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期间,时任红十团三营代理营长的张震,率兵与敌军在前沿阵地对峙。

从敌人的一句喊话中判断军情

张震将八连安排在一处与敌军只隔一道小山沟的位置修建防御工事,摆出了一个蜡烛形的防守阵地。当时,敌我双方阵地距离仅有四五百米,任何一方大声喊话,对面阵地的士兵都能清晰入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日,敌军突然向我军阵地大喊:“红军的弟兄们,我们来接防咯!”敌军与我军对垒于阵前,形势剑拔弩张,为何突然喊出这样一句没头没脑的话来?我军阵地,敌军猛攻尚不可得,又岂有“接防”之说?简直是白日做梦。

战士将敌人这句没头没脑的喊话上报给张震,没想到张震听后似乎理解了其中的含义,急忙让通讯兵与团部取得联系,向团部请求支援。团部接到张震的申请后,急忙支援到前线两挺机枪,为张震助战。

果然,机枪架好没多久,敌人的两三个团便在拂晓摸向了我十二团五连的阵地,双方发生激战。

敌军一句没头没脑的大喊,张震为何能够心领神会,从中解读出敌军要对我军发起偷袭?原来,张震善于用兵,更善于统战工作,虽然当时两军对垒,大战一触即发,但张震却并未打算与敌人交火硬拼。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张震想出一条妙计,暗中派联络员去敌方阵地,与敌军见面后,提出“穷苦人不打穷苦人”的口号,得到了敌方军官和士兵的认可。双方就此达成了协定,在双方对垒期间,互相不射击。

这种策略虽然正确,中国人面对外敌入侵时,本来就该一致对外。但老蒋为了避免有人临阵动摇立场,专门在军中设置了督战队蓝衣社,防止有人在作战期间“放水”。若是敌军不向我军阵地开火,势必逃不过蓝衣社的监督,敌军真的会信守承诺吗?

关于这一点,张震早就料到了,所以提前和对方约定好,在敌军督战队蓝衣社上来督战时,敌军可以尽情开火,避免被查。但他们不能向我军阵地开火,只需要朝天开枪即可,敌方依计行事,避免了双方无益的伤亡,甚至还开了一次不带枪的“联欢会”。

如此一来,敌军突兀地喊话,自然就引起了张震的警觉,意识到这句话背后传达的隐晦消息:“有其他敌军赶到阵地,准备对我军发起偷袭了。”张震急忙向团部请求支援,真正做到了料敌于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幕,只是张震将军在军旅生涯中的冰山一角而已,他多谋善断、文武双全,类似这样的谋划比比皆是,他的人生更是堪称传奇!

传奇人生

1914年10月5日,湖南平江长寿镇新泉段嘴头屋一户贫苦家庭,出生了一个男婴,他便是日后赫赫有名的开国将军张震。

张震的家庭贫苦,父亲早亡,排行第四的张震,自幼便在辛苦中成长。生母余朵莲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在丈夫死后,将家里的担子全都挑在肩上。但一个弱女子,如何能够负担起养四个孩子的重担,为了不让张震挨饿,只能被迫将他送人。

余朵莲为了给张震物色一个相对好些的家庭,一边干活换口粮,一边四处打听。最后选定了一户住在镇子里的人家,将张震送了过去,给人家做养子。

这户人家姓张,男主人名叫张继纶,女主人名叫吴命媛。张继纶是一位手艺人,平日里靠编茶叶篓子和竹箩筐卖钱。吴命媛也是一个手巧的女人,削筷子、做灯笼、打豆腐、贩花生、卖凉粉等等手艺全都擅长。

张继纶与妻子二人琴瑟和谐,吃苦耐劳,多年来积攒了一些钱,生活条件也还算不错。但两口子有一个遗憾,两人如今年近中年,吴命媛的肚子却始终不见动静。

夫妻俩其实也都明白,他们这辈子可能都不会再有孩子了,就盼望着能领养一个好人家的孩子。但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若非逼不得已,疼爱还来不及,又怎么会愿意将孩子送给别人做养子呢?

机缘巧合之下,张震成了张家养子,也算是解决了两家的各自困局。张继纶夫妇领养张震后,对他视如己出,宠爱万分,所有好的吃喝全都给了他。

张继纶夫妇虽然不是大富人家出身,却都是难得的开明之人,他们早早地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即便节衣缩食,也坚持要供张震读书。

1919年,张震这一年才5岁,就被张继纶夫妇送去了私塾读书。如今的孩子5岁读幼儿园识字并不稀奇,但在100多年前,能够在5岁就读上私塾的孩子真就不多。按照当时的普遍情况来看,张震受教育的时间绝对算早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后,张震读小学,考高小,全都水到渠成,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报答了父母。张震当时在县立第二高级小学分校就读,学校位于霜降坪,距离张震家不远,大概有半公里的路程。

张震考入高小读书,令张继纶夫妇着实高兴一番,认定张震未来一定有出息。张继纶还专门给张震起了一个正式的学名,叫张祖寿,可见对张震的看重之意。

然而,张震读书多年,花费还是不小,等张震考入高小读书时,张继纶夫妇俩的积蓄也都花得差不多了。张震如果想要在学校寄宿,这部分费用就要成了家里的负担。在学校寄宿,一来可以免去往返学校和家里的路途,二来也有利于学习,毕竟学校的学习氛围总是比家里要强得多。

张震虽然年纪小,也知道在学校寄宿的好处,但自幼经历贫苦的张震懂事,他不愿意养父母为此背上担子,所以选择每天通学,奔波于家和学校之间,从未有过任何怨言。所幸家和学校的距离不远,张震也不算太辛苦,但张继纶夫妇却也因此难过好一阵子。

张震就读高小期间,购买学习相关用品的费用,张继纶夫妇逐渐无法负担,但张震有自己的办法,为了解决买不起纸张和笔的问题,他就跑到河边,捡来树枝当笔,以河边的软沙为纸,用这样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家庭作业。