个画面:一位老者一大早就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的走在校园里,看样子很是匆忙。

这个学生盲猜他是赶着去写录取通知书的。
虽然从画面中看得出老先生的背影是晃晃悠悠的,但是也看得出他每一步都走的很坚定,可能也是想让学子们早点拿到录取通知书吧。

看到这一幕,如果“杠精”网友是心疼老教授,其实也可以理解他的心情,不过,老先生在这个年纪还有那种被需要的感觉,他的心里感觉应该也会很棒吧?

可是为什么这些老教授即便这么大年纪了,也要应下学校这份“工作”,坚持到学校来手写录取通知书呢?

原来啊,早在去年陕师大的老教授就给出了我们答案,他觉得自己手写通知书,一笔一划都凝聚着学校对新生的关爱,更是对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要不大家都说起文化底蕴、人文气息的浓厚,还得是西安。

这波操作,把网友们的文化底蕴也被发掘了出来,对陕师大的评价也上升了好几个台阶:“一笔一画撰师范,一撇一捺树人格。”

陕师大的新生们也太幸福了吧!不过,其他学校的学生,虽然没有像陕师大一样手写的浪漫,但他们收到的录取通知书也看得出学校的用心。

你见过用非遗工艺制作的录取通知书吗?
浙江理工大学着实是走心了,宋锦织造加上手工苏绣绣上学生的名字,还赋予了它极好的寓意:一律蚕丝缠绵前年,只为今朝与你相遇。

与浙江理工大学比较相似的制作还有复旦大学,这就更厉害了,用山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潞绸”作为通知书的封面,加上满含东方韵味的印花,妥妥展现出中国古典文化的美。

哈尔滨工业大学更是厉害了,直接给新生送上一把“金钥匙”。
千万别小瞧了这把“金钥匙”,可是与航天飞行器关键部件所用到的材质相同,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未来金属”、“太空金属”。

就连通知书的封面,都采用了极具代表工业特色的图案,每个新生都还附赠了有关学校或者科技元素的福袋,原来工业风也可以美的如此精妙绝伦。

哈尔滨工业大学将一把特殊的金钥匙,在学生踏入校门之前,以通知书的方式送到学生手里。
代表着他们自此开启了自己未来的宇宙之门,这可真是给足了新生满满的仪式感,真不愧是工业大学能做到的。

而北京科技大学就更牛了,知道“5G钢”是什么吗?这种恐怕是现在世界最薄的钢了。
这种钢又被称为“蝉翼钢”,可是全球首创的制造工艺,也是领先世界技术水平的钢。

广泛应用在“5G”基站信号接收器的“5G钢”,被运用到通知书上,典雅大方的铁锈红是通知书的主要色调,整体看上去光亮又柔韧,这不就是“因钢而生,依钢而兴”的北京科技大学的真实写照吗?

由此可见,各个学校为了迎接新生,可真是下本了,每一份都称得上是“私人订制”。

真是时代在改变,就连高校的录取通知书,都没能逃过“内卷”这阵风的洗礼,不过,这些“五花八门”的录取通知书,终究也成为了学生们寒窗苦读的动力。

结语
不得不说,陕西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确实是费了心思,18年来的坚持,让每一位学子都变得独一无二,希望这样的传承可以继续延续下去。

而其他学校的创新,也是各有各的特色和寓意,看得出各学校对未来新生所寄予的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