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槿夕先生

“辽宁理工大学”教授魏新河教授最近火了,先是被网友质疑,他的身份造假,后续有媒体跟踪报道,成为了一个热搜人物。

很多人都很好奇,魏新河到底是不是真实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得不说,国内学术圈问题不少,有的教授因生活作风问题被处罚,导致民间对于“教授”有些不一样的看法,只是没有想到还有人敢公然伪造“教授”身份招摇撞骗。

教授原本应该是学术领域中有所成就的人,得到国家认可的一批人,他们是引领后来者的先行者,出于对文化人的尊重,教授的职称是带有滤镜的。

魏新河“教授”被网友扒出身份有问题,怀疑他的论文多次造假,引发媒体的跟踪报道,最终身份被扒,他用的是真名,只不过身份是虚构的。

7月4日,锦州市林业和草原局对此次事件进行通报,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进行调查核实,向关注此事的网友解释原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魏新河是锦州市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自2022年以来,为了提高知名度等个人目的,多次以“辽宁理工大学教授”的身份参加线上线下学术交流活动。

查明属实之后,该局已经停止当事人的工作,公安机关以涉嫌招摇撞骗罪将其刑事拘留,让魏新河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然而,此事并没有就此停止,对于魏新河能够凭借一个虚构的大学教授身份,多次参加学术交流论坛,到底有没有人对他的身份进行核实?

说实话,如今是信息时代,要想查明一个人的身份,是很简单的事情,而学术论坛作为学术领域的常用交流方式,魏新河竟然能够潜藏2年的时间,想来很是荒唐。

事发之后,多方媒体介入报道,将此事的情况更加真实地展示出来,还透露了魏新河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才虚构的教授身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招摇撞骗,相信大家对这个词是能够理解的,而魏新河用真名去虚构教授身份,显然对于此项罪名并不了解,暴露了他的法律意识淡薄。

换句话说,假设魏新河能够以虚构的教授身份进入学术交流论坛,那么他用别人的论文材料参与交流,在场的学术人才竟然一无所知。

深挖魏新河的个人情况,根据锦州市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他纪近五十岁,一直在该局工作,平日每天都上班,未说过曾在哪里参加活动的情况。”

相关媒体对“魏新河”被扒,给出了一致的说法,认为学术形式主义的交流方式并没有实际解决过问题。

红阳评论更是直接戳破学术论坛的弊端:

“魏新河”被曝光,扯下了各种学术形式主义的遮羞布。不探讨前沿问题、不认真探讨交流、不研讨解决真问题的学术会议该休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在6月28日,澎湃新闻就报道过魏新河,有多名领域的学者爆料,魏新河涉嫌虚构教授身份参加学术会议,关键信息是,两所名称相近的高校都否认有这名教授。

除此之外,魏新河用虚构身份多次参加传统文化、思政教育、新闻理论研究、法学等领域的学术论坛,频繁在学术圈出现,并没有人当场戳破他。

对于学术论坛的流程,魏新河是了然于胸,才会想到用这种方式去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会议结束后,魏新河还会在社交平台上秀出合照,达到出名的程度。

不得不说,魏新河是一个人才,他想到用这种的方式出名,结果因为被人揭穿,如今面临尴尬的场面,不仅自身的工作要被撤销,还要面临刑事责任。

学术交流是好事,但是出了个“魏新河”,此前他参与过的学术讨论会不会有水分,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只希望后来者能够整顿此类风气,不要让“魏新河”在学术圈里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