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的“黑”既是得天独厚的黑土地,也是推陈出新的黑科技。黑龙江农垦拥有全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有农场群,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黑龙江省以深化农垦改革为牵引释放发展潜力,提出加快绿色农业发展、推进现代农机装备升级、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等一系列举措,一个个由机械化向智能化、“无人化”转变的智慧农场正在逐步形成。

七星农场的无人驾驶插秧机,2020年开始从安装网络信号到换成北斗导航,累计经过6000多个小时的测试。目前,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但在推广应用上还有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星农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管 于铁龙:无人驾驶现在的实用性比较复杂,不适用于现在农户去使用;它的产品的价格比较高昂;后续的维保也会产生一些费用。

如何把复杂的操作变简单,把设计的成本降到更低?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七星农场在改革中一直坚守的原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间退回到改革之初的2016年,农场开始推行科技应用,但当时的耕地标准、物联网平台,与实际要求差距很大

七星农场种植户 周德华:以前小格田的时候,我们插秧、施肥很麻烦,插秧的缺穴缺苗很严重,施肥很不精准,有的肥都撒在了田埂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星农场种植户 刘洪福:平整土地的时候,人力付出非常多,效果非常不好。我们插秧时候非常麻烦,低的地方苗被淹死了,高的地方苗就旱死了。

七星农场科技信息中心副总经理 李瑛:先后建设了物联网农业平台等十余个平台系统,但是平台和平台之间的端口不统一,数据不能互联互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耕种方式凭经验,小格田生产效率低。农机装备升级慢,作业标准差。科技投入复杂,物联网平台之间不兼容。这些都制约了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改革遇到了瓶颈。

黑龙江垦区七星农场党委副书记 袁昌盛:我们想要发展得更快、更好,我们也都有着一些紧迫感。要通过国有农垦体制机制的改革,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产业、大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8年12月16日,这个冬日被记入黑龙江垦区史册。这一天,垦区从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整建制地转入集团化企业化经营管理体制,实现了垦区改革发展的新突破。体制改革之后,又有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指引,七星农场找到了发展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星农场农业生产部水稻办副主任 姜灏:中央一号文件里面就一直提出,对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就开展标准化格田改造,打破我们原有的水田分布,形成了中间是一条机耕路、两侧是格田、四周是水渠的模式。

从高标准农田建设入手,各个生产环节都迅速改革创新,数字云平台搭建、农机装备优化升级。几年过去,农场大变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星农场农业生产部水稻办副主任 姜灏:原来我们土地利用是91%,现在的利用率能达到94%到95%,每亩地可以增产水稻在60斤以上,综合的节本增效,每亩地可以达到153元左右。

七星农场科技信息中心副总经理 李瑛:我们联合了平台的各大厂家和厂商,在我们自己的平台之上,进行数据归集。目前已经归集了6万多条数据,并且还在持续地完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几年,七星农场成了黑龙江垦区技术集成样板区,推进了农业数字化、信息化走向实质化应用。今年,农场还将开展科技创新工程,推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抓好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提升大农业展示水平。

七星农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高级主管 刘建国:现在我们要推广的就是全无人的插秧机,相对来讲成本还要高一些,但是我们力争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农户就可以大面积使用这个插秧机。在未来3到5年的时间内,我们有信心把无人化智慧农场推广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黑龙江垦区七星农场党委副书记 袁昌盛:通过深化改革,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实现一个目标,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建设全国领先的智慧农场。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