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鸟瞰北京故宫】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的中心,是世界上保留下最完整的大型古代木质建筑群,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北京故宫始建于永乐四年(1406年),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这是一组反映考古人员在故宫考古发掘的老照片,很少有人见过故宫考古现场,因此这组照片非常罕见珍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工正在对土层进行钻探】这组照片绝大多数拍摄于慈宁宫花园东院发掘现场,当时发掘现场向公众进行开放,因此有了这组照片。据故宫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发掘的区域当年就是宫殿(明代、元代)的地基,古建筑专家可以依据这些数据推断出当年这座大殿的具体规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考古人员对土层进行了标注】对于土层的标注,有利于考古人员对故宫修建历史、修缮情况等进一步了解。慈宁宫花园东院考古发掘的最大发现就是,首次发现明代大型宫殿建筑遗迹,并弄清楚了当时工匠是如何让地基更加坚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代宫殿遗迹,最大的发现】考古人员在距地表深0.3米以下发现整个慈宁宫区域,地下大面积存在明后期的砖铺地面和厚约0.3米的夯土层。另外,在探坑南壁上可以看到明后期的夯土层下为残存20层、残高2.8米的砖砌墙基,这意味着当年这里是一座宫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考古人员正在清理地基】满清入关后,并没有拆掉故宫宫殿,而是“清承明制”,继续将紫禁城作为皇宫。但是,随着清朝国力提升,对紫禁城内的一些建筑进行了改建、增添、修缮,打上了浓厚的满清风格。比如顺治十三年(1656),顺治帝仿盛京清宁宫的形制,对坤宁宫进行了改造,东侧两间屋子分隔作为皇帝结婚时候的新房,其他房间改为萨满教祭祀的场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考古发掘现场】资料显示,清朝乾隆时期对紫禁城进行了大范围改造,兴建戏台、花园、藏书楼、雨花阁等建筑。显然,要修建这些建筑,就必须拆除一些始建于明朝时期的建筑,后在原址上进行修建,这使得明朝建筑遗址被埋入地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考古发掘现场】以西华门内南侧的南大库区域发掘为例,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上自明洪武下至清光绪年间大量瓷器残片。据故宫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初步拼对,这些残片约可复原近两百件器物,器型包括碗、盘、杯、碟、瓶、盆等,年代上自明洪武时期,下至清光绪时期,各时期、年代均有明确的器物出土,并且几乎全部是御窑瓷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代宫殿遗迹】经过考古人员定位,照片中的土层从上到下分别是,“清中期的砖铺地面和砖砌排水沟;明后期的墙、门道基址、铺砖地面、砖砌磉墩和明早期的建筑基槽;最下层的素土夯筑层和夯土铺砖层基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遗址出土的不同时期瓷器残片,后来故宫专门做了展览】别看这些残片不起眼,可在考古人员眼中却是宝贝一样的存在,是重要的文物,非常有研究价值。“出土了极少的红砂胎绿釉琉璃瓦,这种红砂胎、施白护胎釉的琉璃瓦具有鲜明的元代特点。同层出土有一小块青釉凸唇碗口小片,已往对景德镇瓷器山元代窑址的发掘表明,这种造型、釉色的碗为元末明初的产品。”也就是说,元代宫殿遗址也在故宫下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考古人员正在小心翼翼清理】这次发掘还创造了四个“首次”,“首次在紫禁城内发掘出土有意识埋藏的御用瓷器碎片坑;首次从考古学上证明了皇帝对御用瓷器从生产初端到使用末的全程垄断;首次在宫廷区域内发掘出土嘎巴拉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掘现场,如同一处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