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09年,港珠澳大桥开工建设,2017年全线贯通。

同年,距离港珠澳大桥30公里远的深中通道再启超级工程。

这一共投资500亿元,全长24公里,东起深圳鹤洲,西至中山横门。

这港珠澳大桥才刚开通,咫尺之遥的距离,为何要再投巨资盖个桥?

到底是多此一举,还是另有筹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珠三角地区交通需求迫在眉睫

深圳与中山作为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为活跃、人口规模增长最为迅猛的两大城市群代表,近年来交通压力日益加大。

尤其是拥堵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严重掣肘。

为有效疏导区域交通,满足人员流动和物资运输的现实需求,深中通道项目应运而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横跨珠江口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工程,不仅将直接连通深圳和中山两大城市,更将成为贯通珠三角东西两翼的重要交通大动脉。

项目西起深圳宝安区的鹤洲立交,东至中山市横门枢纽,全长约24公里。

为确保通行效率,工程设计采用了"东桥西隧"的创新方案。

其中,跨海大桥长达17公里,远超实施中的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长6.8公里,堪称世界最宽海底沉管隧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个工程总投资高达500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公里造价超过20亿,规模之浩大、挑战之巨大可见一斑。

该工程的实施将有力缓解珠三角地区目前的交通压力。

尤其是有利于分散深圳市中心城区的部分交通流量,为广深等周边城市的人员流动和企业物流提供高效便捷的通道。

同时,对于推动珠江东西两岸地区的城乡人口、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具有重要意义,也将有利于促进整个大湾区城市群的融合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攻克世界级施工艰难险阻

要完成这一宏伟工程,必须攻克一个又一个世界级的施工难关。

其中最具挑战的莫过于6.8公里长的海底沉管隧道。

为修建该隧道,共需要精确对接32节特殊沉管,其宽度长达46米,长165米,重量竟然逾6万吨。

这些超大型沉管需要在水下40米的深度进行安装对接,施工难度可想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创新自主研发"一航津安1号"

面对深中通道海底隧道6.8公里长、采用32节超大型沉管施工的世界级挑战,中国工程团队孕育并自主研发了"一航津安1号"专用工程船。

该船采用双体设计,主体结构长120米、宽88米,总甲板面积超过1.2万平方米,相当于两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整体外形犹如一艘小型航母。

作为国内首艘专为巨型沉管隧道建造而设计的智能化施工平台,其核心系统集成了多项创新技术。

首次采用了万吨级双滚防侧滚浮力体系,并配备有国内最大的液压千斤顶系统,可实现吨位级沉管的精准调节和对接。

船上还安装了国内首套水下双钩式抓斗系统,可完成6万吨级沉管的精准起吊运移作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该船搭载了先进的BeiDou/GPS一体化导航及自动化控制系统,具备全天候智能泊位及高精度沉管对接能力,可实现起重、运输、安装全流程自动化作业。

最终通过"一航津安1号"的娴熟操作,32节长165米、宽46米的超大型沉管在水下40米处被精准对接到毫米级,创造了海底隧道施工的最新世界纪录。

该智能化工程平台船的诞生,不仅展现了中国在深海超大型工程装备领域的创新实力,更标志着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迈上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未来,这一自主创新的关键装备必将在更多水下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工岛施工等技术突破

深中通道项目中,除了世界最宽的超大型沉管隧道外,人工岛的建设同样是一大技术难题。

由于航道宽阔、水域开阔,无法利用临时陆地作为支撑,只能在完全无岸边支撑的海上进行人工岛的智能化施工。

面对如此巨大挑战,工程团队创新采用了十二锤联动锤阻技术,借助多台振动锤阻机协同作业,有效提高了水下地基施工的垂直度和稳定性,从根本上解决了在流动水域中地基控制的世界级难题。

