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城镇,大多建于平原地区。城墙基本上是夯土而筑,经过长期的水泡就会松散坍塌。所以在中国古代,军事将领在对一座城池久攻不下之时,就会考虑到水攻。

再加上中国地处季风性气候,有着显著的丰水期和枯水期,丰水期开闸放水,枯水期断流节水。这样的气候条件也让"水攻"在中国古代的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历朝历代文献中关于"水攻"的记载不胜枚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起兵法》有云:居军下湿,水无所通,霖雨数至,可灌而沈。

可见,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军事家就极其重视"水攻"在两军对战时的应用。一支军队在地形上取得优势,就可以居高临下采用水攻,不费吹灰之力获得胜利。这种战术一旦实施起来,犹如"千军万马"从天而降,攻敌一个措手不及。

楚汉争霸之际,韩信就掘开潍水,打得项羽手下的名将龙且兵败被杀。而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水攻",还要数《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水淹七军"。这则耳熟能详的事迹,并非是空穴来风。《三国志·曹仁传》中有云:"关羽攻樊,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关于樊城被水淹是否是关羽所为,史学界一直莫衷一是。但笔者认为,樊城接连十日暴雨,而守将于禁却丝毫没有意识到爆发洪水的可能性,未做任何应急措施。可见樊城被水淹,并非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乃是关羽有意为之。

而在西方,由于城堡大多建在山上,并且是石砌而成,不但水淹不着,而且也不怕水淹。所以在西方古代的军事史上,很难看到有水攻的案例。可以说中国人比西方人更加熟悉水攻,中国军事家也比西方军事家更会运用水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比古代,中国近现代的一些军事家,也曾有过水淹敌军的辉煌战绩。例如在抗美援朝时,志愿军39军军长吴信泉就曾水淹美国海军陆战队,让美军的进攻在7天中无法向前推进半步。

抗美援朝的主战场在朝鲜半岛,朝鲜地形多山,并且与中国东北部同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在开春水积雪融化或者是降雨丰沛的夏秋之季,朝鲜江河的水势异常迅猛,经常会出现洪涝灾害。这样的地形和气候条件,正是志愿军施展中国古代"水攻"战术的极佳选择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