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述工作室

执笔 许述

按语

以下摘自本工作室创始人许述2024年新作《这也是美军:美军的50个弱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家文摘》6月好书榜

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成正比,钱包鼓拳头就硬,这好像没有争议。美国很有钱,军队就很强大,更多国家经济实力不够,军事也不行。不过也有例外,有一个国家有钱,打起仗来却一塌糊涂。没错,它就是宋朝。

北宋是出了名的“经济巨人,军事侏儒”。后人对其诊断之后,结论是武将的地位太低,没钱谁拼命干活儿?何况是脑袋系裤腰带那种危险的活儿。这话没错,不过还没说到点子上,宋朝武力孱弱的根本原因在于军事领导指挥体制。

北宋在军事上采取“指管分离”原则:调动军队的权力归枢密院,指挥军队的权力归三衙(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兵司)。宋朝属于“枪杆子里出政权”,开国皇帝赵匡胤非常担心有人学自己“黄袍加身”,所以对武将非常警惕,“杯酒释兵权”只是权宜之计,他随后还建立了“指挥”和“管理”分离的军制,欲保大宋王朝永世太平。

北宋的军事体制和现在的美国有些相似,都是以文驭武,都是指管分离。美国的军事体制设计得比较复杂,军队管理训练归各军种部,指挥作战归各战区联合司令部(职能司令部)。武将系统陆海空三军的军种一把手(陆军参谋长、海军作战部部长、空军参谋长)之上,都各自有一个垂直系统的文官领导——即国防部的陆军部长、海军部长、空军部长。[1]美军的头儿参联会主席,也对应一个文官系统的顶头上司——国防部长。要打仗了,各军种的头儿和美军的总头靠边站,轮到各战区司令(职能司令部司令)出风头。当然,这些管指挥作战的司令亦听命于国防部长。

美军指挥体系乱套时期有多乱——

美军的指挥系统曾经十分混乱,比如各军种武将系统的一把手和文官系统相应的一把手(各军种部长)都想要权力,搞得部队无所适从。美墨战争中(1846-1848年),美国在实力上占据绝对优势,却无法体现在战场上。陆军司令(当时还不叫陆军参谋长)有一套作战方案,陆军部长(文官系统)也有一套作战方案。时任美国总统波尔图都晕菜了,不知道该通过谁发布命令。前线指挥官也很无语,不知道该执行陆军司令的命令还是陆军部长的指示——尤其是两者不一致的时候。到了南北战争时期(1861-1864年),林肯暂时解决了这个问题,让陆军司令格兰特当主角(管指挥),陆军部长当配角(提供兵员和后勤支持),总算打赢了内战。战争结束后,林肯想把这一套强化甚至制度化——陆军部长凡事都要向陆军司令请示报告,结果国会坚决不干,说这会导致军国主义云云。

负责指挥的人不管训练,负责训练的人不管指挥,指挥部队的人不熟悉部队,熟悉部队的人却指挥不了部队,这不是自缚手脚吗?矛盾的是,相似的领导指挥体制,宋军总是吃败仗,美军则雄霸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国防部改组法》

美军现行的军事体制奠基于一部著名法案——1986年的《美国国防部改组法》[2]。此前,美国军政军令一体,陆海空三军既负责训练管理自己的军种部队也负责指挥之。而根据新法案,训练管理仍归各军种部,但打仗没你事儿,由战区司令(职能司令部司令)实施联合指挥。同时,给各军种首长找了一个头儿——参联会主席,开会集中各军种建议,加强参联会指导统一战略的能力。

其实,《美国国防部改组法》被高估了,联合指挥问题并未解决,参联会的地位和作用也起伏不定。1991年海湾战争被认为是新的军事体制下第一次成功尝试,但它掩盖了不少问题,比如总指挥、中央司令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与第7军军长弗兰克斯[3]的争执和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军第7军军长弗兰克斯中将

海湾战争地面进攻于1991年2月24日凌晨4时打响,施瓦茨科普夫给弗兰克斯第7军[4]的任务是:穿过科威特的沙漠,从侧翼包抄伊拉克共和国卫队。25日早上,各军进展神速(如第24师已深入伊拉克60英里),第7军先头部队却在进入伊拉克15英里后停了下来,没有赶到柯林斯(共和国卫队主阵地以西的一片沙漠)完成攻击编组。对此,施瓦茨科普夫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就像驾驶一辆马车,一边是赛马,一边是骡子。他命令第7军:给我抓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1年2月24日至28日在“沙漠风暴"行动期间 联军地面部队的推进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陆军第7军logo