同时,为确保航道通航顺畅,工程中还创新应用了1666米长的伶仃洋大桥施工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跨越伶仃洋航道的超大跨距混凝土拱桥,不仅跨度之大在国内罕见,其智能化浇筑系统更可实现混凝土的自动精确计量和高空精准布料,确保了结构物的精度和质量。

除此之外,深中通道项目中还广泛运用了建筑业信息模型(BIM)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先进的钢管桩水下智能对接系统等多项创新技术,不断突破传统施工理念。

凭借一系列自主创新的施工工艺和智能化装备,中国工程师们完美攻克了深中通道这一世界级超大型跨海工程所面临的种种技术难关,展现了中国勇攀工程科技高峰的不懈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之重器"体现制造业创新

正是这些世界一流的创新技术,为中国机械制造业打造了一批新的"国之重器"。

半潜船"新耀华号"就是其中之一,这艘9000多个自动化控制点的智能化工程平台船不仅能水上航行,更能完全下潜水底作业。

与之齐名的还有"昆仑号"千吨级架桥机和"神州第一挖"700吨超级液压挖掘机,不仅功能卓越,更彰显着中国重型机械制造业的创新实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智造正在走向世界舞台

这些在深中通道项目中诞生和应用的一系列先进装备和创新技术,标志着中国重型装备制造业正在从过去的模仿和"摸黑"探索,走向自主创新和"智慧"引领的崭新阶段。

它们不仅一举打破了国外在这一领域长期的技术垄断,更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德国、日本之后,全球重型机械制造业的新"排头兵"。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重机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高端领域的市场份额持续扩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几年前开始自主生产200-700吨级别的大型挖掘机,到现在400吨以上级别的重型挖掘机批量远销海外。

中国品牌的产品已经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赢得市场认可。

与此同时,中国重机企业在产品创新、智能制造等方面也正在形成自身独特的技术路线和发展模式,逐步摆脱了过去单纯"制造"的被动地位,向"创造"者的角色转变,形成了自主品牌的话语权和全球影响力。

业内人士指出,未来几年将是中国装备制造业大踏步赶超发达国家的关键时期。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新兴技术的叠加应用,中国智能制造的创新能力必将进一步增强,助推中国装备制造业全面迈向高端化、智能化,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智造的无限潜力和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中通道助力缓解交通压力

回到深中通道本身,这条双向八车道的超大型跨海通道被寄予了缓解珠三角地区交通压力的厚望。

其设计车流量高达10万车次/天,比目前两市之间所有道路通行能力的总和还要高出一倍,将大幅提高跨界交通的承载能力。

而无车型限制的先进设计理念,则确保了各类车辆通行效率的最大化。

根据预测,深中通道通车后,深圳到中山中心城区的车程将从曾经的2个多小时骤降至仅20分钟左右,两大城市群之间的人口流动和经济往来也将因此迅速加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中两地可实现互利共赢

有业内专家预计,未来越来越多的深圳市民或将趁机在中山购置新房,并在那里安居乐业;

而深圳企业也可将部分非核心产业和人口外溢至中山,从而有效缓解深圳的人口和房价压力。

反过来,中山地区则将新建大批住宅、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以较低的价格吸引深圳人口和企业的外溢。

在这种城市群内部的良性互动下,两地将实现人力资源和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必将释放出更多的经济活力,形成珠三角地区发展的新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中通道推动珠三角一体化

可以说,深中通道不仅是一座连接两地的超大型交通工程,更将成为推动珠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它将续写中国基建事业的辉煌篇章,在夯实国家综合实力、推动新时代现代化建设征程上书写新的注脚。

与此同时,深中通道也必将吸取港珠澳大桥运营初期"交通量不足"的教训,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合理的通行费率和交通组织措施,避免重蹈"空中楼阁"的覆辙,确保投资受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未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深中通道必将发挥更大的战略价值,为珠三角乃至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归根结底,深中通道所折射出的是中国制造业不断重振的历程与中国智造走向世界的决心。

今日之科技创新乃是明日打造实体经济根基的关键基石。

随着自主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中国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必将再攀高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