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甘孜州7月4日电 (记者朱虹)近日,由四川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指导的“向'新'而行 五区共兴—人民网全媒体四川10城行”调研采访活动走进甘孜州。

在此期间,甘孜州副州长、泸定县委书记宋晓军接受了人民网专访,分享泸定县在统筹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建设,确保灾区群众安居乐业、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具体考量和打算。

感恩奋进 勇毅前行

高质高效强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泸定县得妥镇北头村统规统建安置点。泸定县委宣传部供图

人民网记者:感谢您接受人民网专访。“9.5”地震已经过去2年了,我们了解到,泸定县按照“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总体目标,高质高效推进“9.5”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今年也是泸定县委确定的“重建泸定收官年”。请您谈谈泸定在统筹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建设,确保灾区群众安居乐业方面的举措和成效。

宋晓军:自启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以来,泸定县紧紧围绕“努力把灾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这一目标,构建“1+12+N”重建工作体系,形成“县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金融助力、社会支持”的工作合力,取得重建工作的阶段性成效。

一是高效能推进住房重建。将住房建设作为灾后重建的首要任务,坚持受损住房集中安置与原址重建相结合,建立完善“两本台账”,创新制定“三项政策”,累计发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4.25亿元,协调金融企业发放住房重建贷款1001户、资金1.2亿元,完成住房维修加固12575户、住房统规自建2089户、货币安置513户、购房安置65户,得妥镇北头村、德威镇奎武村永久安置点顺利完工,基本完成受灾群众安置工作。

二是高标准推进设施重构。全面执行省政府“1+5”重建规划,用好用活省政府“支持政策措施”,严格执行“三项铁规”,实现100个重建项目全面开工,累计完成65个项目建设、完成投资32亿元,教育、医疗、市政、能源、生态治理等项目取得重大进展,独立供电区电力体制改革步入正轨。加大重建资金保障,筹集一般债券资金1.67亿元,极大确保了重建进度高速推进。

三是高要求推进暖心惠民。始终把群众冷暖放在最高位置,建立群众工作“1+1+82+N”机制,3800余名干部结合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扎实开展“三大行动”,累计走访群众4.5万人次,解决问题328个,精准识别、跟进帮扶脱贫户、监测户等重点群体1.4万余人,极重灾区未发生规模性返贫。

2024年是泸定县确定的“重建泸定收官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工作部署,全面完成重建项目建设,促进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推动城乡发展更协调、公共服务更优质、基础设施更完善、发展后劲更充足、生态屏障更牢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道红村”——泸定县兴隆镇化林村。泸定县委宣传部供图

加快城市品质提升 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在泸定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人民网记者:去年底召开的甘孜州委十二届六次全会,作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决策部署,提出坚持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今年年初,中共泸定县委十四届五次全会通过了《关于以建设区域中心县城为切入点 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决定》,请您谈谈泸定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方面的思路和举措。

宋晓军:泸定县认真落实省州决策部署,按照“抓好两端、畅通中间”的工作思路,紧扣“城乡泸定融合年”专项行动,努力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泸定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罗楚凯摄

一是以“老城品质提升”为抓手,突出中心带动作用。立足州委“一核两副三轴多点”城镇空间格局,全面建设区域中心县城。持续抓好城市品质提升工作,完成老城“大转弯、居民点”等片区招商引资,有序启动片区建设。深入开展老城“体检”,以“一心一线、两轴七点”民生实事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县城有机更新,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加快实施城中村、棚户区改造提升,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城市停车场建设,全方位改善县城和中心城镇公共服务以及人居环境品质,提高县城和中心镇的集聚效能和辐射带动乡村能力。

二是以“新城规划布局”为载体,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布局实施和完善“新城市政道路”“新城综合管廊”等基础配套设施,推进新老城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不断补齐新老城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不断优化新老城建设规模和密度,推进更多公共服务、便民事项向新城、镇村延伸下沉,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便民服务体系,促进新老城一体化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黄永邦摄

三是以“城乡均衡发展”为支撑,推动要素资源流动。破除“人、地、钱”等要素在城乡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高城乡间要素协同配置效率。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推动大转弯片区、居民点片区等“七点”可开发区域土地收储和依法入市,整体连片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全面提升城市形象,改善群众居住人居环境。

四是以“乡村全面振兴”为领航,助力乡村高质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推进泸桥镇磨河村、兴隆镇瓦斯村、冷碛镇松林村3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建设;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双百工程”,打造兴隆镇牛背山村、岚安乡脚乌村等村为“双百工程”(精品村)示范村,以点带面,示范推进乡村振兴。围绕“5+1”农牧业产业布局,积极发展精特农牧产业,加快推进“三江六带”现代农业产业带建设,全力培育和推广“泸定樱桃”“泸定苹果”“泸定仙桃”“泸定花椒”“泸定生猪”等产品,积极推进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助力打造新时代“高原粮仓”。

下一步,泸定县将以建设区域中心县城为切入点,以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泸定县藏历新年群众文化活动。泸定县委宣传部供图

团结进步 繁荣发展

书写以中国式现代化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泸定答卷”

人民网记者:我们了解到,泸定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有25个民族在这里交流交往交融。请您给我们分享一下泸定在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中国式现代化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方面作了哪些探索和实践。

宋晓军:泸定县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把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融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书写了以中国式现代化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泸定答卷”。

一是健全组织体系,深化民族团结共识。成立以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县委统一领导、“四套班子”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因地制宜制定联谊帮扶措施,落实民族团结进步“结对子”制度,全县3800余名干部职工与1.9万余户农户、县级机关与村(社区),县级领导干部与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宗教管理人员结“对子”,常态联系帮扶,不断深化民族团结共荣发展的意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族团结示范村——冷碛镇杵坭村。泸定县委宣传部供图

二是加强文化传承,共谱民族和谐新景。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基层党建、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相融合,让“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思想在各族干部群众心中深深扎根。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争取专项资金1212万元,对泸园民族文化主题公园、民族团结示范村杵坭村等进行提档升级;投资2.05亿元,实施泸定桥景区提升工程,完成滨河广场、勇士路改造等10个项目,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成功打造“化林古道红村”“岚安红色古寨”等长征主题、民族文化特色村镇。注重良好文化传承保护,成功申报《岚安锅庄》《泸定山歌》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是夯实振兴基石,共绘民族团结新篇。以乡村振兴为主抓手,不断推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群众致富增收。立足“5+1”农牧业产业基地,积极推进“三江六带”农业产业带建设,巩固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基地8.138万亩。积极创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累计登记认证“两品一标”55个,有机认证面积4066.26公顷。整合资金1855.5万元,实施活动阵地规范化建设66个,实施扶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项目3个、红色美丽村庄试点项目2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雪山下的岚安古寨。黄永邦摄

下一步,泸定县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切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生动的“泸定实践”,全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强大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