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些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创新能力飞速提升,临床研究水平也与国际接轨,新药发展迈向真正意义上的原研和创新方向,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近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团队受邀在国际学术期刊Cell发表了题为“中国抗肿瘤药物研发与临床研究:挑战与机遇”的专家评述,深入剖析了中国在抗肿瘤药物研发和临床研究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通过这一专题评述,研究团队希望能够让世界更关注中国肿瘤临床研究的发展和贡献,也直面存在的问题挑战以及如何解决,进一步促进中国抗肿瘤新药研发与临床研究的健康发展,为全球癌症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与机遇。

恶性肿瘤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由于中国人口众多,癌症新发病例和死亡人数长期居高不下,所面临的癌症负担格外沉重。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癌症新发病例约482.47万例,新增癌症死亡病例约257.42万例,肺癌仍是我国第一大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于榜首,结直肠癌和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也相对较高。有效的治疗手段是控制肿瘤的重要途径,而药物治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抗肿瘤药物研发迫在眉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瑞华

● 临床试验比例不断上升,但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

中国制药行业目前正在迈入新的药物创新阶段,并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药品研发市场。近10年来,中国的临床开发和监管审查发生了显著变化,鼓励创新药物的开发,尤其是针对罕见、严重或威胁生命的重大疾病。从2018年到2022年,中国创新药物的新药临床研究申报(IND)的数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5年间IND的数量增长了237%,抗肿瘤药物是首次IND获批的主要治疗类别;但申报注册上市数量仍相对较少,5年间增长11%;中国临床试验数量占全球近1/3,并且肿瘤领域临床试验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中国正迅速上升到全球研发投入和临床研究开展的领导地位,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制药行业相比,中国制药行业的创新能力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 面临靶点重复、合作不足等问题 ●

当前,国内新药开发仍存在靶点同质化的问题。众所周知,新药研发存在高成本、长周期和低成功率等问题。许多本土生物制药公司会因投入产出的考量,选择开发较少风险的成熟靶点或者更快速的仿制药,导致国内药物研发面临靶点重复和适应范围重叠的问题,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另外,临床医生和基础科学家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仍然不足,中国开发的抗肿瘤药物大多来自于企业,院校和学术界的贡献相对较小,企业主导的临床研究对生物标志物或科学问题的探索也有限。中国的医生培养体系中,缺乏经过系统培训、同时精通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医学科学家。此外,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区域间医疗资源的分配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 机遇与挑战并存,获得国际认可和推广●

虽然面临挑战,但中国抗肿瘤药物领域也存在着巨大的机遇。我们拥有庞大的患者群体、特有的瘤种分布和不断完善的医疗保健系统,这为临床试验的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和充足的资源。同时,中国的药物研发和临床研究环境已逐步与全球接轨,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支持制药行业的发展,促进创新药临床研究。比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临床试验机构认证体系方面进行了重大改进,简化了新试验注册流程,更加注重临床试验和上市后药物警戒的质量控制;IND和新药上市申请流程得到优化,特别是临床试验申请的审批时间大幅缩短,从过去的10个月至2年,缩减至60个工作日,极大地提高了审批效率;此外,自2022年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超过100份药物研发指南和咨询草案,涉及肿瘤和罕见病等领域的临床试验规范。另外,国内的临床研究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更多的临床医生接受了科学培训,意识到临床试验的重要性,并将转化研究设计及生物标志物探索纳入早期临床研究中。

越来越多在中国开展或由中国研究者主导的临床研究和抗肿瘤方案在国际上获得认可和推广。近些年,中国原研新药也陆续在海外获批上市,2023年,4个中国原创抗肿瘤药物在海外获批: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批准了替雷利珠单抗,美国FDA批准了阿伐替尼、特瑞普利单抗和呋喹替尼。虽然从全球范围看,中国的First-in-Class药物数量还不算多,但我们的药物研发模式已经从“me-too”向First-in-Class转变。国内药企正积极将新产品推向海外市场,在创新药出海的模式中,海外授权也是备受国内药企青睐的选择。

●小结●

如今,中国已成为肿瘤临床研究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并被视为全球最具潜力的生物制药市场之一。为了克服挑战并抓住机遇,未来我们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之间的合作与沟通,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大对创新药物研发的支持力度。

◆加强基础科学与临床医学的合作,建立转化医学平台,培养更多能够结合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医学科学家。

◆促进创新个体之间的合作,形成学院、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多元化合作模式。

我们相信,通过多方共同的努力,未来将有更多的中国原研药物进入全球市场,不断为抗肿瘤治疗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背景资料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特别是消化肿瘤、鼻咽癌等中国高发肿瘤的临床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近5年临床研究结果被NCCN国际指南采用48次,发表于四大临床医学期刊论文数量在全球癌症中心名列前茅。作为我国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的领军人物,徐瑞华教授牵头了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实现了结直肠癌诊治系统创新,破解了消化肿瘤免疫治疗疗效差的难题,使消化肿瘤诊治达国际先进水平。近期,徐瑞华教授牵头的多个临床试验项目接受了美国FDA及欧洲EMA的核查,并顺利通过(no major finding , no minor issue),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赞誉;基于此,创新药物特瑞普利单抗成为首个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本土自主研发、生产的创新生物药,创造了新的历史。

鉴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团队在全球抗肿瘤临床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在Cell杂志创刊50周年之际,徐瑞华教授团队受邀为Cell撰写中国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专题评述。这是该杂志创刊50年来,首次约稿发表中国肿瘤临床研究领域的专题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