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覃在两周前发布了《长津湖战役前夕,三名志愿军战士被俘,被迫招供出了九兵团的行踪》一文到“覃仕勇说史”上,文中讲到:长津湖战役,我们胜利了。而随着长津湖战役的胜利,也宣告我志愿军在朝鲜半岛东、西两条战线上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即在1950年12月24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降下了帷幕。

中国人民志愿军胜利进抵三八线,收复了三八线以北除襄阳之外的全部地区,彻底扭转了朝鲜战局。

对此,全世界为之震惊。

尤其是美国。

美国总统杜鲁门甚至在11月30日的记者招待会上,有些语无伦次地发出了“正积极考虑动用原子弹”的核威胁。

这个杜鲁门,可是个敢动真格的家伙。

1945年7月,被投放在日本长崎和广岛的那两颗原子弹,就是他下的命令。

时隔五年,他又动了向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投放原子弹的心思。

不过,苏联已经在1949年8月29日成功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即原子弹已经不再是美国的独门大杀器了。

杜鲁门在恼羞成怒的情况下放出要对中国和朝鲜使用原子弹的口风,让英国人大受刺激。

实际上,自从苏联人成功试爆了首颗原子弹后,英国就一直担惊受怕。

因为有美国的B-29轰炸机部队驻扎在英国领土上,则英国领土极有可能会成为未来苏联核攻击的目标。

杜鲁门如此口无遮拦,英国人吓得魂飞魄散。

当天晚上,大约100名工党议员联名向英国首相艾德礼写信,反对在任何情况下使用核武器。

其实,无需议员写信,艾德礼本人也被杜鲁门的言论吓得睡不着觉。

他在第一时间飞往美国华盛顿,找杜鲁门进行规劝。

临行前,他还与访英的法国总理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法国总理紧紧握着他的手,请他务必阻止美国把战争扩大到中国。

在一片反对的声浪中,杜鲁门不得不正式声明“不使用原子弹”。

既然不能使用原子弹,那么,如何才能体面地停止战争呢?

美国军政首脑们在争论中达成了如下几个共识:

一、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千万不能卷入亚洲的持久战争;

二、不能再向朝鲜增派军队;

三、保持三八线的稳定,并想办法恢复三八线战前的状态。

时间来到1951年1月7日,一直在中、美两国之间充当传声筒的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郑重地向中国外交部转交了一份由十三个国家联合倡议的备忘录。

该倡议明确提出:作战双方先在三八线停火,然后谈判和平解决朝鲜问题。

潘尼迦强调:此为所有非欧美国家第一次联合起来提出的建议,如若中国宣布不超过三八线,那将会得到这些国家的拥护和支持。

毛主席当然重视这份备忘录,也明白这极有可能是美国人在幕后弄的鬼把戏,因为它并非美国人直接提出来的,焉知不是美国人在施行缓兵之计?

实际上,美国参联会那边已经提出:“在达成协议之前,麦克阿瑟司令官在作战上不受三八线的限制。”

可以说,朝中一方接受十三国的联合倡议协议,就等于是自缚手脚——中朝军队则不能超过三八线,而“联合国军”在赢得了喘息之机后,可以随时越过三八线向北进攻。

对此,周恩来极其诚恳地对潘尼迦说,所有问题的关键都在于美国的态度,而从现在美国和联合国所表现的态度来看,还看不到看到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尽快赢得这种希望,毛主席要求彭德怀尽快发起第三次战役,打过三八线南下。

但是,作为前线总指挥,彭德怀亲眼见证了中、美两国在军事装备上的巨大差距,而且,连续经过两个战役,部队已疲惫不堪,伤病员数量大,后勤供应不上,大部分部队还没有冬装,弹药和粮食匮乏,一旦把战线拉长,困难系数倍增。

因此,他在1950年12月8日电报中提出,如对敌人“不能给以歼灭性打击”,即使越过了三八线,甚至取得了汉城,从军事的角度来说,并无太大意义。

彭德怀从军事上分析问题,毛主席却在政治上看待问题。

毛主席在12月13日给彭德怀的电报说:

“目前美英各国正要求我军停止于三八线以北,以利其整军再战。因此,我军必须越过三八线。如到三八线以北即停止,将给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

既然是政治上的需要,彭德怀就只有克服一切困难,迎难而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他把丑话说在前面,于 12 月19日致电毛主席,说:

“现已遵示越‘三八线’作战。如无意外变故,打败仗是不会有的,但攻击受阻或胜利不大的可能性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