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强大的匈奴,为何被汉武帝杀掉了10多万人后,就一蹶不振了
天空有颗糖
2024-07-05 21:40山东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是炎黄子孙中的一支,隶属于夏后氏之苗裔,黄帝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他们这个民族很神奇,不仅能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留下深刻的痕迹,更是欧洲人难以忘记的噩梦,生生改变了整个欧洲局势。
然而这个曾经强大的民族,在被汉武帝杀掉10多万人后,就一蹶不振了。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
1、匈奴人的历史渊源
匈奴一词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随后逐渐崛起于西周。自西周开始,匈奴人就暴露其出“本性”,不知廉耻的骚扰给各国的统治都带来了不同的危机。直至战国末年,李牧率兵攻打匈奴取得大胜后,匈奴才销声匿迹了十余年。
到了秦末汉初,匈奴依靠着适于生存的地理环境,和民族中血脉里的强大意志力,再一次发展壮大,不仅土地辽阔而且人口众多。后来匈奴经常以兵强马壮的优势干涉汉朝内政,汉高祖却对此无可奈何。
匈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汉朝头顶上悬着的利剑,所以对匈奴人的研究也是汉朝人的必备课。
汉朝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特意写过一篇《匈奴列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因射猎禽兽为生业......苟利所在,不知礼义。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里面描述了匈奴的人口、兵力、信仰、历史、地形、官员制度、饮食习惯等等细节。
《史记•刘敬列传》里也记录了匈奴的风俗习惯,比如儿子可以继承死去父亲的妻妾,除了自己的生母,也有关于大汉和亲背后的算计。
汉朝初年,汉高祖等几任皇帝采取和亲、钱送物等政策,不单单是为了边境和平,更是为争取大汉积蓄力量的时间。
可一国之政岂容他人一而再再而三的威胁,后来的汉武帝牢记这一段屈辱历史,当条件成熟时便发动了匈奴反击战争,一心要为过去的汉朝一雪前耻。
2、汉匈战争
汉武帝和匈奴的战争,最早始于武帝元光六年,前后共经历了四十四年。即使是再强大的队伍,面对国力日渐强盛的汉武帝时期,也只能在一次又一次战败中束手就擒,回到漠北休养生息。
史料记载:“匈奴牧于无穷之泽(似是贝加尔湖),(大泽)东西南北,不可穷极”。而汉朝因人力、马匹损失很大”由此便可看出,从汉武帝以后,匈奴再也不是汉朝的对手。
说到这里很多人就有疑问了,强大的匈奴人为什么在汉武帝以后就一蹶不振了?根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数年间不过就杀了匈奴人十万人左右。
匈奴作为一个北方的超级大国,光适合打仗的年轻壮丁就有四十万人,况且还有其他的老弱妇孺,算作几百万人也不为过。既然如此,他们为何不像之前一样休养生息,等着有朝一日再度崛起呢?
二、匈奴无力对抗,一蹶不振
1、汉朝全方位的打击
接下来我们就详细分析一下,这里面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原因。
其一,汉朝从汉高祖时期就积极养马,设置了数种关于养马的政策。比如设置养马的管理机构:《汉旧仪》记载:“太仆所掌的“天子六厩”。未央、承华、骑马、路和大厩,每厩马皆力匹”。此外还鼓励民间百姓养马,颁布法令禁止盗马等。
经过几代人的积累,汉武帝时期仅仅官方马苑就有四十多万,这是汉朝组织骑兵的基础。
反观匈奴这里,他们最厉害的时候骑兵也不过四十万。而且作为游牧民族,他们打仗一般还要拖家带口,十分不便。
其二是汉朝对匈奴实行了经济制裁,盐、铁、丝绸、棉絮、酒和粮食等等来自汉朝的生活物资彻底终止,这让只会以放牧为生的匈奴遭受到沉重的打击。
为什么这么说呢?匈奴人之前通过和汉朝人和亲、通商等途径,能够轻易地获得各种物资,所以渐渐的有很多人逐渐放弃了自己部落的农业和手工业,后期只能通过垄断汉朝贸易的西域人那里购买。
而且由于战时物品的稀缺性,匈奴人手里的牲畜逐渐变得不值钱了,更何况很多物资其实都是消耗品,所以经济制裁是汉朝一步很高明的棋。
其三是掠夺战,你以为只有匈奴掠夺我们吗?你不仁我不义,此时的汉朝已经今非昔比,我们有强大的底气可以反过来掠夺匈奴的牛羊群。
众所周知,匈奴作为一个游牧民族,牧场及牲畜对他们来说尤其重要,只要我们的掠夺胜利了,就等于切断了匈奴人的大后方。
公元前127年,卫青大军奉汉武帝的命令进行反击战,仅在河南一地,卫青就虏获数百万头牛羊马匹。除了河南,在和匈奴的整个战争期间,汉军所到之处都会竭尽全力掠夺匈奴人的各种物资。
其四是徙民屯北,打退匈奴后,汉武帝多次征召百姓民夫迁徙至此,人数每每都是数百万之巨,并且还在这里推行以民养兵的政策。
同时汉武帝还派人在河西走廊和河南等地,修建了朔方城和五原城,借此压缩匈奴人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