施氏没有直接打电话给弗兰克斯,而是让中央陆军司令部司令兼第3集团军司令约索克中将转达。从指挥程序看,这没毛病,因为第7军的直接上司是约索克[5]而不是施氏。当时,约索克刚做过胆囊手术,十分虚弱,被形容为“看起来更应该去太平间而不是作战室”。在这种情况下,施氏强行把他留下来,大概是认为约索克向老部队下令更好使。这与中央司令部的运行体制有关——平时没有作战部队,打仗了才从各军种抽调部队,打完收工后,部队“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说白了,在弗兰克斯眼里,你中央司令部司令听上去牛气,但又不管我的升迁,我也不用太把你当回事儿。

约索克催了,但未起作用。既然第7军加速进军如此重要而紧急,施氏完全可以考虑下面两个办法:(1)先给约索克打招呼,然后直接向弗兰克斯下令;第二,撸掉弗兰克斯,换将。然而,施氏一个办法都没用,还是让约索克继续催促。

那么,弗兰克斯到底在磨蹭啥?

他很谨慎,担心遇到共和国卫队奋勇抵抗,于是做了两个决定:(1)等待所有部队都越过边境;(2)休整一下再组织进攻。

25日晚上,第7军还未赶到柯林斯,仍有20英里的距离。这一次,弗兰克斯找了一个不可抗的客观原因——遭遇大雨和沙尘暴。约索克夹在中间实在难过,干脆让弗兰克斯直接打电话向施氏解释。26日黄昏,两人终于直接对话,气氛自然比较尴尬。最后,由于弗兰克斯贻误战机,导致共和国卫队三个师逃走了两个。

在施氏的回忆中,第7军总是犹犹豫豫和拖拖拉拉,军长弗兰克斯被他形容为“过分谨慎、战战兢兢、花言巧语,对自己所处的战争理解错误。”[6]

对此,弗兰克斯是怎么回应的呢?

一方面,他为自己辩解。关于25日晚为何按兵不动,弗兰克斯表示:地面行动开始阶段,美军大部队都在展开,夜间行动可能误伤友军。这个解释让人看不懂:如果其他部队也像他那样想,那不是都按兵不动了?弗兰克斯还说:“我思考了48小时,想找到一个出人意料的进攻位置,当我们进攻伊拉克共和国卫队时,我们就完全可以全速从这个位置进行突击,集中力量攻击他们。所以我需要做的就是让第7军到达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位置。”[7]犹豫不决是战场大忌。弗兰克斯居然用了48小时纠结一个问题,确实有贻误战机之嫌。除此之外,还有“越战后遗症”的因素——陆军担心自己突进之后被敌军迂回包围,不像空军那样容易跑路……

另一方面,弗兰克斯直接反击施瓦茨科普夫。中央司令部总部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的麦克迪尔空军基地,施氏将指挥部迁至科威特首都利雅德[8]。这一点被弗兰克斯抓住攻击,说施氏离前线有400英里,是“庄园将军”。弗兰克斯还不过瘾,继续嘲讽:“他是一个职业步兵,对指挥装甲编队毫无经验。”此外,施氏让约索克传令给第7军本来是尊重指挥程序,居然也遭到弗兰克斯攻击:“(他)从未直接给我打过电话,也没有亲自来考察过,他对第7军的情况根本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9]

对军人来说,服从命令是天职,弗兰克斯应无条件执行命令,但他没有。战机稍纵即逝,他居然犹豫不决整整两天,以种种理由拖延行动,实在不该。弗兰克斯屯兵不前,甚至惹恼了参联会主席鲍威尔。鲍威尔直接打电话给施瓦茨科普夫,强调了两点:第一,“(我)对整个第7军的事极为震怒”;第二,“我很难向华府的任何人为第七军的行动辩解。”[10]由于面对的是弱小且处于被动防御的伊拉克军队,弗兰克斯48小时的犹豫不决不至于造成致命后果。但如若他面对的是一支强大的军队,就不好说了。

《美国国防部改组法》被认为理顺了领导指挥关系,但弗兰克斯按自己的想法行事,没太把总指挥施瓦茨科普夫的命令当回事,还挖苦施氏只是步兵不懂装甲部队,瞎指挥。弗兰克斯不是兵种首长更不是军种首长,而只是装甲部队的一个军长就敢“抗命”,可见其内心深处的军兵种意识有多顽固。

美国一向勇于反思失败,善于吸取教训,到12年后的伊拉克战争,美国军事领导指挥体制运行顺畅了吗?

