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期后的美国,大规模城市化使得食品需求急剧上涨。商人的逐利天性满足了急剧增长的市场需求,但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制伪、掺假、掺毒、欺诈的问题。比如用硫酸加水兑成醋;在牛奶里加甲醛;在肉类罐头里加硼酸;为了使豌豆看起来更绿,在里面掺入硫酸铜……甚至,1898年的美西战争中,给“美国第一志愿骑兵队”供应的肉食罐头,就常常腐败变质,导致士兵的战斗力低下,数百人因此丧命。

为了揭露资本主义对劳工的压榨,美国左翼作家、民主社会主义者厄普顿·辛克莱潜伏屠宰场两个月,写下小说《屠场》。小说中对屠宰场卫生状况有大量令人作呕的描写,在公众中引发了巨大轰动。据说,时任总统老罗斯福早餐读到这本小说,被恶心到大叫着把香肠扔出窗外。这个本想击中美国人心灵的作家,不小心击中了美国人的胃。于是,《屠场》直接催生了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诞生。一百年多后,《屠场》被BBC评选入“改变世界的100部经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厄普顿·辛克莱(图源自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厄普顿·辛克莱(1878-1968)出身于马里兰州巴尔的摩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父亲是白酒商人,嗜酒成性,并最终醉酒而死。

在辛克莱十岁的时候,他们全家搬到了纽约。父亲白天靠卖帽子为生,晚上则混在酒吧里。辛克莱后来写道:“……自打有记忆以来,我的生活就一直像一个命运不断转变的灰姑娘;今天晚上睡在寄宿公寓里一张爬满虱子、跳蚤的沙发上,明天晚上就可能身处豪宅,躺在大床上,身上盖着丝绸被单。这种起伏不定的生活状况缘于父亲不稳定的收入……”十五岁,他开始为一些通俗出版物写文章,并以此供自己读大学。后来,辛克莱为一份社会主义宣传周刊《呼唤理性》写稿,在此期间编辑鼓励他以“工资奴隶制”为主题写本书。为此,辛克莱特意到芝加哥屠场去体验生活,在那里一待就是七个星期。在屠场,他目睹了肉食生产的各个工序,见证了工资奴隶们的悲惨生活际遇,并于1906年写成了《屠场》。

该书描写了一个立陶宛移民家庭——尤吉斯一家的悲惨遭遇。他们满怀憧憬从家乡来到美国寻梦,在芝加哥屠场区找到工作,以为美好生活将从此开始。不料灾难接踵而至,先是尤吉斯工伤失业,接着妻子奥娜被工头奸污,尤吉斯怒打工头而入狱,随后妻子难产死亡,幼小的儿子淹死。亲朋好友中男的流落街头,女的被逼为娼,美国梦演变为可怕的梦魇。更悲哀的是,这个万恶的资本主义机器不仅害得他家破人亡,更毒害了他的心灵。他自暴自弃,干起合伙抢劫的勾当,甚至还在屠场罢工时当上了工贼。所幸的是,在风起云涌的社会主义运动中,尤吉斯终于找到了人生的奋斗目标,他的阶级觉悟被唤醒。小说结尾时,他深信社会主义是唯一的出路,而这也正是辛克莱的信仰。

但是富有戏剧性的是,《屠场》之所以引起轰动并不是因为厄普顿·辛克莱对资本主义工资奴隶制的纪实描述、对垄断资本骇人听闻的剥削行径的血泪控诉,而是因为书中对肉制品质量的描写:“……只有那些彻底腐烂的腿肉才能送到伊莎贝塔所在的车间。这样的肉被每分钟两千转儿的旋转刀片绞碎,掺进半吨鲜肉,这样腿肉上的臭味儿、酸味儿就一点也闻不到、尝不出来了。人们从来看不到是什么东西剁进了香肠。在欧洲,已经过了保质期的发霉、变色的香肠会被扔掉,而这里的屠场主们会把它们捡回来,经过硼砂和甘油处理后,倒进绞肉机的漏斗里,这样就重新做成香肠,在国内销售。有些肉就胡乱地堆在地上,地上满是泥土和锯屑,工人们就在这地面上踩踏,并把几百亿个肺结核病菌吐在上面。有些肉一大堆一大堆地堆在库房里,库房的天棚漏水,脏水就滴落在肉堆上,上面有数千只老鼠在尽享美餐。当然,库房里光线昏暗,你是看不到老鼠的,可是工人们只要把手在肉堆上一划拉就能划拉下一捧一捧的干鼠粪。老鼠人人讨厌,于是屠场主们就把老鼠药撒在面包屑里来对付它们。老鼠被毒死了,于是工人们就把死老鼠、面包屑和猪肉一起倒进绞肉机的漏斗里。这绝不是在编造故事,也不是在开玩笑。工人们把库房里的肉铲到推车里,即使看到,工人们也没有心思去捡死老鼠——跟香肠里其他的东西比,死老鼠不算什么。车间里没有洗手的地方,所以吃饭之前工人们就在即将被和进香肠肉馅里的水里洗手……”

在厄普顿·辛克莱所生活的那个年代,美国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腐败、贫富分化、道德沦丧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美国在食品和药品的生产及销售方面如同在其他各经济领域一样,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和问题。制假贩假现象猖獗,不洁食品和有害药品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而公众则被蒙在鼓里。食品和药品公司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谎话连篇,令不明就里的人们放心地享用着盘中的“珍馐美味”和瓶瓶罐罐里的“灵丹妙药”。

在美国食品安全一百年所走过的路程中,三本书扮演了重要角色,《屠场》就是其中之一。有人说,这本书对美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丝毫不逊于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它直接推动了美国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促成美国食品安全状况不断好转。

BOOK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屠场》

[美] 厄普顿·辛克莱 著; 薄景山 译

2021年1月

四川人民出版社

厄普顿·辛克莱 Upton Sinclair 1878 -1968 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家、“扒粪”运动的代表作家、社会活动家。1906年出版小说《屠场》(The Jungle),直接推动了1906年《纯净食品及药物管理法》的通过,促进了美国食品安全状况的变革。一生出版近百本书,并于1943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

我们拥有同样的音频和心跳

扫二维码关注

四川人民出版社·文学出版中心

初审:唐 婧 王 雪

复审:王其进

终审:黄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