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敬业起兵反武则天,是武周取代大唐的过程中,发生的最重要的事件。自此之后,大唐宗室虽然还有反抗,但天下已经牢牢落入武则天的掌控之中。大唐王朝,就这样快速滑向武周王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敬业起兵

鉴于这一事件的重要性,了解其过程有助于搞清楚,在那封建礼教深入人心的时代,武则天何以凭借女儿之身,仅一己之力,就创造了无法再复制的奇迹?

必须要强调的是,武则天攫取权力的过程中,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反抗她的力量,一直都十分强大。

唐太宗李世民去世之前留给儿子的几位重臣,无一不是德高望重,能力超群。但他们全都未能阻止大唐王朝偏离方向。在武则天崭头露角并暴露其政治野心的过程中,朝中反对的声音,地方上反对的力量,接连不断的涌现。但都被武则天一一击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则天

要知道,大唐的统治是深得人心的。很多人并不希望李唐落入武则天的掌控之中。

这一点,从王骆宾写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产生的巨大影响就可以看出来。檄文中的很多名句,脍炙人口,流传至今。这篇檄文,可以和陈琳所写的讨伐曹操的檄文,相提并论。两者堪称为,千古檄文中的至尊双璧。

但很遗憾的是,舆论场上的胜利,并不意味着最后的胜利。

尽管在舆论方面得到了这么多的支持,但不管是袁绍讨伐曹操,还是徐敬业反武则天,全都遭到了惨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讨武曌檄,名动天下

两者失败的直接原因,都是因为军事上战败。而军事上的失败,又是由与领袖人物的战略决策失误息息相关。

相比起袁绍,徐敬业的失败,更加可惜。

因为徐敬业在军事上的才能,非常突出。其率领的军队,也有很强的战斗力。而作为从宫廷中成长出来的政治家,武则天没有自己的嫡系武装。她更没有机会,深入民间,去体察社会民情。

按照正常的推测,武则天在军事上,应该败给徐敬业才对。但结果,却是徐敬业的军队被击溃,其本人也落得了身首异处的下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敬业

下面,就重现一下整个事件的具体过程。粗略的划分,徐敬业起兵,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神级谋划,瞬间聚起10万大军,让武则天陷入被动。

起事的主要参与者:徐敬业与其弟弟徐敬猷,前御史魏思温,前给事中唐之奇,前长安主薄骆宾王,前詹事司直杜求仁,等等。

这些人,因为不同原因被贬官。他们汇聚于扬州,密谋打倒武则天。

但这群失意的官员,手上没有掌握任何属于自己的力量。想起兵反对武则天,在正常情况下,无异于痴人说梦。但让人没想到的是,经过精心运作,徐敬业迅速拉起了一支10万人的军队。

其具体过程是:

1,曾担任御史的魏思温,指使其党羽监察御史薛仲璋,出使江都。

2,派人向薛仲璋举报,扬州长史陈敬之谋反。薛仲璋将其逮捕入狱。

3,几天后,徐敬业乘坐驿车抵达扬州,声称自己是新到任的扬州司马。

4,徐敬业宣称自己有太后(也就是武则天)的密旨,要讨伐叛乱的高州酋长冯子猷。

5,徐敬业打开当地仓库,放出囚徒,向大家发放盔甲。另外再征调扬州兵马,图谋大事。仅10天左右,就有了10万兵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敬业起兵

到此为止,徐敬业和魏思温等人的操作,是顶级的。中国几千年历史上,能凭空变出这么强大的一支军队,也算是仅此一例了。

历史记载的很简单,但其整个操作过程,环环相扣,少了一步都成不了。并且,这每一步操作,都是完美的契合了人心,才能让这10万大军听命于自己。下面再详细论述:

