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记者 张治中 见习记者 赵江波
在南阳市宛城区瓦店镇逵营社区,今年71岁的刘国方是南阳市十中的退休教师,也是一名技艺精湛的书法家。2016年以来,刘国方自费100余万元,收集农耕时代老物件、发掘整理农耕历史,如今,已收集各种老物件4000余件,全部陈列在铜瓦店农耕民俗文化馆内。
4000余件“老物件”再现农耕时代场景
7月6日,顶端新闻记者走进位于宛城区瓦店镇逵营社区的铜瓦店农耕民俗文化馆。铡草的铡刀、播种的耧车、磨面的石磨、喂猪喂牛的槽、扬场用的木叉……在这处民俗文化馆内,农耕生产的劳动工具应有尽有。油罐、盐罐、水缸、煤油灯、老式铜火锅……这里,农耕时代的生活用具到处都是。此外,这里还有老式木壳电视机、熊猫牌黑白电视机、二八式自行车、蜜蜂牌老式缝纫机等家电。
除了数量众多、样式齐全的老物件外,刘国方还在铜瓦店农耕民俗文化馆内设计打造了多个集中体现传统农耕时代特色的场景,一个个场景,生动鲜明地还原了传统农耕生产生活风貌。
在传统农村厨房场景中,一个砖砌的土灶台、两口铁锅、一台风箱,还有木拍、蒸笼、水缸、水桶、箅子……老式客厅里,放着条案、八仙桌、太师椅,挂着《益寿延年》画;卧室场景里,放着一张清代雕花顶子床,还有放衣服的木箱,以及小木桌、小木椅、老座钟等。刘国方还特意从外地买来了“牛”“驴”“鸡”等造型,于是有了戴着牛笼嘴的“黄牛”拉着牛车、“小毛驴”拉着石磨等场景。在一楼的一角,甚至修了一座茅屋,草房顶、土坯墙,门是极有年代感的老式旧木门,茅屋一侧,还修了一个小型鸡舍……
铜瓦店农耕民俗文化馆,展出面积1200平方米,分4个展区,48个展室,展出藏品30多类,共计4000余件。馆藏展品涵盖了新石器时代以来农耕文明的民俗物品、农耕农机、日常用品、纺车织机、砖瓦模具、交通工具、石磨石器、陶器瓷器、铜器铁器、度量器具、合同契约、红色文化、古书典籍、票证票据等20余类。
8年自费百余万元 建起铜瓦店农耕民俗文化馆
这些老物件,是刘国方在8年内一点点地从南阳周边地区收集来的。8年前,他看到有人翻盖新房,许多闲置在老屋里的老物件被丢弃甚至销毁了。意识到这些承载了农耕文化的老物件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于是,他萌生了收集老物件、办公益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念头。此后,他开始留心南阳周边区域的老物件,每当发现农村有人翻盖新房时,他便赶去“寻宝”。刘国方还经常逛古玩旧货市场,走访各村各户,回收老物件。
刘国方自小生活在瓦店镇的农村,工作单位南阳市十中也在瓦店镇。“我生在瓦店,工作在瓦店,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退休后就想为社会做点儿事情。”刘国方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现代生活的快速更新,传统意义的农耕印迹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老物件越来越少,民俗文化也逐渐被冲淡,于是,我于2016年开始搜集老物件,竭力保留农耕民俗文化。”
“在所有藏品中,我最喜欢这款清代的顶子床。这是2021年10月,我花了13000元从淅川一户人家中‘淘’来的。”刘国方说,“顶子床做工考究,雕刻的图案都象征着吉祥富贵,是过去大家姑娘出嫁时的陪嫁品,这样的顶子床在过去,需要一个精细木工花费三四年才能完工。”
为了收集、购买这些老物件,装修建设铜瓦店农耕民俗文化馆,刘国方已经投入了100余万元。目前1200平方米的展厅,是瓦店镇热心人士鲁国甫无偿提供给他使用的。顶端新闻记者发现,位于铜瓦店农耕民俗文化馆正门前方的《前沿》有这样的描述:当代之机巧,皆是先民心血浸润,某些器物,令今人智慧反不能及,若由其陨散,实为当世之憾,增强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之觉悟,实乃美丽乡村、文化复兴之善举。
顶端新闻记者了解到,明清之际,河南南阳府所辖的南阳县有四大名镇,依照当时的繁华程度,分别被誉为“金赊店、银石桥、铜瓦店、铁安皋”,“铜瓦店”之名由此而来。铜瓦店农耕民俗文化馆既有效保存了农耕文化的遗产,又为唐河、新野、邓州、卧龙、官庄工区等周边区域学生提供一个农耕文化教育基地,也对瓦店镇的文化、旅游、经济发展起到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