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34年对于共产党和红军来说,是非常难熬的一年。
这一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损兵折将不说,还丢了中央革命根据地,无奈之下,红军剩余所部只好战略转移。
此时的蒋介石志得意满,决定要将红军一举剿灭。
于是蒋介石在次年派遣中央军、湘军、黔军、桂军、川军共计18个师,15个旅的兵力在黔云贵川一带布下天罗地网。
谁知红军经过灵活多变的战术,不但没有让国民党的阴谋达成,反而还消灭了敌人三个师,俘虏数千人。
蒋介石看到战报之后,大吃一惊说到:这一定是毛泽东复出,掌握红军指挥权了。
历史的转折点
1935年初,红军部队攻克了遵义,得到了喘息之机。
当时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以及其他一系列的问题,部队当中的士气十分的低落。
不止是普通的战士如此,很多部队的高层将领也都紧皱着眉头,显然大家的心里面都不轻松。
这种情况下,想要彻底改变部队现状,打一场胜仗是最好的办法。
但现实情况是红军不但武器装备十分的不足,人数也远逊于国民党军队。
如此不利的情况下想打胜仗,就要求指挥员有非常高超的指挥艺术,不管是战略上还是战术上,都要碾压敌人。
红军中有这样的人吗?
答案是肯定的,这个人就是毛泽东。
前几次的反“围剿”都是他指挥的,每一次都能够让国民党反动派无功而返,他的指挥才能是毋庸置疑的。
只可惜此时的毛泽东已经解除了指挥部队的权利。
就在这样的时局下,党中央决定要在遵义召开一场政治局会议,要总结之前的经验教训,要为红军的将来找一条切实可行的出路。
1935年1月15日,会议正式开始。
可以说整个会议的过程十分的艰难,因为总结经验教训就好比将已经结疤的伤口给再次的撕开。
但如此做也是必须的,不然伤口里面的“脓血”无法排出的话,伤口是永远都好不了的。
两天之后,这场会议圆满的结束,毛泽东成为了军事指挥三人组成员,再一次接过了红军部队的指挥权。
可以说,遵义会议是共产党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点,正是从这次会议之后,红军才真正的走上了正确的发展道路。
神鬼莫测的指挥才能
目标是明确了,指挥者也已经确定了,接下来怎么走就是最大的问题。
因为国民党部队已经在周边布下了天罗地网,就等着红军部队往里面钻呢。
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决定扬长避短,集中精锐力量,寻找敌人的薄弱之处,逐一击破。
在此基础上利用红军人少机动灵活的特点,牵制调动敌人有生力量,寻找最好的歼敌良机。
中国军事史上的奇迹“四渡赤水”战役就这样打响了。
当时的赤水河两岸都是有国民党重兵驻扎的,想要调动他们可不是一件容易得事情。
赤水河第一渡是在土城战役之后打响的。
土城战役由于敌人的支援太快,红军很多的战术意图并没有实现,而且在拉锯战中还伤亡了不少的战士。
这种情况之下,毛主席指挥队伍撤离了青杠坡改变北上的路线,避开强敌从土城西面成功的渡过了赤水河。
虽然过了河,可是新的情况又再次的出现,红四方面军没有按照中央的指挥行动,致使川军堵在了红军北进的道路上。
虽然出了些意外,但毛主席并不慌张,因为一切都还在他的掌控之中。
之前的行动已经让国民党方面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他们以为红军还是要北渡长江的,所以将大量的兵力布置在了宜宾附近的长江口岸上。
如此一来就使得整个黔北地区的兵力十分的空虚。
当时红军的情报工作非常厉害,这个重要的情报第一时间就到了毛主席的手中。
于是他果断的指挥部队挥师东进,再次打回了贵州境内,并且在二郎滩第二次渡过了赤水河。
这一下子国民党军队有点挠头了,实在是搞不清红军的真实意图,只得派遣重兵再一次围追堵截。
二渡赤水之后,红军在毛主席的指挥下,不但攻下了梓桐和娄山关,还再次将遵义给打了下来。
在娄山关下,毛主席还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忆秦娥-娄山关》。
这一首词形象的展示了当时的惨烈战况,彼时红军的征程真的就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此次的战斗不但攻占了两两座县城,而且还一举消灭了敌人大量的有生力量。
据战后统计,五天时间里面红军共击溃敌人两个师八个团,光是俘虏就抓获了3000多人。
这是红军自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最大的一次胜利,不但大大的鼓舞了士气,而且还补充了武器弹药以及兵员。
都说最了解你的一定不是自己,而是对手,事实确实如此。
蒋介石在得到战报之后,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是他还是十分肯定的表示:之所以红军会取得如此的大胜,一定是毛泽东复出了。
跳出包围圈
为了能够挽回败局,蒋介石亲自乘飞机来到了重庆,蒋某人要亲历第一线,指挥国民党军队剿灭红军。
想法是很不错的,只可惜两人之间的指挥水平差的有点远。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国民党方面是一流的军队、二流的将领、三流的统帅。
这话虽然有讽刺之意,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蒋某人的指挥才能和宋朝的“驴车皇帝”赵匡义是有一拼的。
结果自然不言而明,国民党军队并没有因为统帅的到来而占据主动,依旧被红军调动的晕头转向。
督战心急的蒋委员长不得已再次飞到了贵阳,想要给国民党军队打打气鼓鼓劲。
得到这一消息之后,毛主席决定给蒋委员长唱一出“攻敌必救”的大戏。
于是他指挥红军只留下了少量部队控制茅台镇,剩余的部队迅速南渡乌江,装出一副要进攻贵阳的态势。
蒋介石一看红军这是要“擒王”,于是赶紧调动滇军前来保驾护航。
当时滇军是摆在红军面前最大的障碍,这一下被调走,红军立即调转方向,轻松的从茅台镇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向川南挺进。
这一下子国民党方面真的是抓瞎了,完全搞不清楚红军的意图,只好将重兵都布设在川南一带,防止红军北渡长江。
国民党的这个布置无疑又一次落入了毛主席的计划之中。
于是在3月20日,红军秘密的从太平渡、二郎滩、九溪口一带第四次渡过了赤水河,彻底的让国民党围歼红军的计划破产。
结语:
“四渡赤水”是古今中外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例子。
在各方面都不占优的情况下,毛主席硬是凭借着自己天才的指挥才能将敌人调动的团团转,并最终完美的达成了所有的战略意图。
研究这段历史的人,无不为毛主席当时的指挥才能所折服,所称赞,就连毛主席自己都曾经说过,四渡赤水是他一生的“得意之作”。
伟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总是能够在最困难的时候创出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