1,薛仲璋从中央出使江都,这一步必须是真的。否则后面的操作,就无从谈起。

这一步的幕后主使者魏思温,原本就是御史。他对中央以及地方官员的心态,官员的调派流程,非常熟悉。甚至,他对于武则天本人的习惯,应该也了如指掌。

因为,薛仲璋能出使江都,必定是得到了武则天许可的。武则天可能觉得,薛仲璋这次出行,只是对地方官员的一次例行巡视。

2,单是有人举报陈敬之谋反,一般人根本动不了他。但是从中央来的监察御史负有监察各地官员的职责,所以薛仲璋可以在没有明确证据的情况下,抓捕陈敬之。

这一步,在平时也很难实施。不过,武则天掌权以来,大肆贬斥或抓捕异己。所以,陈敬之被抓捕时,扬州人最多想到的是武则天专权,而非从朝廷来的监察御史,别有用心。

3,徐敬业声称自己是新任扬州司马,扬州人不会相信他。但是他乘坐的是驿车,也就是政府出行车辆,再加上朝中派来的巡视官员的配合,这增加了说服力。

4,陈敬之是扬州长史,他负责政府事务,他已被控制。扬州司马负责军兵,这个职位如今是徐敬业在担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唐州府,以及徐敬业举兵地点

于是,徐敬业一伙人,就从文武两个方面控制了扬州。

但是,这种控制,毕竟还是打着武则天的名义。这离公开反对武则天,率兵征讨武则天,还差得很远。

5,向囚徒发放盔甲,就让徐敬业有了一批真正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

有了这些人,徐敬业才能真正的掌控当地的正规军力,并打出反对武则天,匡扶大唐的旗号。

在此之前,当地负责军事的长官陈敬之,已被抓了起来。这个时候,徐敬业将其斩首。这么做,是为了避免长期听命于他的部下,会产生别的想法。

另外,陈敬之的同事、录事参军孙处行抵制徐敬业的行动,结果也被斩首示众。

两名人们熟悉的高级地方军官,同时丧命,扬州官吏被震服。于是,没有再反抗。徐敬业得以通过全州下达指令,调用当地的兵马。

不过,现在要公开起兵,还是师出无名。至少,道义上的号召力不够强大。于是,徐敬业采取了以下几招:

1,打着故太子李贤的名义举兵,宣称要恢复李显的皇位

公元684年,唐高宗李治驾崩。李显继位,这便是唐中宗。才一个多月,李显就被废黜。李旦被立为帝,但武则天临朝称制,李旦不能过问政事。

随即武则天又派执金吾大将军前往四川,搜查故太子李贤的住宅,责问其过去所谓的“谋逆”行为。李贤被逼自杀。

李贤死得非常冤枉,天下人都为他打抱不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命运坎坷的故太子李贤

李贤是唐高宗李治的第六子,是武则天次子。他曾以太子身份,三次监国。李贤深得人心,也很受唐高宗李治的喜爱。但他的贤明,无疑会影响到武则天的掌权,所以遭到武则天的嫉恨。在公元680年,李显被废为庶人,流放到四川,并于公元684年遇害。

所以,公元684这一年,大唐的政局处于连接不断的剧烈震荡之中。一连三位皇帝和一位太子的命运,都出现了变故。再加上李唐宗室,和名臣显贵大量遭到打压。京城中,人人自危,惶惶不安。

徐敬业等被贬斥的人,汇聚在扬州。他们都对于自己的遭遇,感到忿忿不平。他们既怀念往日的荣耀,又觉得大唐江山落入外人之手,国家已是危在旦夕,自己有责任做点事情。合计之后,大家决定在扬州起事。

先是,徐敬业就找了一个长相酷似故太子李贤的人。徐敬业告诉众人,李贤还活着,已经流亡到了扬州,他命令大家起事。

徐敬业侍奉这个所谓的“李贤”,并打出了被废掉的皇帝李显的年号“嗣圣元年”。

在古代,使用什么年号,就代表认为哪一方才是正统。所以,徐敬业这是与武则天把持的当朝,公开宣战了。

2,发布《讨武曌檄》,朝野为之震动。

这篇檄文,是著名才子骆宾王所作。檄文历数了武则天过去在唐太宗与唐高宗时期的丑事,并指出了她已控制朝政的事实,以及妄图篡夺大唐天下的野心。

该文从封建时代的君臣大义和天道伦常出发,极具说服力和煽动性。文章最后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结尾,直击人心。