美军道格拉斯•麦格雷戈[11]上校是这样评说的[12]:

美军上校伊战反思:联而不合

“美军的指挥和控制系统自1991年以来就没有发生过变化。与第一次海湾战争时的情况一样,‘伊拉克自由行动’的美军指挥和控制司令部是由各军种司令部临时拼凑起来的,陆军、陆战队和空军都在按自己军种的想法进行着自己的战争。事实上,本应联合实施的作战与后勤也都是仓促上马临时凑合,根本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尤其是没做好打这样一场长期战争的准备。”

《美国国防部改组法》号称理顺了美军的领导指挥体系,特别是提升了参联会主席地位。海湾战争中,参联会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主席鲍威尔很出风头,家喻户晓。但伊拉克战争中,参联会主席谢尔顿[13]和迈尔斯则没啥存在感,几乎被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晾在一边看热闹。参联会的地位一落千丈,回到了越战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鲍威尔(左图第一排左起第二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旧有美军领导指挥体制的毛病是长期形成的,不可能吃下一副特效药就马上彻底治愈。就参联会主席而言,只要遇到强势的国防部长,基本就成了摆设。

顽疾,不是一部法案就能轻易治好的。美军“指管分离”的军事体制看似理顺了各家关系,实则运行中并不顺畅,谁都想当主角,不愿当配角,更不甘当吃瓜群众。而且,“指管分离”的出发点是利用分权控制军队,防止权力集中到少数将军手里,以利于国家保持稳定,这是美国建国240多年来没有发生一次军事政变的重要制度安排。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指管分离”在实现稳定的同时,使军人在使用权力时受到极大限制,一定程度上也牺牲了战斗力和作战效率。

参考资料:

[2] 《戈德华特-尼科尔斯国防部改组法》:该法案以参议员巴里·戈德华特(共和党)和众议员威廉·弗莱恩特·尼科尔斯(民主党)的名字命名,他们当时分别为参众两院武装力量委员会主席,是该法案的主要推动者。该法案在美国众议院以383赞成、27票反对,在美国参议院以95票赞成、0票反对的结果获得通过,可以说是众望所归。

[3] 弗兰克斯:1936年生,西点军校毕业,参加过越南战争(左腿受伤残疾)和海湾战争,后曾任陆军训练与条令司令部司令,1994年退休。

[4] 第7军拥有5支部队:第1步兵师、第1骑兵师、第1装甲师、第3装甲师、第2装甲骑兵团,可谓兵强马壮。国内不少媒体说弗兰克斯是师长,不知据从何来。

[5] 约索克当时指挥两个军——第7军、第18空降军。

[6](美)托马斯•E•里克斯著、吴亦俊等译:《大国与将军:从马歇尔到彼得雷乌斯,美国军事领袖是怎样炼成的》,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11页。

[7](美)托马斯•E•里克斯著、吴亦俊等译:《大国与将军:从马歇尔到彼得雷乌斯,美国军事领袖是怎样炼成的》,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11页。

[8] 美国中央司令部总部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的麦克迪尔空军基地。

[9](美)托马斯•E•里克斯著、吴亦俊等译:《大国与将军:从马歇尔到彼得雷乌斯,美国军事领袖是怎样炼成的》,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12页。

[10](美)施瓦茨科普夫、谭天译:《身先士卒施瓦茨科普夫自传》,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第591页。

[11] 麦格雷戈:美国陆军退役上校,参加过海湾战争并获得勋章。

[12] (美)温斯洛•T•惠勒等著、陈学惠等译:《美国军事改革反思》,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内部出版),2013年,第178页。

[13] 谢尔顿:1942年生,通过地方大学“国防生”(ROTC)入伍,特种兵(后来干到特种作战司令部司令),参加过越南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1997年10月出任参联会主席。911发生后的10月1日他的任期结束,刚好处在911与阿富汗战争的决策过渡时期。

“许述工作室”创始人简介

许述,军事学博士,出版过《这才是美军》《兵道》《这也是美军:美军的50个弱点》,现创办工作室,聚焦研究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