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晓鹤
“我做了6年网约车司机,以为会被抽成高逼走,但从没有想到,会先被无人驾驶给干掉。”
武汉网约车司机陈某,最近感觉到亚历山大,他从没想过一个职业,6年就过时了,而且这两年网约车抽成越来越高,根本就没赚到什么钱,现在直接要不能做了。
带来这种压力的是无人驾驶,武汉最近投放1000辆无人驾驶网约车—萝卜快跑。“6公里4元钱”超实惠的价格,让当地的无人驾驶订单暴涨。
尽管后来提到,实际上投放数量在400台左右。但很多人明白,一个城市跑通畅,无人驾驶的规模化复制会超级快,就如当年的网约车滴滴等,利用补贴大战瞬间铺满全国。
现在网约车市场,大概有700万发证的网约车司机,以及300万辆没证的网约车司机。这部分群体大部分是低收入人群,然而却比服务员、建筑工等更先受到智能时代的冲击。
另一方面,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很多怀着好奇和对新生事物的支持,纷纷想体验下。
所以,现在市场对萝卜快跑这种无人驾驶的新事物有两大观点,纷争不已:
一、科技企业就应该向上发展,而不是抢最基层群众的活,向芯片、无人救援等高难度场景进发;
二、无人驾驶网约车不拒载不绕路不违规驾驶,尤其对女性乘客安全更有保障,应该强烈支持;
科技进化的速度越来越快
王宏是武汉较早尝鲜无人驾驶的乘客,她在三四月份就体验了无人驾驶网约车。
那天下班,她用刚下载的萝卜快跑打了一单。
三四分钟后,无人网约车准确来到了地点接她。上车后,第一个惊讶点就是,车关门都是自动的,并且,后排座还有娱乐屏幕,可以看新闻听歌。
首次乘坐无人车的她没有心思享受,她时刻盯着车的行驶,看看会不会出问题。
最紧张的并车环节,在一个4车道 ,萝卜快跑插道,却足足用了1分钟,甚至停下车来等。
“安全至上还是不太聪明,安正感觉不如自己这个女司机。”
在王宏看来,不知道能不能紧急情况刹车,期待有语音链接后方安全员。
如今,已经有600万像王宏这样的乘客,体验过了无人驾驶。
目前,萝卜快跑已经在武汉、深圳、杭州、北京亦庄等地测试了多年,当地人看到这些无人驾驶已经习以为常。
如今的萝卜快跑,似乎已经过了那个PMF点,即将迎来大面积铺开。
这个速度,不仅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有点突然,甚至分众传媒的江南春也感叹,没想到政策放开速度这么快,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
2年前,我去亦庄参加了百度无人驾驶的第四代产品发布会,当时的价格还是40多万一辆车。价格略贵,而且离不开安全员。在我当时看来,无人还需要至少5年的时间。
第一是价格难以降下来,当时自动驾驶的纯视觉方案还没有共识,今天大家都认为纯视觉便宜又好用,特斯拉功不可没;
另外,激光雷达成本比较高,当时96线的激光雷达要1万美元,现在是200美元,降价速度让马斯克都惊讶。
第二是国内L4无人驾驶到底能不能落地,政策和技术上还是个未知数。当时waymo CEO约翰·克拉夫奇克离职时说了句,L4可能永远无法落地,因为机器不能穷尽所有路况,当时对行业影响挺大。
但如今无人网约车似乎即将普及,百度提到现在后方的安全驾驶员,未来也会逐步取消,2024年收支平衡,2025年盈利。
很多认感慨,这个时代发展速度太快了,我们用了7千年实现了第二次农业革命,然后用了200年实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现在30年实现了互联网革命,10年实现了移动互联网革命,而如今AI革命更快,仅需3-5年为周期,就会颠覆很多行业。
在2023年,速记员、原画师、电商模特等职位,受到了大语言模型、AI绘画、AI设计的冲击,但这部分群体比较小,并没有形成声量。
而滴滴是在2012年成立,网约车司机这个职业诞生至今不过10多年时间,迅速扩展到1000万左右的规模。最小的个体户网约车司机,原本是个挺自由的生存职业,现在面临着生存危机。
司机不是时代的“百万槽工”
对于司机来说,网约车已经不再是一个赚钱的职业。
张强记得网约车的蜜月期,是在2016年左右,那时候大家都装好几部手机在车上,哪个补贴多多就接哪个平台的单。
但进入2021年以后,这个生意就不好做了。尤其2023年,滴滴取消了潮汐车流补贴,改成打分制,以及特惠车的退出,让很多网约车司机赚钱越来越难了。
张强计算,自己的车一天的成本,是100多元的电费加空调费,平台还会抽成25—30%。
每天差不多要跑15个小时,每天早上七八点就出来跑单,每天下午四点后才是给自己赚钱。
李伟是接高德等聚合平台的单子,每天6点起床,7点开始跑车,干到23点,然后花一个小时去充电,工作时间在15个小时以上,才能有不到500块钱的收入,由于车子还是租的,每月2600元,空调费加充电费一天50元,平台抽成29%,扣除这些成本,一天200多元,关键还没有社保医保。