那个时代的忠贞之士,读后无不为之动容。

檄文让武则天在舆论上陷入了极大的被动。武则天读后也只能为自己圆场,她声称是宰相失职,导致这样的人才流落在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举起义旗,反抗武则天的大唐勋贵

3,徐敬业设置三府,有了统筹各种人力与物力资源的机构。

匡复府:这是为了彰显匡复大唐的口号,以及招揽天下英雄。

英公府:徐敬业,此时还叫李敬业。因为他的祖父徐世勣,因为大功被唐高祖赐姓为李。在扬州设立英公府,既是为了告诉人们,徐敬业是大唐的忠臣,也是为了调配属于自己的力量。

扬州大都督府:说到底,徐敬业的旗号打得再响亮,真要出兵,还那得是扬州本地的兵马。设立大都督府,就是为了管理、调派扬州的兵马与粮草。

一切就绪,就可以开干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敬业起兵

因为徐敬业最终失败了,所以很多人对他的评价并不高。但是抛开这些成王败冠的思想,实事求是的讲,徐敬业等人,在这个阶段的操作堪称完美。

10天就调动了10万兵马,并且开始了征战。这绝对需要超凡的能力,与执行力。

第二阶段:战略错误,为整个活动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举兵之后,对于战略进攻方向,徐敬业集团,有了两种相反的意见。

魏思温认为,既然打着恢复皇帝权力的旗号,那就应该举起义旗,大张旗鼓的前进,直取洛阳。天下人知道徐敬业的志向之后,一定会从四面八方响应。

但是薛仲璋却认为,金陵也就是南京,有帝王之气。不如率兵向南,先拿下常州和润州,依据长江天险,奠定霸业的根基。然后大军再向北进取,这样进可攻,退可守,游刃有余。

魏思温不同意薛仲璋的意见。

他劝徐敬业,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对于武则天专权感到愤怒,对于大唐宗室的遭遇感到痛心。他们听说你举起义旗,都准备好武器粮食,只等大军的到来。你不借助大好形势,建立功业,反而提前为自己准备后路。大家听到你的动向,马上就会离心离德。

徐敬业没有听取劝告,他留下一部分兵力镇守江都,然后自己率兵渡过长江,开始攻城掠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千百年来,一直被认为有王气的金陵

魏思温叹息道,兵力聚集起来就强大,分散开来就虚弱。徐敬业不率领全军渡过淮河,再收拢崤山以东的兵力,攻取洛阳。那么,他的失败就在眼前了。

评:

1,魏思温的意见,是很有道理的。徐敬业举起义旗,那他与武则天争夺的就是大义的名份。他打着故太子李贤的旗号,博得了天下的同情。他自己又是大唐功臣之后,顶着英国公的名分。他具有很强的感召力,武则天则很难澄清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徐敬业能顺利的压制扬州官员中的不同意见,并在10万调动10万大军。

在这种时候,徐敬业在面对武则天时,是占据了道德高地的。

但当他调头向南夺取土地时,人们就会感到困惑。因为匡扶大唐,应该向北向西。人们难免会怀疑他别有异心,这让原本想支持他的力量,就会犹豫起来。

2,这些问题,徐敬业肯定想到了,但他为什么还会犯下这种错误呢?

