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唐朝节度使,大家第一就会想到安禄山、安史之乱、藩镇割据这些唐朝历史热点,那么节度使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节度使最早起源于北周时,隋朝沿用之,那时候朝廷在重要地区设置节调度的军事长官,主要负责管理调度军需,同时管理屯田,最重要的作用是防御外敌,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

要说到唐朝的地方行政,就不得不提到唐朝的监察制度。唐朝设立三省六部一台,这一台指的就是御史台,御史台是独立于三省六部的,也就是朝廷的监察权是独立于相权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中宗时期,御史台分为监察中央的左御史和监察地方政府的右御史,左御史被称为分察,右御史被称为分巡。到了唐德宗时期,尚书省内的六部中每两部各自设立御史监察一人,地方则分为十道,朝廷各自派遣监察御史,也被称为监察使、巡察使、观察使。

这些巡察使、观察使名义上是唐朝朝廷派到地方巡视、观察的中央官员,但是他们经常就是常驻地方,成为地方的行政一把手,这些人也就从一御史官演变成了地方一把手。唐朝的地方行政本来只有两级,因为这些巡察使、观察使的出现而变成了三级。

假如这些巡察使、观察使被朝廷要求留在边疆重地全权支配管理,那他也就成了节度使。为什么叫节度使呢?节是一种全权印信,有节的人可以全权调度地方人和资源,所以也称为节度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汉时期实行的是郡县制,这些郡县的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命,由于全国郡县过多,中央其实对各郡县的情况并不是很了解。为了解决这个弊病,汉武帝干脆将全国划分成为13个州,每个州设立一位刺史或者州牧,他们负责监察地方。东汉末年,朝廷为了更好镇压黄巾起义军,不得不放权给州牧和刺史,最终形成了地方诸侯割据。

唐朝初期,朝廷充分吸取东汉末年地方诸侯割据的教训,所以采用了分权治理的模式。一个道会设立风俗使、巡察使、巡按使等各种类型的官职,这些官员各自负责一块工作,避免形成一人独大的局面。

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府兵制逐渐被募兵制替代,各地的节度使开始自己招募官兵,这就需要财政的支持。于是,唐朝的节度使在他管辖的地区既可以行使行政权,还可以行使军事以及管理财政,于是也就形成了藩镇。北宋朝欧阳修谈到唐朝节度使说:“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于是,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更要命的是唐朝边疆节度使还逐渐开始使用武人,而且有的节度使还兼职当几个地方的节度使,最后造成了尾大不掉,唐朝最终走了东汉的老路。在安史之乱之前,唐朝总计才册封了10个节度使。到了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为了平定叛乱而设立了更多的节度使,一口气增加到了40多个,导致了后期更严重的藩镇割据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原本唐朝朝廷的本意是要中央集权,所以让中央大官去管理地方,剥夺了地方官权力,结果中央大官在掌握了地方权力后,反而回过来对抗中央,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这却是唐朝中央始料未及的。

鉴于唐朝严重的藩镇割据,最终导致了出现五代十国的战乱局面。宋朝建立以后,宋太祖赵匡胤出台了一系列重文抑武的政策,限制节度使权力,有宋一朝再没出现地方割据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