现在,萝卜快跑在整个武汉市特别是东西湖区、经开区、东湖高新区碰到的最多,还没影响自己接单,但竞争的形式越来越明显。
张强看来,这种无人驾驶车有点不靠谱,萝卜快跑遇到一些紧急情况的话,比如前面有人出现,他就会急刹,然后停在那一动不动,所以不少人都叫它苕萝卜(苕是武汉方言,形容某种东西很傻)。
萝卜快跑开的并不好,因为他太守交通规矩,一旦有人在前面,他就会礼让行人,停在那一动不动,导致后车要等不少时间,有次,张强还碰到同向双车道上的两个萝卜快跑,为了等闯红灯的行人,停了几分钟,导致后面的司机苦等几分钟。
李伟目前感觉冲击还不算大,影响最大的还是出租车那边的从业者。萝卜快跑的出现,对自己接单量肯定会减少,因为价格低,能吸引人,10公里差不多10元左右,但是网约车的话可能10公里要20多元,客单价就比不过他们了。
因为出租车的成本更高,竞争不过萝卜快跑的价格。萝卜快跑的低价,相当于在抢市场。所以出租车司机已经对萝卜快跑进行抵抗,同时向政府进行了沟通。
萝卜快跑当时在经开区那边试点,那是还没怎么担心,“未来肯定会铺开,如果因此导致我们失业的话,我还没想好做什么,这年头做什么都不容易。”李伟和张强,都有种无奈的感觉。
委实,网约车没有高认知和终身学习能力。面对社会的不断进步,他们更多依靠的是勤奋来求生存,没有时间停下来,好好看看世界在怎么变化。资本助推的新商业太厉害,促使AI不断学习和进化,形成了一次次的降维打击。
但1000万网约车司机,他们不是时代的“百万漕工”,如今网约车司机和万人驾驶,并不是帆船对水手的生产力百倍效率升级,而是资本层面的又一规模化商业项目。
如今的社会,不用10年时间,新技术就会产生新的变化,颠覆很多行业和职业,社会和个人都很难适应变化速度。
或许不只是网约车司机,就在2023年-2024年这两年时间中,大模型正在突然爆发,LMMs对人型机器人的助推,或许让特斯拉的Oputimus进化到第四代的时候(目前第二代),就可以大规模取代很多制造业和服务业人员。
谁都不是时代的“百万槽工”,也不是砸珍妮纺织机的工人,他们只是挣扎在温饱线线上的服务者,他们不反对科技进步,只是希望大厂等一等他们追赶的脚步,而不是眼里只有股价。
国外的自动驾驶如何发展
这周,有家创业型robotaxi的企业和我交流,从媒体视角怎么看无人驾驶的发展和司机的情绪。
我说从时代进化的角度看,杰文斯悖论(Jevons Paradox)随时在上演——在劳动力市场上,效率的提高会导致工作岗位的短期减少,但长期的需求激增会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就如,2010年以前没有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 现在大概有6000-8000万吧。
但目前大环境,似乎孕育的新职业,少之又少,自动驾驶安全员、数据标注员,其实需求量都非常少。大家是否记得2023年说提示词工程师未来会吃香,现在是智能体工程师,越来越聪明的AI会减少很多技能需求,提示词工程师也会被自然语言编程取代,只能留下少量的的高精尖人才。
AGI 从生产力出发,注定会大幅减少很多生产行业从业人员。另一方面,生产力提升,服务行业比重会越来越高,但如今服务行业似乎很难扩张。
所以现在有不少人认为:人工智能最应该发展的方向是救灾,是排爆,是航天探月,是医疗领域,是挖矿,是通下水道,是危险品行业,是高原地区边境巡检,是人类无法完成的项目才是为人类造福,而不是抢那些服务人员的生存岗位!
互联网确实更喜欢赚快钱,百度在外卖、游戏、团购等领域相继折戟后,一直在寻找下一个规模效应强、边际效应强的业务,无人驾驶在投入10年后,终于要见到了春天。
在国外,科技发展的重点方向并不一样。
在美国,waymo也已经过了测试期,旧金山等城市也可以看到。但车型选择的是捷报,相当于是Uber的高端车型,并不是百度使用便宜的极狐车型。这意味着,暂时不抢普通人饭碗。
而且,美国各个州的政策不同,Waymo难以大规模铺开,特斯拉的Robotaxi据悉也推迟到10月份开始落地了。
当然,Robotaxi还是终究会到来,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
如果时代的洪流抵挡不住,期待百度等大厂能给1000万网约车司机一点点时间。让他有时间去学习一门新的技术,或者提前转行做其他的业务。
2024年财报数据显示,百度账上还有现金1918亿元人民币,而众多网约车,下个月的生活可能还不知着落。
百度还有个昆仑芯片公司,最近实现了7nm制程昆仑芯2的量产,推理芯片有助于自动驾驶、大职能语音等云和AI产业进步,但难度还和英伟达、高通等核心芯片有距离。这都是百度可以发力的核心高科技方向。
罗比快跑等为代表的无人驾驶,还可以用一两年时间,再迭代一代,等到端到端技术成熟再上车,更智能和更安全,市场还会是你们的。
这样,也能留给市场上的网约车司机,一点点转型的时间,也是科技向善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