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徐敬业并不是一位真正的、有胆有识的英雄。

当需要在扬州夺取权力,以及后来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时,徐敬业是非常出色的。因为这些所需要的,只是将军的能力。

但他这次举兵,真正要完成的任务,却是要颠覆大唐现有的权力架构,让武则天手中的权力重新回到李姓皇帝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敬业进军方向

这需要的是战略家的能力,因为他涉及到宏大的人力、物力资源的组织和调配,以及对不同州郡的快速掌控。战场上的斗争,虽然重要,却只是这场大博弈中的一部分。

面对这种宏大的任务,徐敬业心虚了。

于是,他听取了薛仲璋的意见,决定先夺取长江以南的土地。

3,徐敬业的小心思很好理解。

富庶、人力资源充裕的江南,就摆在眼前。这块肥肉,似乎唾手可得,花费不了多大代价。占据江南,大不了划江而治,这种方案的可操作性更高。

而向西向北,就必定要直面武则天派来的大军。这太凶险了,一切都太不确定了。

短期来看,徐敬业的选择没错。但长期而言,这是一种灭亡之道。

攻取江南,让徐敬业匡扶大唐的旗号,变得没有说服力了。于是,这场举兵活动的主动战场,就从舆论方向,转移到军事对抗方面了。

如果只谈军事斗争,徐敬业成功的几率很小。因为他和武则天所调用的,本质都是大唐的军队。而武则天所能调动的军队数量,明显更多。在这场消耗战中,徐敬业一定不是对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敬业最终战败

第三阶段:徐敬业先胜后败,在逃亡中被杀。

武则天这边,在知道徐敬业起兵后,立马做出了反应。

1,削掉徐敬业祖父和父亲的封爵,并挖坟开棺,以此打击徐敬业的士气。

同时,将徐敬业由李姓改回徐姓。徐敬业的祖父徐世勣,因为立下赫赫战功,所以被赐为和皇室一样的李姓。武则天将其改为本姓,意在将他同大唐宗室进行切割,削弱其在道义上的感召力。

2,宰相裴炎劝武则天还政于皇帝,不给别人借口,那么反抗大军自然瓦解。武则天将其关入“诏狱”,严加审问。在次月,裴炎因“谋反罪”被斩杀,家产被抄。为其辩护过的官员,都被流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裴炎因为“青鹅”案入狱,最终被斩

通过此举,武则天统一了朝中大臣的立场。

3,派左金吾卫将军李孝逸,率军30万平 叛。

李孝逸既是大唐宗室,他比徐敬业这个被赐为李姓的人,更能代表大唐宗室。这相当于否定了徐世勣起兵,都是为了李唐天下的说法。

同时,李孝逸又是大唐开国功臣、淮安王李神通之子。李孝逸祖上的爵位,比徐敬业祖上的英国公,又高了一头。

李孝逸一出马,就在气势上盖过徐敬业一头。

那作为大唐宗室,李孝逸为何要帮助一心想篡权的武则天呢?这是个有趣的话题。说到底,恐怕还是因为权力与利益。

李孝逸虽然是大唐宗室,却是较远的分支,进入不了最核心的权力圈层。从李孝逸的父亲李神通开始,更多的扮演的是一个战将的角色。在武则天带来的政治动荡当中,李孝逸也许是看见了自己的机会。

在武则天临朝称制后,李孝逸受到信赖,担任了左金吾卫将军这种至关重要的职位。在政治斗争中,李孝逸是属于武则天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孝逸受命出征

但武则天真的信赖他吗?答案是否定的。

武则天的布局,处处针对李孝逸。李孝逸被利用后,又遭到诬陷,被流放到海南,很快就死在了那里。

3,和李孝逸一起行动的,是殿中侍御史魏元忠。御史是个非常微妙的职位,它负责对官员的监察与弹劾。

魏元忠随同大军一起出征,就是武则天想从内部来影响和控制这支军队。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魏元忠极大的改变了整个战争的走向。

两军交战之初,李孝逸连连遇挫。他心生恐惧,不敢进军。魏元忠劝他:“天下的安危,就在此一举。你率领大军,一直停留不前,那人民就会失望。如果朝廷派别的将军来取代你,你怎么才能洗清自己畏敌不前的罪名呢?”

