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话说杨浦丨戎马书生李一氓的沪江情缘

李一氓同志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共历史上一位文武全能的高级干部。他征战北伐,参加南昌起义,亲历长征,参与创建新四军,主政根据地建设,出任驻缅甸大使,戎马一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李一氓,1903年2月26日生于四川彭州市东大街一户小职员家庭,谱名李国治,又名李民治、李德谟,笔名叶芒等。李一氓是1927年大革命后,他回上海做地下工作时用的笔名。

在四川成都读中学期间,李一氓就接受了五四运动的熏陶,阅读各类进步书刊,开始文学写作,参加学生爱国运动。

1921年夏,李一氓在三哥资助下,与中学同学作伴出川来到上海求学,最初就读于上海浦东中学。1922年秋,转到江苏南京,在省立第一中学学习。1923年春又转回上海,考入大同大学。同年夏,以学名李民治,考入黄浦江畔的沪江大学就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沪江大学校门

在《李一氓回忆录》中,他对当年的沪江校园生活记忆深刻,饱含感情。

“校舍在上海杨树浦尽头军工路(黎平路北),靠近黄浦江边,在校园内可以眺望黄浦江上来往的船只……学校生活条件比较好,有游泳池、体育馆,还有图书馆……专心念英文,什么狄更斯的《双城记》、朗费罗和惠特曼的诗,都是那个时候学的……由于五四运动和世界及中国发生的很多重要事情,即使在教会学校,学生的思想也不能不引起很多的波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浦江畔的沪江大学校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沪江大学科学馆

风景绝佳的校园,陶冶了青年李一氓的身心。良好的师资,先进完备的教学设施,为他打下了坚实的英文基础。

李一氓当时在上海一共读过三个大学,在大同大学和东吴大学法科都只读了一个学期。他在沪江大学度过时间最长,从1923年夏到1925年暑假,两年共四个学期。

李一氓沪江求学这两年间,国内革命形势风起云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一氓无法做一个埋头读书、安心搞学术的大学生。他在校园里广泛阅读各类进步杂志,包括《新青年》《东方杂志》《小说月报》《语丝》,创造社的《洪水》,《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等。后来他开始阅读创刊不久的中国共产党机关报《向导》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中国青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马克思研究专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导》创刊号

此外,他还阅读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和共产主义学说的文献,包括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李汉俊翻译的《资本论入门》、瞿秋白撰写的《社会科学概论》等。看书的过程,也是思想筛选的过程,结合当时世界和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变化,李一氓逐渐选择了《向导》《中国青年》代表的革命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瞿秋白《社会科学概论》

在阅读进步书刊和马克思主义原著探索革命理论的同时,青年李一氓在四川籍同乡中还结交了不少进步同学。

当时有大批四川籍学生分散在南洋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中国公学等上海各大学就读,李一氓与这些同学交往频繁,经常去这些校园或在公园里聚会。这些同乡中,以在上海大学就读的李硕勋、何秉彝、何成湘等党员同学为主,形成一股左倾力量。何秉彝是李一氓同县老乡,也是小学同学;李硕勋则是李一氓初中同班同学、青少年时期最好的朋友。

五卅运动爆发后,李硕勋担任了上海学生联合会会长与全国学生联合会会长,何秉彝则于5月30日组织领导示威游行时英勇牺牲在南京路上。李一氓在他们的影响下,加入了声援五卅运动的“上海四川旅沪学界同志会”,并在同志会会刊《长虹》月刊发表了追悼何秉彝烈士的文章。

五卅运动中进步同学的英雄壮举让李一氓深受触动,在这些情同手足的同乡进步青年的思想启发和革命意识的耳濡目染下,李一氓加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了解,在思想上与党组织更进一步。1925年秋,经李硕勋和何成湘介绍,李一氓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他结束在上海的学生生活,成为职业革命者,由此,展开了长达65年的革命生涯。

1926年春,李一氓南下广州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参加北伐。但此次李一氓离开上海的时间并不长。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同年秋,他又回到上海,在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和中共中央特科从事地下工作,是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的负责人之一。

在长达五年的地下工作期间,李一氓一度住在离沪江校园不远的杨树浦纱厂工人住宅区,从事工人运动。他负责联络进步工人做调查工作,了解工人在工厂的劳动情况、工作条件、工资报酬以及生活状况,进行统计,随时向江苏省委报告。他利用这段时间搜集的材料,撰写了《中国劳动问题》《反对工会法与工厂法》两篇文章,发表在党的宣传刊物上,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反动和错误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0年李一氓在《新思潮》月刊上

发表《中国劳动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1年李一氓在《红旗周报》上

发表《反对工会法与工厂法》

1932年秋,由于白区地下工作环境恶化,李一氓在组织安排下离开上海,通过地下交通线,到达江西瑞金,在中央苏区任国家保卫局执行部部长,并兼任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编辑工作。

此后,李一氓跟随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亲历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参与创建新四军,主政淮海、苏北、苏皖等根据地的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转入外交领域,从事对外友好工作,曾任驻缅甸大使。戎马倥偬,日理万机,一直没有机会回到母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世纪40年代战斗在淮阴地区的李一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6年,李一氓担任

苏皖边区政府主席

一直到1986年,时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委的李一氓,偕夫人来到黄浦江畔的军工路校区寻旧,游览了阔别61载的校园。尽管校园面貌相较沪江大学时期变化较大,但李一氓一眼认出了原来住过的男生宿舍,以及小礼堂、小健身房、女生宿舍等沪江老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6年,李一氓偕夫人重返沪江校园

2006年,学校迎来百年华诞,李一氓被评为上海理工大学首届杰出校友。

2023年10月24日,在上海理工大学迎来117周年校庆之际,学校档案馆与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在校园里隆重举办了“戎马书生——李一氓诞辰120周年纪念展”联展开幕式。李一氓的孙女李莲、李燕姐妹受邀来到100年前爷爷曾生活学习的校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上海理工大学举办“戎马书生——李一氓诞辰120周年纪念展”

李莲在仪式上致辞。她说,爷爷是18岁离开家乡四川来到上海求学,他曾在沪江大学学习了两年时间。这两年时间,爷爷主修英文,为日后翻译马克思著作和从事外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沪江校园对于爷爷更重要的意义,是在求学期间他理性思考中国的社会和前途问题,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一生始终坚定的、百折不挠地践行着这一信念。李莲、李燕姐妹俩曾亲身受到爷爷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家风的熏陶,她们向学校捐赠了《李一氓回忆录》手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李莲、李燕向上海理工大学赠《李一氓回忆录》手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包括李一氓在内的校史红色人物,是上海理工大学宝贵的精神资源。他们的爱国主义事迹勉励莘莘学子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字:吴禹星(上海理工大学)

编辑:吴百欣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