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综合建造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这是全球首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路线全长约24公里,深圳至中山的车程将从此前约2小时缩短至30分钟。在这项创下10项“世界之最”的超级工程中,辽宁制造企业大显身手,倾注“钢铁力量”和“超级智慧”,助力建成世界最长最宽“海底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

鞍钢股份:“钢铁力量”建功“超级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底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是深中通道的一段6.8公里、双向八车道的海底隧道项目,因隧道最深处达水下39米,沉管结构需要在钢壳的包裹下承受住巨大的海水压力。项目建设之初,在国内外相关钢板产品均不能满足使用条件的情况下,鞍钢股份发挥技术装备优势,开发出兼备高强度、高效焊接性、高断裂韧性的新一代大线能量焊接中厚板,成为项目最大的钢板供应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结构钢研究室主任杨颖:一些关键指标,在国内同类产品中达到了最高水平,国际上实现了大线能量桥隧用钢在海底隧道上的首次应用。

新松:“超级智慧”打造“钢铁外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沉管结构的钢壳,每节长165米、宽46米、高10.6米,全部焊缝长度加起来达38万米。作为国内最早攻克工业机器人中厚板焊接技术的企业,新松工业机器人采用柔性制造的设计理念,创新性地将3D视觉、点激光寻位、激光焊缝跟踪、机器人在线控制、机器人智能焊接等先进技术融入机器人焊接工作站中,成功完成了多层多道的复杂焊接,为沉管结构包上“钢铁外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松工业机器人售后服务中心副总经理张书生:通过点云数据的提取,机器人自主规划焊接路径,自动调节焊接姿态,极大程度地减轻了传统工业机器人对编程事件的依赖,有效地解决了钢壳在生产焊接过程中遇到的工件种类多、换产频繁等难题,相关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国家重大工程由国产机器人来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瞄准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

辽宁加速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以“硬核”技术服务国家重大工程

以科技创新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