听了这话,李孝逸立刻进军,并击斩了徐敬业的大将尉迟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处于武则天掌控下的大唐朝廷

4,武则天另派大将黑齿常之,率兵讨伐徐敬业。

这一安排,也耐人寻味。这既可以看作是,黑齿常之在配合李孝逸的战斗,也可以看作他在从侧翼对李孝逸进行牵制,防止其内心另有想法。

要知道,黑齿常之是百济人。大唐灭掉百济时,他曾率众抵抗,后来归降大唐,并成为大唐名将。黑齿常之在与吐蕃和后突厥的对抗中,多次立下战功,受封为燕国公。

作为一名外族将军,黑齿常之在大唐没有深厚的根基。他最好的生存策略,就是效忠大唐。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皈依者狂热”。事实上,黑齿常之在历史上,也确实以忠勇信义著称。

这种背景就决定了,在大唐内部出现纷争的时候,黑齿常之会站在武则天这边。因为毕竟从名义上来说,武则天现在代表的还是大唐中央政府,而徐敬业等人则属于“叛逆”势力。对黑齿常之来说,该如何选择,是很明显的。

因此,徐敬业打出的大义名份,对身为李唐宗室的李孝逸或许有点影响。但是,这很难影响到黑齿常之。这就保障了,黑齿常之的作用,是强有力的。

5,在大军内部,有魏元忠做思想工作。在大军外部,有黑齿常之这样能征善战,立场又比较坚定的名将,予以牵制。于是,武则天就能够保证李孝逸率领大军,好好执行任务,不敢有更多的想法。

6,黑齿常之率军到来后,大唐中央军声势变强。但徐敬业与其部下,分头据守,李孝逸还是无法取得进展。对于如何破敌,军中将领们争执不下。有的要求强攻,有的要求直取江都,打击叛军后方基地。

这时候,魏元忠再次剖析道,如果强攻一旦失利,军心可能崩溃。徐敬业的弟弟徐敬猷不熟悉军事,他的军力也比较单薄。大军进逼,就可以攻下,徐敬业来不及救援。扫荡了外围几个重要据点,敌人的防御就瓦解了。

李孝逸进军,徐敬业的大将韦超和徐敬猷,全都逃跑了。

7,李孝逸进逼徐敬业亲自守卫的下阿。

这里聚集了不少精兵,李孝逸派部下渡溪水攻击,遭到了惨败。

李孝逸动摇了,想撤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秋天的芦荻

魏元忠和行军管记劝李孝逸,用火攻的方法来破敌。由于9月已是秋季,岸边的芦荻变得干燥。而且,李孝逸的军队处于上风位置。所以,魏元忠坚决要求李孝逸出战。

于是,李孝逸顺风放火,纵兵出击。布阵已久的李敬业军队已呈疲态,遭到攻击后大败,被斩首7000人,落水淹死者不计其数。

经此一役,徐敬业丧失了与朝廷大军正面对抗的能力。他带领妻儿逃往润州,试图从海路逃跑。

俗话说,树倒猢狲散。

当有希望建功立业时,很多人都愿意冒死追随。但当大势已去的时候,连身边人都变得不再可靠。

在逃亡的路上,徐敬业和徐敬猷、骆宾王一起,被其部下斩首,拿去向朝廷邀功请赏。其同伙唐之奇、魏思温,也先后被捕杀,人头传送到洛阳。

从徐敬业起兵,到最后身亡,前后也就一个多月。

回顾整个过程,对于不同阵营中的人物,还有很多值得点评的地方:

1,御史这个角色,在两个阵营中,都发挥出了超出人们想象的重要作用。

徐敬业前期能够大获成功,是前御史魏思温的功劳。

魏思温准确把控了扬州地方官员,对于朝中大员的畏惧心理。他利用武则天的权威,挟持了扬州官僚系统。然后,徐敬业清除掉当地的反对人员,开启了这场反对武则天的活动。

在武则天这边,领军大将李孝逸,显然是个不太坚定的人物。但武则天需要一位有威望的将军,去扑灭这场大火。作为李唐宗室,以及功臣之后,李孝逸的身份有助于其统帅大军。

唯一要解决的,是李孝逸心中的犹豫与怀疑。

中侍御史魏元忠,就是武则天在军中的代表。他几次在关键时刻,准确把握了李孝逸本人及两边军队的心理动态,并给出了正确的决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御史非常擅长琢磨高级官员的心理活动

