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季到来

人们的涉水活动增多

各种溺水事故也进入高发期

最近

记者在六片山发现

多个水塘

都有很多街坊进入野泳

六片山野泳屡禁不止

在六片山靠近山顶位置的一处水塘

尽管周边拉起了防护网或者围栏

并且明确写有“禁止野泳”
“禁止翻越”“山体落石”等警示标语

不少街坊仍视而不见

直接下水畅游

记者在围栏处发现了多个缺口

缺口处都是野泳客出入水塘的通道

而且下水塘的路十分危险

当记者询问知不知道水有多深

是否害怕时

野泳客还告诉记者

“30多米”

“有救生衣的,享受大自然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景区管理人员说

每天都有人进行巡逻和劝导

相应的安全设施和警示标语

均已经安装

但是劝导并没有用

且围栏也多次遭野泳客破坏

“我们又不能实施强制措施”

事实上

六片山发生过多起涉水事故

有过惨痛教训

据广州消防6月4日消息

不久前

六片山就发生了又一起

游客野泳时溺亡事故

再次为我们敲响警钟

在追求清凉与欢乐的同时

我们绝不能忽视安全问题
不要在没有安全保障的地方

和野外水源游泳

↓ 野泳危机四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溺水的这些保命知识

收好学起来,有备无患

关于溺水,这些误区你有必要了解

❌误区一:会游泳就不会溺水❌

开放水域情况复杂

会游泳也不能保证百分百安全

野外水域

水下情况往往十分复杂

可能有水草、淤泥

容易困住游泳者

进而可能发生溺水事故

误区二:使用游泳圈能避免溺水

游泳圈不是专业的漂浮设备

当水流发生变化

未抓住游泳圈或者游泳圈功能失效时

都可能引发溺水

❌误区三:溺水时会大声呼救❌

溺水时,人无法发声

甚至意识模糊,通常没有声音

影视剧中经常出现

溺水者拍打水面、大声呼救的场景

但实际上,真正溺水的人

往往想呼喊却发不出声音

如果有人趴在水中站在水中发愣

实际上可能已经意识模糊

需要尽快救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误区四:手拉手就能救出溺水者❌

手拉手救援

不仅无法把溺水者救上来

还会导致更多人溺水

发生溺水应如何自救与施救?

溺水自救,记住这3点

  • 放松身体向后仰,不要挣扎,防止下沉。人体可以产生浮力的肺部位于上半身,而身体的重心位于下半身。在身体没有放松时,人会沉入水中。

  • 将双手举过头顶,这样重心会向上移动,帮助身体仰躺在水面。抬起下巴,尽量让口鼻露出水面,保证呼吸,同时大声呼救。

  • 注意周围有没有能帮助漂浮的物品,可将密封的空塑料瓶等具有浮力的东西抱在身前,帮助漂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现他人溺水,记住4个字

在岸上
通过“叫叫伸抛”法施救

  • “叫”:大声呼救,寻求周围更多人的帮助;

  • “叫”:拨打110、119、120等报警求助;

  • “伸”: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将树枝、木棍、竹竿等递给落水者;

  • “抛”:将泡沫块、救生圈、密封的空塑料瓶等漂浮物抛给溺水者,帮助其漂浮待援。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副院长 谭苗青:如果在野外,没有救生圈的情况下,可以采集长树枝、或者将连接衣物变成救生长绳,把溺水者拖回岸边,如果离得较远,则可以通过寻找塑料瓶或者泡沫,绑进衣服里面,做成简易的救生圈,抛给落水者。

如果具备下水救援的条件
救援者要从背后接近溺水者
托起他的身体

让他的头露出水面
侧游上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溺水急救这样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预防溺水,牢记这些口诀

预防溺水

“六不准”“四不要”

一定要牢记!

防溺水“六不准”

不准私自下水游泳。

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不准在无成人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不准不熟悉水性的学生擅自下水施救。

防溺水“四不要”

不要在没有家长陪同下私自下水游泳。

不要在设置有警示标识的水域游泳。

不要在没有安全保障的地方和野外水源游泳。

不要在上下学途中和假期在水源周边戏水。

再次提醒大家

游泳戏水欢乐多

安全意识不能少

转发提醒亲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 G4出动、广州新闻联播、广州消防、广东消防、央视一套

编辑 | 珠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