2,魏思温和魏元忠,都准确的判断了大局。

魏思温认为,山东豪杰翘着以盼,准备迎接徐敬业的大军。徐敬业应该全力向前,如果向后寻找退路,人心就会四散。

在这个问题上,魏元忠的看法类似。只不过,魏元忠是站在武则天阵营,从相反的角度来出招。

魏元忠认为,徐敬业起事之后,人们因为太平已久,不知所措。此刻,天下危在旦夕。他还认为,一开始就进攻徐敬业主力很凶险,一旦失败,局势将无法挽回。

这说明,在魏元忠眼里,武则天当时所处的局势,是非常不利的。

单从对人性的认知和谋略水平来讲,魏思温和魏元忠,可谓不相上下,都极为出色。

可是,魏思温的判断与意见,徐敬业拒绝了。魏元忠的意见,李孝逸采纳了。

之所以有这种不同,原因也很简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注定失败的反抗

在徐敬业大军中,徐敬业才是真正的主导者。而在李孝逸军中,李孝逸只是名义上的元帅。魏元忠代表了武则天的权威,他有足够强大的话语权,李孝逸不敢不听。

3,作为一名将军,徐敬业很强大。但作为一名领袖,徐敬业是不合格的。

徐敬业多次挫败李孝逸率领的优势兵力,这让他的军事能力得到了验证。

但他对人性的理解,大局的把控,关键时间节点上的快速反应,都是不够的。

比如,从一开始举起义旗后,调头向南进攻,为自己准备后退,就证明了他目光短浅、格局狭窄。

既然都举大事了,还想什么退路。成功了,自然有退路。失败了,都活命都难。自古以来都是这样,没必要抱有太多幻想。

还有,当外围兵力被打垮之后,徐敬业应该相应的调整部署,而非坐等朝廷大军逼近。让对方的优势兵力包围自己,不是英雄所为。一旦落入这种处境,那就会处处被动。就算李孝逸没用火攻,相持下去,徐敬业也坚持不了多久。

不管怎么样,徐敬业掀起这场声势浩大的反抗活动,就这样结束了。

在徐敬业起兵失败之后,韩王李元嘉与越王李贞,也于公元688年起兵反抗武则天。但其声势,远不如徐敬业发起的这次。

可以说,徐敬业才是所有反抗者中,最有机会将武则天赶下台的。当他失败了,就再也没人能阻止武则天抢走李唐天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代女皇武则天

正因为如此,后世不少人都为徐敬业的失败,感慨叹息。

《旧唐书》中评价徐敬业时,说他不听谋略,以至于被灭族,可悲啊。

晚唐史学家陈岳评论道,徐敬业若用魏思温的策略,直取洛阳,就算失败了也是大唐的忠臣。但妄谈什么“金陵王气”,把自己变成真叛逆了。他不失败,更待何时!

清朝史学家蔡东藩认为,徐敬业最终身败名裂,都是因为私心。私心一起,大事就被耽误了。

我倒觉得,以上看法都不够准确,并带有一定的情绪。

后人因为怀念大唐的强盛,对于试图匡扶大唐的徐敬业,抱有太多的期待。所以在评价徐敬业时,人们总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味。

可徐敬业,根本承担不了这种期待啊。

如果徐敬业要面对的人物如果再弱一点,他或许可以成功。但他所面对的,偏偏是武则天。

不光徐敬业应对不了武则天,大唐的几代君主和朝中重臣,也应对不了。

不管后人如何评价武则天的生平所为,在古代政治家中,武则天确实是一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